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西文化的研究
法政学院    10历史1班      苏小宇    2010084161
摘要:杜海涛的女朋友李若曦如今,随着地方文化愈来愈受到高度关注,挖掘地方特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粤西文化自身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独特的地方性。而且研究粤西文化也是积极响应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的客观需要。对粤西文化的深入研究已成为史学界以及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所以粤西文化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粤西文化;特文化;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粤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形成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但是粤西地区并不是完全封闭保守的,尽管地理条件偏僻,但是它却以其极大的包容性,汲取相对先进的中原文明,改造自己的落后因素;与此同时,它还利用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吸收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总之,在保留自身地域特质的基础上,在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融合下,粤西地区孕育出现在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和包容性的粤西文化。
一、粤西文化落后原因初探
粤西文化主要包括粤西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活动、社会组织和物质文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包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人格追求等在内的社会心理和得以流传、延续的精神财富。需要提出的是,粤西地区与发达的粤东相比,其文化发展显然比较落后,下面从几方面阐述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原因。岭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差异,东部地区开发较早,相对较发达,而岭南中部将岭南东、西两部分割开来的萌渚岭、大桂山、云开大山、云雾山及桂南的十万大山、六万大山等,严重地阻碍了东部经济文化向西部的发展和延伸。 [1]所以这就使本来落后的西部地区更加落后。
其次是历史原因。唐宋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南移,在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在此基础上,岭南东部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来落后的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因为历史上王朝对于粤东地区尤其是对于广东等地的政策重视,进一步促进东部的发展,西部的落后。其主要表现有唐宋时岭南东,西路,岭南东、西道及元朝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等处行中书省的设置,这也是中央政府对于两地差距局面的承认。[2]从而使粤西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个体渐渐发展。
最后是文化原因。由于广东地区开发比较早,所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近代广东成为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文化名人很多,文化成就之大,思想文化之精粹。与之相对比,粤西地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历史原因等,文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二、粤西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粤西文化是以粤西地区11个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同时随着民族融合粤西文化也兼容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因此粤西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但又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文化。显然,文化的交流对于粤西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粤西文化在与外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交流方式有经济交流、政治的切入、人口的迁徙(迁徙的原因有很多,像躲避战乱、朝廷贬谪等,逃避赋税徭役,或者到粤西地区任官职等等)教育的影响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交流,便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所以通过交流可以使粤西文化的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发展甚至创新。考察历史上域外文化与粤西文化间的交流,大致有以下几个渠道和方式。
(一)经济的交流。经济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早出现,最为基本的交流活动。经济交
流的进行,往往开启政治交流、思想交流之门。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政治交流、思想交流的水平和程度,但其交流水平本身并不能达到政治交流、思想交流的高度。粤西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最早就是通过经济交流进行的。置先秦时期小规模的经济交流,不论从秦始皇开灵渠、通岭南起,粤西地区与中原等地的经济交流便陡然增加,铁器农具、牛耕技术、水利灌溉、施肥选种以及冶炼铸造、制陶、纺织等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传来,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输入,大大促进了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唐宋以后,这种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内容更加丰富,成为粤西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龚燕
(二)政治的切入。中原政治势力大规模地进入粤西地区,是在秦始皇开五岭、设三郡时,郡县制的实行,从性质上改变了粤西地区社会面貌,加速了粤西地区文化演进的进程,促进了粤西文化的迅速发展。西汉初年,封建王朝巩固了秦朝在粤西地区推行的郡县制度,并强化了中原封建政治势力对粤西的控制,使粤西地区牢固地置于中央集权的管辖之下。[2]明朝,粤西地区战事频繁,除明政府与越南的战争史粤西地区成为大军过往之地而濡染中原等先进区域的文化外,通过粤西地区各地土司叛乱及明政府对叛乱的镇压、安抚等手段表现出来的西粤西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改土归流”和“改土设土”的拉锯政策,则是两种文化间的较量。而“改土归流”成为一种趋势并渐
次推行,则标志着域外文化在粤西文化中成功植入,并是粤西文化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这些政治力量的切入下,粤西地区的社会结构及文化诸因素的关系得以重新调整,这就为粤西文化的新发展作了适应的铺垫。
(三)人口的迁徙。文化交流的进行,除经济、政治的手段与方式外,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主体,即人的流动、迁徙。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过程,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任何文化传播都不能实现。通过人口的流动与迁徙这种交流形式,可改变文化区域内的文化结构,其结果,往往导致新旧文化的重新组合,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文化的面貌。粤西文化的发展,便与此有着巨大的关系。考察粤西地区历代人口的流动趋势,大致呈现出域外文化区域的人口向粤西地区迁徙,粤西地区土著人口向山林地区迁徙这样一种状况。其迁徙流动的形式主要有:第一,由于政治因素,特别是随着战争进入粤西地区并定居下来的人口,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情况。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5] 田亮资料,据《集解》称,乃“五十万人守五岭”[6] 。汉唐之间,也有大批汉人由域外迁入[7] 池子退出吐槽大会。宋时狄青平定侬智高后,许多随征的山东籍将士便留居下来,分布在今南宁地区。元朝,又有今广东、福建、湖南等省汉人入迁。明时,或随明初封藩,或随进
剿“蛮夷”,或随明末南明政权转战,许多汉人亦定居粤西。第二,或迫于生计或经商贩卖而进入粤西的人口。就民族成份而言,构成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载体的12个民族,除本地主要的土著民族壮、毛难等族外,其余均由域外迁来。第二大少数民族瑶族即在唐宋间由湖南陆续迁入;苗、回等族亦在宋元间迁入;水仡佬等族则来自贵族;占今广西人口61%[9]以上的汉族人口,则基本上由域外迁入,并占据着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经济较为发达的桂东、桂南地区。如官话系人来自中原及湖南、江西等地,他们分别溯湘江、潇水而上,南下桂江、贺江,然后扩散至桂林、柳州、河池地区及梧州地区北部。粤语系认自广东溯西江而上,西进并扩散至浔江、郁江及左、右江一带,有的则沿海路或陆路抵达合浦、钦州、九洲江一带。客家语系人亦来自广东,主要是今梅县,进入粤西后又广泛分布于桂东南、桂南及桂中等地区;至于侗、京、彝、水等族,亦或多或少地包容着异地文化的内涵。各民族的迁徙和互相间融合,为粤西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客家人以他们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勤勉坚韧、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粤西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没有两千余年各个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也就没有今天的广西。第三,仕宦于粤西各地的外籍官吏。这类人文化素质较高,手握当地军政大权,又是域外先进文化的代表,无论是任满迁除或寓居粤西的,都为粤西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如三国之薛
应用气象学琮、陆绩,南朝之颜延之、徐文盛、沈君高‘隋之李昌夔、令狐熙,唐之宋之问、柳宗元、张九龄、李渤、元晦、刘禹锡、褚遂良、李商隐,宋之范祖禹、黄庭坚、秦观、张孝祥、范成大、张轼,明知谢缙、陈琏、周孟中、林富、黄佐、田汝成、王宗沐、林希元、詹景凤,清之马镇雄、陈元龙、谢启昆、赵翼等等。成份奇特而复杂的迁徙人口,为粤西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四)教育的影响。教育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文化区域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在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质的变化,从而重新塑造人的文化品格,至少从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早已濡染中原等先进文化区域文化的、以儒家思想为正宗的学校教育,就在粤西地区的先进发达区域开始渐次推开。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形成了各个府州县学、各地书院、义学等为主体的各层次教育机构,在其运作及作用下,粤西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层次提高。
交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交流的形式与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上述的几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包括粤西文化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全部的交流内容和交流形式,但仅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便逐渐领悟到,交流在粤西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第一是协调作用。它使粤西区域文化的诸方面因素得到调整,促使相互间的协调、融合。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的发展及其结构,总是有其正面和负面因素的,文化诸因素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是对自身过去的扬弃,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负面因素的扬弃。在正常情况下,文化整体其自身有能力对自身内部诸关联因素的关系进行调整的,但当文化负面因素力量过于强大时,外来文化的切入,便能迅速地改变原区域文化内部的文化构成,协调各关联因素的关系,从而加速原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交流的协调作用,还表现在促进域外文化的结合中渐趋一体而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是开创作用。它使粤西文化的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和内容。没有交流,文化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由于去遇见不同的文化氛围,使各区域文化具有各自各自的独立特点。文化发展的主流是沿一体化趋势行进的,当两文化发生碰撞以后,在不同的文化间就能产生出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原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也将得到长足发展并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开创区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创新、发展、走向文化的大同。
第三,传承作用。它使粤西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长久地延续下去,传播开来。区域文化发
展的规律是,当某一特定的区域文化形成之后,便自然形成和具备了向外拓展、延伸和自我传承的能力。这是文化发展纵横两个向度,文化的传承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粤西文化的特点
首先,民风犷悍,崇武善战。一方面形成了轻杀易仇的社会风尚,“一脔之微,往往操戈”;“一语不相能。辄挺刃而斗。” [8] 甚至家人父子之间也每每因小事而打斗,致有杀伤,虽骨肉至亲,也不相容忍。另一方面则造就了崇武尚力的社会风尚,并由此形成了粤西人骄勇善战的地方民族特性。
粤西古代,民间崇武尚力,以善斗为武,以能杀为勇。由于社会崇尚武力,所以孩子们很小就开始进行各种专门训练,逮及成年,自然就是孔武尚力骄勇善战了。尤为瑶族,“一成童可敌官军数人。”[9]
    其次,赋予冒险和开拓的精神。由于粤西文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移民文化造成的,所以这一特点赋予了粤西地区人们尤其是以客家人为代表。因为粤西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不同时代的移民后裔,所以他们赋予冒险与开拓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出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向
历史赋以的命运低头,勇于开拓,敢于冒险,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大无畏精神,这一点在明清时期客家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一是商业活动。客家人做生意,经常深入穷乡僻壤,贩卖奇货,而且不论合法非法,一概敢于经营。二是体现在饮食文化当中,粤西人向来以敢吃著称于世,具有着“无所不敢食”的风俗,天上飞的,路上跑的,水中游的,土里钻的,莫不敢取为桌上佳肴。
童蕾个人资料
第三,粤西地区受传统文化的束缚相对较轻。其具体表现在一是俗多不合礼,宰牲供佛,而在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认为佛教是慈悲为怀的,严禁杀生,但粤西地区的人们修建佛寺必定是杀猪宰羊的。二是语言少禁忌。第三僧人经商,娶妻生子。粤西婚俗重才不重门第,和尚们如果富于钱财,粤西地区的妇女就争相嫁之。
第四则是妇女相对自由、解放。妇女缠足现象在粤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相比不是特别严重,甚至连富有人家的大家闺秀都少有缠足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妇女经常活跃于集市贸易活动。可见粤西地区的妇女在生产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此外妇女在择偶时有比较自由的自主权。一般来说粤西地区妇女即使是招婿上门、再嫁改嫁都一般不会受到社会的舆论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