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况之历史简述
唐代以前
一、唐以前历朝对岭南的统治
据考古发现,距今13万年前,就有早期古人“马坝人”生活在岭南地区。古时岭南的居民,主要是百越族中的南越、骆越、西瓯等族及其先民。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统兵平定岭南,在岭南设置郡县。从此,岭南开始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秦朝末年,中原爆发农民起义,起反秦。赵佗趁机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在番禺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平定,南越国历经五世,存在93年。
秦统一岭南后,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与岭南土著民族杂居,共同开发岭南;南越国期间,又采取“和辑越人”政策,开始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国期间,岭南为东吴孙权所管治,战事较少,社会相对。吴黄武五年(226),孙权
将交州一分为二,东部称广州,广州自此得名。
两晋期间,岭南地区的政局基本稳定。
南北朝期间,我国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4个汉族封建王朝。其中陈朝皇帝陈霸先是崛起于岭南的封建皇帝。
东汉末年和两晋期间,又有大批中原人民避乱南迁,更促使岭南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发生重大变化。南朝之后,“越”、“蛮”、“俚”、“僚”等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泛称陆续从史籍中消失,到唐宋时基本上同化于汉族。
隋朝建立后,在粤西俚人女首领冼夫人的支持配合下,于开皇九年(589)统一了岭南。隋平岭南后,在岭南合并州县,取消郡一级建制,推行州县二级制,改变了南北朝时期建置混乱的情况,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从南朝到隋朝,冼夫人在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前的岭南,地广人稀,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采集。经济发展缓慢,被视为“蛮荒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的青铜铸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发展和进步。
包小松包小柏
秦统一岭南后,留戍军队,大批中原居民南迁,带来铁制农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岭南的开发。岭南地区社会较为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汉代,岭南地区的耕作技术,已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随着农业、手工业、造船业、商业及海陆交通的发展,对外贸易有了新的进展。徐闻、合浦(今属广西)成为对外贸易港口。汉武帝派遣的中国船队,从徐闻出发,航行南海诸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番禺(今广州)成为对外贸易集散地和岭南的一大都会。东吴至南朝,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渐移到广州,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南海交通枢纽。
唐代以前,岭南的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即使是秦平岭南后,在较长时间内,广东地区仍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汉平南越后,朝廷在南海诸郡推行汉制,创设学校。此后,随着北方士人的大量入粤以及一些官员的倡导,岭南各州县的文化教育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中原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形成对比的是:两晋及六朝时期,道教在岭南有了很大的发展;交广地区更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乔四爷玩过的女人六朝时期,广州成为岭南以至整个南朝的佛教重地。
唐 代
一、唐代对岭南的统治
唐代在地方行政上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将全国划为十个道,岭南道是其中之一。唐初道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设节度使。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岭南道被划分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辖今广东大部。
唐代在岭南实行一系列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措施,如不实行均田制,而按户税米;明令禁止掠夺和贩卖“生口”等。唐王朝在岭南最重要的治理措施之一,就是削弱岭南的豪族势力,改变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结构,强化中央王朝的统治。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军占广州,削弱了唐朝政府在岭南的统治势力。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替。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刘䶮在广州称帝,建元乾亨,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国。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南汉后主刘鋹降宋。南汉国存在54年,在“十国”中仅次于吴越。
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隋唐之交和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形成了两晋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得岭南人口大幅增长。
唐代随着人口增长,出现较大规模的耕地开发,同时农耕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已普遍使用。岭南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已接近江淮地区,亦即接近全国粮食产量先进水平。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
唐代,岭南的手工业门类有了很大的发展。冶铁业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处国内领先水平;陶瓷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陶瓷制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纺织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岭南的丝织品在海内外很有市场,销路甚广;造船业已经具有很高水平,规模也较前代为大,很受各国商人欢迎。
唐代,岭南地区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玄宗朝宰相张九龄主持重修大庾岭道后,五岭南北之交通得以畅通。使岭南的商业日趋繁荣,对外贸易也十分兴盛。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中外货物的集散地,品种多,交易量大。有许多外国商人到广州进行贸易活动。
三、文化教育状况的改观和宗教的兴盛
唐以前,岭南文化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唐代岭南文化大为改观。各州县均设学校,招收生徒,授以文学、律法、算术、医学等知识。朝廷派往岭南任职的官员,多是注重地方教育建设的,对岭南的教育多有建树。私学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被贬降来岭南之官吏,对提高岭南的文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材,一些人张九龄、刘轲、邵谒、韦昌明等,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取得斐然成就。
唐代,岭南最为盛行的宗教是佛教。整个唐代的大多数时候,当朝统治者都扶植佛教,因而,岭南佛教在唐代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广州更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唐代岭南佛教最大的事件是惠能创立南派禅宗。南派禅宗的创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佛教的广泛传播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伊斯兰教是于唐初传入中国的,而在中国的首传地是广州。
宋、元时期
一、宋、元在岭南的统治
宋平南汉之初,暂把岭南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统称为广南或广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将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得名和广东、广西之分自此始。
南宋临安政权灭亡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赵昰建立行朝,继续抗元。赵昰病死后,又拥立赵昺为帝,在广东新会建立崖山行朝。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元军攻克崖山,南宋政权最后结束。与此同时,广南各州府军民开展长达3年的抗元战争,均先后失败。
元朝平定广南后,将今广东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领15路(州),36北戴河好玩吗县,隶江西行省;海北海南道属今广东者有7个路(司、军),22县,隶湖广行省。
刘亦菲
二、方言的初步形成及经济的发展
历代岭北南迁居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语言,这些语言同原居民越族人的语言长期接触和融合,形成颇为独特的方言,主要有粤语方言、客家方言和潮州方言。这三大体系于宋代初步形成。
由于中原和江淮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宋代广东的耕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珠江三角洲的荒丘、沙坦这一时期得到较大规模的垦耕,珠江、韩江兴筑了不少防洪堤围。各地都建有颇
有效益的水利工程。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水利的兴修,加上生产技术的改进,使粮食总产有了很大提高,宋代广南粮食自给有余,并有粮食储备,稻米还有输出闽浙甚至远销占城。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特别是水果、花卉、蚕桑等都较前代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陶瓷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前朝,并吸收了北方制瓷的一些工艺。铸钱业在北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广东设立了永通和阜民两处钱监。广东的这两个钱监的铸钱量分别居全国13个钱监的第一和第二位,两监的总产占全国总产近三成。宋代,广南东路的盐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州县治所的修筑和扩建在宋代也有较大发展,广州城的面积是唐代的4波多野结衣作品大全倍。
水陆交通的整治和沿海航线的扩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宋代,广州仍保持着商业大都会的地位,是各地商品的最大集散地,且于城内已形成专门商业街如米市街等。与此同时,潮州、英州、连州、琼州等地的商业也日益发达。商业活动甚至还扩展到远离城镇的乡村。
宋代朝廷对外贸采取鼓励的政策,对来广州贸易的商船采取许多保护的措施,对外国商人也比较友好和优待。为了管理各地的对外贸易,朝廷于广州设市舶司。当时与广州通航贸
易的国家和地区较唐代大有增加,见于记载者达数十处。
那些最煽情的电影情节都说爱能超越生死离别三、文化教育的发展
宋代,广东的文化事业进步加快。最为突出的是,开始建立州学和部分县学。宋初,广东只有少数的州如潮州、连州等有正规官学,后又建立有高州、新州、封州等几所州学和海丰县县学。县学的建立稍迟,且较少。至南宋时,所有州都建立州学,过半县创建县学。至南宋,广东共办有书院33所,主要集中在广、惠、循诸州。元初,广东的学校教育受到战争破坏,但不久就得到恢复,并继续有县学、书院和乡校的创设。南雄、广州、琼山、曲江等州县还设立了蒙古学,教蒙古人、目人识汉字。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人物不断涌现。宋元时期,广东共有进士610人。宋代,广东已出现了一些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较突出的有曲江人余靖、增城人崔与之、番禺人李昴英等。
明代和清代前期
一、 明、清两朝的更替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二月,明军进取广东。次年,明朝廷改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遂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终明之世,广东的辖境都没有变动。明朝在广东的统治之重要措施之一,是设立卫所。卫所的设立,大大加强了广东的海防。
明王朝灭亡后,朱明宗室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南明永历政权,后退迁广西梧州。粤中义军抗清斗争,所在皆有,但均告失败。
顺治九年正月,清军攻下琼州府,广东全境遂为清廷所统治。
二、明代的海禁与清代的迁界
明初,朝廷实行海禁,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允许朝贡贸易,由官府统管。至嘉靖年间,海禁始开,广州的民间对外贸易始有所恢复并渐趋兴旺。
顺治十三年再次下令禁海,严禁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天津等地商民船只出海贸易,禁止外国商船来华贸易。
但海禁令并未能收到如期效果。顺治十八年,朝廷发布迁界令,令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50里。此后,广东于康熙年间先后两次迁界。康熙八年一月,清廷允许康熙三年第二次迁界的地区复界。但第一次迁界的地区直至康熙二十三年一月才得以复界,历时23年的迁界暴政至此才告结束。但仍实行海禁。海禁与迁界,使广东蒙受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