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建筑,2020(6):
 通过阐述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渊源,强调当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以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为例,通过对岭南园林历史、西关片区粤剧文脉、粤剧传唱空间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研究,
如何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传统建筑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在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背景下,完全照搬模仿西方建筑模式的建设大量兴起,真正具有民族特和地方特的精品传统建筑鲜有出现。目前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也往往是基于旅游经济目的的仿古一条街、以及穿衣戴帽的大屋顶公共建筑等,并未真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2]。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源泉,是民族强大的根本动力。张锦秋院士认为:“中国建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事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需要有关仁人志士世世代代进行下去。这才能保证中国建筑之树永远常青于世界建筑之林[3]。”
2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三次复兴热潮
  传统建筑文化在近代有过三次复兴热潮,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传统复兴热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是欧美建筑师与留学美国受到学院派建筑教育归来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参与的“中国固
有式样”的实践,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思想,且有大批有生命力的精品建筑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中国第一、第二代建筑师为主的“民族形式”建筑活动。第三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思潮。 这次复兴热潮在建筑类型、影响范围、探索手法、作品数量与延续时间都超出了第一、二次。然而,在这次复兴热潮中,大量建筑缺乏思考、粗制滥造,也囿于建筑师的功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弊端,几乎未留下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
  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正是始于20世纪的三次复兴思潮,也一直伴随着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的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一定文化诉求,将现代建筑功能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的探索,对没有历史前身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下文中提到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就属此类。另一类是对已毁历史建筑的重建。农业银行信用卡
  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建筑民族性诉求;二是旅游经济效益的驱动。总的来说,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无论在社会文化层面还是社会经济层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意义被错误解读,经济效益成为主要驱动力,传统建筑形式被滥用误用,“假古董”问题成为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最大争议。3警惕“假古董”问题
蝴蝶简恺乐  “假古董”问题归根结底是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与误用。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是指缺乏整体历史环境观,在不恰当的地点采用不恰当的传统建筑形式,如一些城市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大量打造仿古商业街,造成千城一面的消极现象[4]。传统建筑形式的误用是指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运用错误的手法,将历史信息错误传达。导致传统建筑形式滥用与误用的原因包括三点:  第一,对历史传承内涵的误解。历史遗产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外在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后它们所能传达的完整的真实信息。一些新建的传统形式建筑仅仅是将建筑局部进行组合,缺乏对传统形式建筑精神内涵的探索,也缺乏对历史背景情况的详尽了解,导致出现同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做法,造成与真实的历史遗存混淆。
  第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商业、经济利益的驱使“假古董”大量涌现,部分城市以仿古建筑作为旅游主打品牌,使之成为主要经济驱动力,导致一些历史片区拆真建假,破坏遗产地的历史信息,大量建设假古董,人为地降低历史片区历史价值[5]。赵薇工作室回应离婚
  第三,环境整体观的缺失。传统建筑形式的应用缺乏对历史传统、文脉问题、环境问题的思考,造成仿古风格的滥用与误用。单纯、孤立的形式摹仿并不能对文化有效继承,真正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到“ 此时此地”的建筑风格。
  因此,“假古董”只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错误使用,并不能因此否定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意义。当代继
承实践应当警惕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与误用,这种“假古董”只是简单模仿的赝品,并不具备文化的沉积,牺牲了历史真实性。
4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探索——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创作思考
  2009年,粤剧在广东省、香港及澳门三地联合申报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共有资产,因此其传承与发展不能仅限于表演和展览,需要系统的现代框架与可供交流之场所去承载。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粤剧艺术,201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于荔湾区恩宁路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馆),选址于“西关”片区,此处保留了广州最完整的旧城格局,同时亦是广州的粤剧发源地与粤剧社区,周边具有良好的粤剧基础和环境,期望通过粤博馆的打造为广州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延续和再生街区肌理,重塑西关城市记忆,继承传统文脉。
  粤博馆总用地面积11560m 2,总建筑面积17436m 2(图1、2)。设计的出发点是如何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促进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王世仁先生认为,“建筑文化是形式的哲学。既参古(形式参考传统)又趋时(变化趋赶时代),作品就有了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不仅是形式上的参古,也强调传统精神的时代继承[6]。据此,粤博馆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延续地志,保持地脉;巧于因借,气息造园;协调和韵,和合之美;传统形式,现代演绎。4.1延续地志,
保持地脉[7]  地志是指特定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历史上各个时段所积淀的总和,延续地志就是拼贴历史精华的策略;保持地脉是指按照原有的地脉和肌理关系进行设计,尊重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环境特征[7]。  在粤博馆的设计理念上,岭南传统园林形式的选择是基于历史脉络的逻辑推导。这里的延续地志和保持地脉包括场地的园林历史、粤剧文脉以及粤剧传统传唱空间三个不同方面的地域要素。摒弃先入为主的风格化选择,建筑从初始的营造就是与“当地”的一种深入的结合,是回归到对场所此时、此地、此境最本质的需求。  粤博馆的场地位于广州西关历史街区,是广州最悠久的历史片区,至今仍保留着岭南特的城市风貌,同时也是众多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且拥有超过千年的园林史。南汉王曾在此地兴建皇家御苑昌华苑,清中期大量归乡侨客商安家于此,兴建中式园林结合西式趣味的行商园林、海山仙馆与小画舫斋皆为代表之作[8]。场地周边在历史上曾有三十多个园林出现,园林的文化印记已经深深融入到该区域的文脉背景中(图3)。
  西关历史街区作为粤剧重要的繁盛之地与传承之地,曾被称作是“粤剧名伶一条街”。1868年,吉庆会馆作为最早的粤剧表演场所出现在荔湾黄沙同德大街;1895年,八和会馆在黄沙落成但毁于抗战。1946年,众多粤
剧艺人集资重建八和会馆。由此开始,建立在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正式成为广州地区粤剧中心地,至今恩宁路上现存粤剧艺人故居、戏台等众多文化遗址[9]。时至今日,粤剧艺术在西关历史街区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茶楼酒馆、祠堂社庙、公园街头粤剧遍布于粤人社区与生活中,甚至在西关的幼
儿园、小学也开设了粤剧兴趣班,粤剧始终在社区生活中以新的形式传承与发展[10]。所以粤博馆的建立是对历史片区内粤剧艺术的延续和发扬,也是社区内场所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图4)。
  岭南园林艺术与粤剧艺术共同分布于西关历史街区,同属岭南地区历史文脉背景,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粤博馆融合两者的关系,以岭南园林表达诗画意境,继承岭南园林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承载粤剧深厚人文情怀,达到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的内在精神相通,以此实现岭南园1432
华林苑、昌华苑、芳华苑、显德苑等,合称为西园。西安著名旅游景点
“诸宫凡数百,不可悉纪。”谢娜张杰资料
——欧阳修《新五代史·世家》
“…有荔枝湾、花坞、藕溏之饶,盖陆贾之所经营也。”
——《广州新语》
“广州城西荔枝湾,旧谓刘汉昌华苑。”
——《唐荔园记》
林文化同粤剧艺术的内在沟通(图5)。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三条提到“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传承”[11]。粤剧表演也曾在园林中进行,以园林形式的呈现是恢复粤剧产生、发展以及活动和表现的“当然”空间,有利于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图6、7)。  粤博馆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实现了园林空间及粤剧空间历史脉络的传承与发展。如此的文化诉求不仅源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定位,即传承发展粤剧艺术文化,也源于项目所处的历史区位,具有传承发展城市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粤博馆对实现岭南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巧于因借,气息造园  粤博馆通过虚实结合、强弱对比的手法追求园林中意境的塑造。在整体布局上,粤博馆在延续古典园林营造传统的基础上,更强调全园的节奏变化。以岭南园林庭院之间采用连廊、冷巷、桥等过渡空间,使园林气息得以贯通与收放[12]。历史上的园林,从阿房宫到上林苑、未央宫、颐和园都有通过高台营造高潮的传统。粤博馆为满足剧场舞台布景的功能需要设置了高台建筑-八和阁,顺势而为将其塑造为全园的主景与高潮,进一步加强了全园气息的韵律变化与节奏营造(图8)。  周边复杂场地环境对园林的影响很大,整体采用“障景”、“选景”的方式设计游览路线中的每个视点;通
过博物馆不同尺度空间开合,沿路遮挡,园木设置,通过对游走路线的精细设计及视线分析,避开周边环境中的不协调因素,保证形成干净的视觉空间,实现了园内超过180°的干净天际线(图8)。  在园林空间上,粤博馆采用对比的手法实现气息造园。
烧饼歌粤博馆中大园套小园、小园中穿套小小园,不同尺度的园林空间相互穿套,实现园林气息的收放。小小园中又点缀着微缩的窄廊、小亭以及以庭院为主题石雕小院(图9),实现园林气息在真实与虚幻间的流转。在游园视线组织上,569107
8
111213 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