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宠物技能表
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实践与反思——以“广东省文化E(驿)站”建设为例
吴昊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广州5101102)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的融合,建设综合性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为此,以“广东省文化E(驿)站”为例,介绍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式,并结合实际运营及服务情况,针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就建设目标与定位、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支撑、标准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云广东省文化E站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社会化合作
[分类号]G250.76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1],明确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的深度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移动互联环境下,建设综合性的、一站
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其实质是对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的聚合,其核心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对某一区域内各个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与服务进行整合,为公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平台。目前,我国有多个省份已经推出省级、市级及区(县)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
陈则谦[2]研究并梳理了相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概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63个。可以看出,2011年至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将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研究、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服务创新与管理等较为宏观的方面,相对而言,基于某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的研究与讨论比较少。
笔者从系统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广东省文化E (驿)站”服务云平台的设计与功能架构,并结合系统的实际运营及服务的情况,从系统建设目标与定位、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支撑、标准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综合性公共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1“广东省文化E(驿)站”平台设计与实现
1.1总体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广东省公共文化发展极不均衡,除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数字化服务外,其他欠发达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可供给数字文化资源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的融合度不高。因此“广东省文化E(驿)站”平台是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根据国家及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特点,为解决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分散、形式单一、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探索开发的一种新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用系统。
具体来讲,在资源整合方面,系统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聚合为理念,整合了广东全省地市级以上各大公共文化机构资讯、各大报纸、1000种以上大众全文期刊、文化讲座视频、地方特文化专题视频等各类信息资源;在服务形态方面,系统提供网站、手机App、平板App、下线触屏终端应用4种应用形式,集公共文化信息推广、移动数字阅读、特文化资源展示与传播为一体,实现了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集中式整合、统一发布、广泛共享利用的服务。
1.2平台总体框架
“广东省文化E(驿)站”服务平台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为设计和实施主体,系统采用“平台+资源+应用+终端”的模式进行开发。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服务层和应用示
范层。基础设施层为系统提供基础软件硬件的支撑环境,具备良好的负载均衡供给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平台支撑层主要负责资源整合、数据格式化、外部系统接口对接等基础性功能;服务层负责对Web网站、移动终端网站、手机App、触屏终端App的信息资源检索、发布及交互式应用的支撑;终端应用示范层则是集中构建用户Web 端、移动端、
触屏端应用的服务体验。
图1“广东省文化E(驿)站”总体架构1.3平台主要功能设计及关键技术
篪字是什么意思作为综合性的软件服务平台,我们针对资源采集、规范化处理、内容管理与发布、用户和设备管理、应用前端功能体验、综合统计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功能设计。总体上分后端和前端两个部分的功能规划,其中后端集中完成资源采集、系统集成、应用发布、服务评价、用户及设备授权管理等,前端则集中“两端一站”(即移动端、触屏端、Web 网站)的使用功能实现,根据应用场景强化用户体验,总体功能架构如图2
所示。
图2系统主要功能架构
1.3.1信息资源采集与管理
平台建设的核心之一是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数据集(或资源库)以支撑文化资源的分类、统一发布、检索和利用。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以上所有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门户网站信息,包括文化动态、演出、展览、讲座、培训、文化专题视频、相关公告等资讯;二是结合文化阅读需求及平台功能定位,选择整合以大众化期刊为主的第三方数据库资源,以上全部数据通过系统的资源管理中心子系统进行管理和发布。
采集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网站中的各类信息使用了网络抓取的方式。首先对全省所有采集目标网站的栏目及内容进行分析,确定需要采集的信息源并做预分类;其次在系统中重点开发了抓取模块(Feed)以及任务进程管理模块,依据事先确定方案进行数据采集,这一过程涉及数据获取、数据清洗、数据标签处理、数据采集故障处理、采集进程任务控制等;最后系统将每条信息的标题、正文、来源、日期等分字段存储在系统中,通过数据格式化形成自身的系统信息,以满足后续检索、发布和利用。
整合第三方期刊数据库资源主要采取基于API接口的元数据方式,定时更新期刊资源元数据,提供一
站式的资源检索、分类导览,全文数字对象部分则不做本地化存储,直接指向第三方期刊资源服务平台;同时要求对每种期刊全文(包括文本或图片格式)以期为单位独立封装,以满足Web在线方式、触摸屏端方式及手机App下载方式阅读的适应性要求。广发银行信用卡办理
1.3.2应用前端
系统根据所要提供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场景,开发了基于Web方式(含PC Web网站和移动Web 网站)和App方式两类应用前端。Web方式的应用覆盖PC端和移动终端的浏览器访问,由数字资源中心服务子系统通过Web服务实时发布相关文化信息、宣传推广信息,可直接浏览文化资讯或播放相关视频资源,亦可通过二维码与手机App进行交互,实现专题资源订阅、全文期刊下载等。App 应用前端的开发主要是针对线下触屏端和手机端应用定制开发,触屏端App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开发,用于部署在线下触屏一体机设备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推广与展示,可直接体验信息浏览、在线数字阅读、视频点播等;手机端App开发,则提供基于IOS和Android系统版本应用,可依据手机或平板设备自适应版面布局。所有App开发采用混合开发模式(Hybrid App),即Native app+Web App进行开发,程序的基础功能和框架采用相应原生环境语言开发,其他部分功能及内容服务由Ht⁃ml5页面开发提供,其优点是可较快完成几个版本
的App开发,服务功能界面也可实现跨平台访问,易于维护更新,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1.3.3用户统一认证管理
用户统一认证管理,一是实现用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进行用户身份识别,实现登录用户在不同应用系统环境中应用信息的同步;二是进行用户访问的鉴权管理,实现资源访问权限控制,即根据不同用户的类型、角(例如图书馆注册用户、第三方应用认证用户、匿名访客用户等),分配相应的数据库资源访问权限,通过单点登录实现对外购数字资源库的授权访问。实施中通过Web service方式实现了与Aleph500和Interlib图书馆业务系统用户数据的集成,同时,采用OAuth第三方认证方式实现了、QQ、新浪微博等账号授权方式登录,以方便非图书馆用户更便捷地使用资源和服务。此外,系统在用户统一认证管理模块还定义了获取授权码接口、获取token接口、获取用户信息接口、单点登录方式、用户账号绑定接口等,可实现与其他外部系统或资源数据库的认证对接,以方便日后系统的扩展。
2应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文化E(驿)站”平台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强
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划出台的大背景下,为加快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现代化而探索开发的
一个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笔者主导了整个项目的总体功能定位、架构设计和组织实施,应该说该平台较好地整合了各公共文化机构网上资源、互联网资源,向公众提供了一种了解公共文化资讯、了解特文化、体验数字阅读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系统自2016年底上线以来,截至2019年2月,平台采集广东省相关公共文化信息140多万条,视频资源900多集,全平台总访问量1360多万次,其中视频播放22多万次,期刊阅读9万多次,各类信息点击浏览1330多万次。已向广东省欠发达地区88个县级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部署触屏终端设备,充实了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服务,强化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的树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
但同时我们在实践和服务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广东省文化E(驿)站”平台只是做到了对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聚合与发布,虽然其中也针对性地提供有关数字化阅读及特文化视频的服务,但总体上偏重“内容”的揭示,而在一站式办理或预约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系统整合却没有涉及。二是经过对全省21个市级以上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网站进行浏览分析,发现各公共文化机构信息化平台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差,很多单位只是为了有网站而建网站,网站上所能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没有规划,并没有真正起到服务延伸的作用,而且对基于移动互联的使用体验缺乏应有的适应性。三是各公共文化机构线上的“有效”数据缺乏。主要表现在内容单调、时效性差,更多只是“动态消息”“公告”“通知”等信息,距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一些本应是公共文化机构经常性
开展的服务,如展览、艺术培训、艺术欣赏、文化讲座、公益文艺演出等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在网上也鲜有实质性的内容。
3体会与思考
3.1厘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的建设思路
首先,笔者曾在相关文章[3]中提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或称“公共文化云”)总体上需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解决服务中“看”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文化信息资源的聚合和展示”,让公众在平台上可以看到或了解到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二是解决服务中“办”的问题,在平台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分发”,公众可以一站式办理或预约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是未来“公共文化云”的核心。一站式的价值体现,所谓“服务分发”就是解决“办”的问题,或称“文化办理”,例如续借一本书、预约一册刊、讲座预约、培训预约、展览预约、演出订购、服务评价等,真正做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与线下结合。三是利用大数据手段强化服务效能评价,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评估报告、可视化展示等为文化管理者提供参考。
其次,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要遵循“移动应用为主,PC应用为辅”的原则,重点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应用(包括移动网站、手机App、、智能电视App等),注重与移动互联服务主流平台的融合,充分利用、支付宝服务窗、百度地图等应用入口,开展嵌入式服务,导入流量,提高服务效
杨子陶虹能。
3.2重视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信息化平台建设(包括平台与资源)
从系统建设的逻辑层次上来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属于最上层平台,其本身不直接产生数据(内容)、不直接提供业务服务交互,只负责内容和服务的整合,为公众提供统一入口;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例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它们的网络应用平台属于第二层,承担着为“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大部分公共数字文化内容和业务服务支撑的职能,相当于“子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这些“子
云”提供内容及服务的水平、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公共文化云”所具备实用性的强弱。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体系,加强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的建设,加大特资源建设、业务服务上线,创新服务模式,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合力,共同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挥作用。
3.3注重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
“公共文化云”建设需要与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信息化平台,在资源和服务上进行共享与互联互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技术架构和技术平台及数据结构的兼容性和系统可扩展性问题。因此,技术标准和规
范的制定是实现系统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和服务业务协作非常重要的保障。总体上应该注重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集成规范和数据交换规范三大部分的制定。数据标准规范需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编制公共文化资源目录,并根据数字资源类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书刊等)基于国家、行业的标准,对数字资源的采集、制作、存储、共享提出规范要求;数据集成规范是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设计出可在各业务信息系统间、各异构系统间实现数据同步、复制、建立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的模式;数据交换规范则用于解决系统间相互独立、数据标准不统一,无法有效共享与交互的问题,设计出满足系统建设要求的信息交换共享系列规范,包括数据交换协作方式、数据交换格式、系统接口标准等。
3.4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提升服务效能
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改变不仅加速了各行各业发展,而且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发展、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也造就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众多世界级互联网企业。“公共文化云”在建设上亦可以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与类似BAT 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在数字资源整合、应用平台搭建以及多渠道(多平台)公众应用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化合作。一方面可依托互联网企业强大的技术、人才优势搭建高质量的
应用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强大影响力、平台入口、访问流量等优势进行宣传推广,真正提升
六一适合发的说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合作可采用“命题作文”方式[3],由政府部门主导整体规划及目标评价考核,互联网企业负责平台建设及后期运营,如此,或可解决或减少基础硬件建设、软件平台建设、资源与服务整合、宣传推广、运营等各个环节的费用投入,更重要的是提升平台整体的实用性、针对性,并且在用户体验上也会有质的突破。4结语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是一个集各类资源、众多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机构都承担了一定的服务职能,并在服务范围、受众体、服务形式等方面各具特。因此,未来也应加强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等的建设,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形成真正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对文化管理部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在新的服务模式下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间的协同合作,探索服务长效机制,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
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
邀请信怎么写OL].[2019-3-5].http://v/xinwen/2015
-
01/14/content_2804250.htm.
[2]陈则谦.我国文化云的服务现状及展望[J].图
书情报知识,2018(5):62-71.
[3]吴昊.新技术应用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
实践与思考——兼谈“公共文化云”建设[J].
图书馆研究学刊,2017(1):26-30.
吴昊男,1971年生。本科学历,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
(收稿日期:2019-04-17;责编:刘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