网络文化与快餐电影
——王岳伦访谈
受访:王岳伦
访问:吴冠平
整理:吴孟璋
吴:我知道你在当电影导演之前,拍了许多M V。2007年拍《十全九美》
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电影的红火年,在这样的气氛下,你开始准备做自己
的第一部电影,对做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有没有方向上的考虑?
王:当时大部分人都在做所谓的多线叙事的电影,其实就是学《疯狂的石头》的
路子。因为这种类型的影片成本低,又能体现导演的想法。我的很多朋友,都已经
拍出了那种类型的电影。其实,我本人也喜欢看多线叙事的片子,因为像我们这代人,
接受西方电影比较多,从昆汀到盖·里奇,有这样一个观影的过程。稍微爱好文艺
的观众,也都会喜欢这种东西,再加上《疯狂的石头》的成功,所以大家都想搞这
种类型,这是一种心态。可是,后来我觉得自己不能这么弄,第一,这种类型不见
得适合中国的土壤,第二,我希望搞原创的,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现代的东西比
较危险,搞得太真实,怕审查过不了,不疼不痒,观众又不认可。所以,我们就想
搞一个过去的事情。就拿《十全九美》来说吧。当时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不会大卖,
包括我的制片人也这么认为,预期是600万票房。但当时,他对市场和类型片的认
识还是停留在五六年前的认识状态,他会把我的剧本顺着某个类型去梳理,比如顺
着港喜的类型去做,虽然他认为港喜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了,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
票房还是不错的。但是,我拍不出港喜的味道来,所以,当时希望能够结合内地的
元素,一种比较新颖的,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东西进行尝试。其实,当时我对票房也
没有什么真正的估计,就是希望不要赔太多的心态,但是后来效果还不错。这部片
子的票房很成功,也许会到很多原因,比如档期啊,没有强劲对手啊,反正有很
谷尚蔚多很多的原因。但是,我是觉得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电影本身。这个原因
是被大家忽略的,以当时来说,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比较新颖的。我想,我们应该
蒙牛品牌代言人是最早将网络文化结合在电影中的,但是,到了今年,就有很多这样的电影了,尤
其是古装喜剧与网络文化的结合。但那时候,我们是最早的,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十
全九美》这种形式。我们见到一些真实的普通观众,他们也不是谁的粉丝,就是真
的喜欢这种类型的喜剧,说看了十几遍,而就电影本身的魅力,我觉得它会给年轻
观众娱乐的感觉。这种原因造成了很多人的迷惑,文隽也曾问我这样的问题,他觉
得不太理解,为什么这种类型的影片会大卖。
吴:《十全九美》无厘头的喜剧风格是当时定下来的吗?戚薇结婚照
王:对,一定要拍一个让大家很娱乐的片子,我觉得大家活得都很累。我平时
第一是看动作大片,然后就是喜剧,最后一个心态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时间,去看一两部比较闷的文艺片。在国内拍这样的喜剧就是让普通观众开心,所以不能太深刻,叙事也不能太复杂了,尽量多一些具有新鲜感的东西。《十全九美》换了两个编剧,一位是网络小说作家,我是看过他的小说,觉得这位作者很会写故事,但是写出来询问他们觉得哪儿好,哪儿不好,所以,写作的时候永远会从不同观众的角度思考,这个故事有没有意思?哪儿有意思?哪儿没有意思?这种创作方式也许跟其他编剧不太一样。
吴:你考虑的观众是哪一拨,你刚才谈到80后,他们是不是主体观众?
王:基本上是给没有太多的观影经验的普通观
目前中国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或者是兴趣的风向标,如果一个节目收视率高,肯定有节目关注的点,它会让我们去想现在的年轻人关注什么。湖南台不是一个粉丝台,说李宇春一出来就收视率高,其实不是这样,李宇春的粉丝是固定的,就那几万人的铁杆粉丝,但是,几万人不能代表收视率,更不能左右一部电影的票房,她能给《十月围城》带来多少票房,我认为最多带来200万的票房。所以,换算到我们的电影《十全九美》,可能连20万都没有了。所以,你用的是演员,绝对不能打粉丝的主意,一定还是看类型和故事本身的东西。
吴:你的电影与香港喜剧的区别在哪儿,仅仅是网络元素吗?或者还有别的?
王: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不说技术层面的东西,就说主题吧。我们的主题想表达的还是一种情感,包括人物的命运,而这些东西其实是很内地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提倡的“真善美”吧,还是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影片中太子对于情感的问题,都是现在年轻人遇到的情感问题。在这种类型的影片里,我愿意把年代模糊掉,为什么呢?其实,我讲的可能是明朝或者宋朝的事儿,但我创造的情景却是希望让观众感觉到一种陌生感,我没必要让观众回到历史中去,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纯娱乐的,而不是一个正剧,不是一部史诗剧,我希望观众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觉得影片中的人物就像他身边的某个朋友。而港喜则是很独特的另外一种方式,它的很多笑点是我们学不来的,包括港喜在语言上的特,我们现在大部分看到的影片都是翻译过来的,变成了国语,但如果是广东话,我想影片又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现在认可的周星驰,很大的成功取决于他的配音“石斑鱼”,他为角提供了很多彩。而周星驰搞笑的方式也是学不来的,是很独特的一种。
吴:评论界基本上还是把你的电影归为香港无厘头喜剧这一类,你怎么看待这些评价?
王:其实,我个人看香港喜剧真的不多,上学的时候都是看西片长大的,看了很多大师的电影,香港电影看的最多的是武打片,至于周星弛的喜剧只看过个别几部,而王晶那种类型的喜剧就更少了。拍《十全九美》之前,也没有恶补一下,倒是看了很多日本和韩国的喜剧,我更喜欢他们的那种风格,
在喜剧中加上一些黑元素,就像美国或者欧洲的黑喜剧那样,我希望在我的电影里能够做到一种结合。
吴:在日本和韩国的喜剧电影中,你抓到了哪些对你创作有帮助的东西?
王:其实,日本与韩国的喜剧逻辑性并不是特别严谨,他们有时候并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他们更在乎的是桥段,可能某个桥段就会占据很长一段时间,故事的叙事就停下来了,等桥段结束,再继续故事的叙事。但是,他们的故事大部分都只有相当简单的一条叙事线索。所以,我一直很矛盾,如何将桥段和叙事做一种相对舒服的结合,我进行了尝试,但是到最后大家觉得还是有问题。当你侧重于故事,桥段就很难做得充分,要了桥段,那么故事就很难做得充分。我的类型与宁浩的类型不一样,他基本都是在叙事,完全依靠情节来构建荒诞和离奇。我一直想能不能创造出一种属于我们的独特的喜剧方式,所以,我将网络的东西放进去,这都是在尝试。其实,编这种故事挺难的,《十全九美》原来是关于古代“超女”的故事,2006年就开始着手,因为2005年李宇春等“超女”火了以后,我们觉得如果古代有类似的故事会很有意思,但是写了一稿剧本,我不是很满意。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与现实太接近了,观众一看就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不想让故事像现实的事件,我希望在你真正进到故事中以后,才发现故事中处处都有现实的迹象,这是我想走的一条路。所以,后来我们想到一个皇帝爱木匠的故事,故事点在于现代的很多人都在干我们不想干的事儿,这会让很多人有一个梦想,就是我一定要干我自己想干的事儿。但是,《十全九美》讲的不是草根,讲的是贵族和草根
倪萍跳火箭少女舞之间的结合,一个贵族渴望草根的生活,渴望去民间做草根的事。而到了《熊猫大侠》遇到的瓶颈会更多,这是一个命题。《十全九美》以后,我很想拍些其他类型的影片,因为这种类型的故事不好编,《十全九美》编了好久,很多东西发挥得也不是特别的完善。
吴:《熊猫大侠》是命题作文?
王:
《熊猫大侠》这四个字不是命题,而是类型的命题,而且时间有限。编剧写了差不多20多个不同的故事,然后一个一个被否掉。我们最早想的故事很有意思,与《三》有点接近,但是人物
设置不一样。最早的故事也是在西部的客栈,阿拉伯商队、波斯人等等元素都有,但后来我们感觉难以操作,放弃了。所以,在创作上我们遇到很大的瓶颈,写不下去了,就停了一段,我和编剧关在宾馆里,上网观察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后来我们就发现了一张照片,一名穿着入时的少妇,牵着一只被染成熊猫一样的小狗在街上走,引来很多人的围观。当时,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黑幽默,明明是狗为什么要弄成熊猫呢?这个人又是什么心态呢?这时,编剧突然有想法了,他通过这张照片构成了一部电影的雏形。一开始是很爱情的,现在则变成爱情为辅了,以送镖为主。原来写的是一个人为了爱情装扮成一只熊猫,但是操作上比较困难,所以后来就把熊猫作为了一个活道具,而不是主要的角了。这就是创作历程。我们真是纯原创,没有任何所谓的样板,或者说故事结构可以参考。不像现在
很多电影,比如张艺谋可以买《血迷宫》的剧本,宁浩可以参考盖·里奇,我们真的没有任何参考,都是一点点想的。当然,我们也会职业编剧来参谋意见,但是,后来我发觉很多职业编剧进入不了我们的情境之中,因为他们肯定会要求剧本的一些技术指标,比如故事、逻辑,这些东西一放在那里,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就没了,很多所谓的点都没有了,因为那些点都是不合逻辑的。
吴:你们创作的时候是不是构思的桥段更多一些?
酸奶机自制酸奶王:我的编剧是属于桥段性的编剧,他可能一开始就设计好几段桥段,但是我认为还要把这些东西落实在故事上。我们制片人经常在说这不是故事而是桥段,这种话几乎每天都在跟编剧说,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职业编剧,先请他们梳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再加入我们编剧的桥段。
吴:其实,你的这两部电影给大家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故事。
王:对,故事都是很简单的。
吴:你说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也没有什么逻辑,也不塑造人物,印象深刻的是有意思的无厘头桥段,这是不是你的创作特,围绕桥段来组织你的电影?
王:我觉得这两部基本上是一种特定的类型,虽然有人说这不是电影,其实我觉得说什么都有他的道理,因为不是按照一般的电影程序和方式去做的,是比较反常规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把它们放在了大
银幕之上,拍摄方法是用电影的方式完成的,长度也是电影的长度,在情节段落里也有电影的元素。但是这两部电影不是很完整的电影化的东西,有很多出戏的东西,这些出戏的东西是我特意安排的。我觉得,某些时候出来一下,会更加让戏剧元素饱满起来,《十全九美》略微严谨了,想得太多了,太规矩了,所以,我就希望《熊猫大侠》能够禁忌少一些,不太注重所谓的叙事,甚至还要过一些,网络文化的内容再广泛一些。
吴:你刚才也说了,这两部电影是有意识地把网络文化与电影相结合。你觉得,网络文化对于你的电影来讲是一个什么状态的东西?
王:网络文化就是一个快餐,转瞬即逝。《熊猫大侠》2009年不上,2010年上的话,票房可能500万都不会有。因为它是一个特别时效性的东西。在美国好莱坞也有类似的影片,比如时尚类型的电影、恐怖系列的电影等等。必须快上,如果隔了一年,片子就过时了。这种片子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这种东西时效性很强。我跟很多媒体说,可能五年以后,我再看这两部片子,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拍这种片子,这是成长的过程。但是,现在我作为青年导演,从这种类型的影片入手,其实也是看看市场反馈的情况,然后,再去寻新的方向。对于年轻导演来讲,拍电影就是要创新,别走老路。如果我们再去拍别人都拍过的电影类型,或者是叙事方式被限定的题材,你让观众花几十块钱进电影院看电影,那么,你一定要给观众一个充分的理由,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观众是不会进电影院看你的电影的。如果我是抱着专业心态,那么,我一定会去看碟。比如,我想研究一下《南京!南
京!》,我就不会去电影院看,而是看碟,反复研究。而我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定是作为普通观众的心态,比如《阿凡达》,现在就必须得去看,因为很期待,包括《赤壁》、《十月围城》,都是抱着普通观众的心态去看的。而这些就是通过影片宣传,给了你一个兴奋点,导致你去看电影的理由。我一直在想,青年导演如果走市场的话,中国国内,首先要想观众凭什么花5块钱或者30块钱看你的电影,你一定要先想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当然这个理由最后具体化以后,就会落到题材、演员、宣传点等等具体的元素之上。
信你在市场上会获得认可。这主要是来自于投资方,因为现在大家对电影的判断力不像以前那么明确,以前我们有很多专业的前辈、发行公司,以及经验丰富的院线经理,他们能够确定这部电影能卖,或者不能卖。但是,现在他们不能那么确定,他们看好的不见得卖得好,他们不看好的,反而会卖得很好,观众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即便是很多有经验的电影人,也不能做出准确的市场判断。
吴:电影明星你怎么看,在你的创作中,明星意味着什么?
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明星大部分都在为宣传服务,比如我们前期做宣传的时候,有一两个明星做宣传就容易很多了,媒体看到有明星,就愿意给你做,因为人家有点可说,有人可说。
吴:这个“点”就是新闻的“料”。
王:对,也算是有“料”。但是,实际上,明星对于观众可能起不到特别大的作用。除非你用的明星是真正的一线明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看不到的,他的形象大部分都出现在电影里,而且每次出现都让大家觉得很不错。现在的明星一年可能要拍五六部电影,你再用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到与角相符合的演员。但这也是个矛盾,投资方会觉得如果不用腕儿,到时候做宣传很难做,他们会在这个层面想,而我们就在创作层面上思考,他适不适合这个角,他能
不能表现出这个角。
吴:还要考虑明星与角的关系问题。
王:对,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如果投资方有要求了,那我可能还要平衡,相对他们所愿,到能够贴近角的明星。
吴:换句话说,在你的电影里明星不是你主要考虑的因素?
王:对,起码目前是这样的。因为真正能拍着胸脯说,我值多少票房的明星还没有几个。
吴:你谈了这么多,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你将来不再会创作《熊猫大侠》或者《十全九美》这样的类型了,但是创作方向还是要从青年观众的兴奋点出发,依然会跟网络文化有关,还是喜剧、浪漫的创作路线?
王:我想不一定会跟网络文化有关,因为网络是一个传播的途径,但在这一两年,出于一种普遍的心态,网络成为了某种娱乐文化的方式,但是可能过两年这种方式就会被取代,因为大家每天都会看那些恶搞的视频,娱乐一下就完了,只是一种新的方式,两年以后可能娱乐的方式又不一样了,网络是瞬息万变的,我不会把网络作为一个永远的创作源泉。我觉得一个打动人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我会换一种类型,做一个很严谨的故事,会跟以前的片子完全不一样。
吴:现在大家都在讲类型,惊悚、爱情、史诗,你今后的创作有没有类型创作的方向?
王:没有,现在有很多类型都是混合的,并非单纯一定要什么东西,首先是故事要打动我。
吴:你以后的电影,故事会比桥段更重要了?
王:必须的,我的前两部电影只能代表我的态度,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我在这两部电影中表现了我做电影的态度。但是后面的创作,想做一些比较严谨的故事,桥段一定要为故事服务,故事还是最重要的。
吴:通过两部电影的创作,你可以做你想做的电影了,能这么说吗?
王:从投资来说,大家肯定会衡量你的能力,比如,我现在要1亿的投资肯定没人给,但是要两三千万的投资,我觉得没问题。只要有好剧本,好故事,只要在这个范畴之内的,是没有问题的。其实,我觉得并不一定非要拍多么大制作的东西,我觉得小有小的好处。现在,我拍一个三四千万投资的电影,那么我的票房就必须得过亿,如果票房不过亿,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所以,在你的创作过程中,你的压力就来了。但是,如果我拍八百万投资的电影,票房两千万就差不多了,那么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压力,在前期我拍摄的时候,我的状态就会很好。所以,我愿意在现在的水平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更 正
本刊2010年第1期
莎顶顶第37页《欧洲电影扶持政策及其分析》一文中的所有
CNN均应为:CNC;
第44页注2中的“危急”应为“危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