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antonese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of Modern Times
郭焕宇
Guo Huanyu
摘要 侨乡民居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侨乡课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与之相关的侨乡建筑文化研究,在南方民系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也日渐深入。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充分展现了岭南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民居建筑在近代侨乡文化影响下丰富多样的演变图景。目前的研究现状表明,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学科视野亟待拓展,基于民系特征加强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侨乡民居;广府;潮汕;客家;比较
ABSTRACT Architecture in hometown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dong possesse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modern times.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on hometowns of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made abundant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the realm of ar
chitectural culture. The current progress on the research work also suggests that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are needed to focus on the study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dong. Based on three sub-nations of the Hans,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stud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is kind of research.
KEY WORDS architecture in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Guangfu; Chaoshan; Hakka; comparative study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CZH046。
中图分类号 TU-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4.01.025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4)01-0025-05
作者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40);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广州,510642)
  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浓缩了岭南侨乡的文化精神,表征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融汇中西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品格。侨乡民居文化的形成及其演化发展过程体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作用规律。目前
侨乡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侨乡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以及以建筑学科视野开展的民居研究领域。
1 “侨乡”研究的发展演进
  近年来,学界关于“侨乡”的概念、侨乡的形成和发展、地方侨史的编撰、海外华侨的研究等方面取得大量可喜的成果,侨乡研究呈现由史到论,学科视野逐步扩大的良好态势。第一,由侧重关注经济层面的资金流动现象,到注重文化本质及成因的研究。第二,不断借鉴和吸收当前国际学术界的前沿成果,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展开研讨,改变以往对侨乡社会变迁“传统一现代”、“中国一西方”的二元解释,更好地揭示了侨乡社会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第三,由史到论,基于田野调查挖掘物质文化景观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和价值观念。第四,侨乡研究更为务实,紧扣时代脉搏。对于移民输出带来或积极或负面的影响能加以客观分析,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侨乡特征的转变事实予理性分析。
  在充分借鉴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及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基础上,侨乡研究涌现一批“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内容广泛、价值重大”研究专题,形成若干“特鲜明、成果集中的领域”。1)侨乡建筑的专题性研究日益引起各学科学者的重视。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学科的研究进展,为建筑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
  第一,侨汇经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世纪80、90年代的《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 广东卷》2)、《近代广东省侨汇研究 1862-1949——以广、潮、梅、琼地区为例》3)、《近代广东侨汇研究》4)等著述对侨汇经济进行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近年随着侨批、银信历史档案的不断发掘整理,关于侨批、银信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运作机制、侨汇对侨乡的具体影响作用等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具体。
  第二,侨乡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迁是孕育产生侨乡独特社会文化面貌的基础。粤闽两省的高校学者以田野调研为基本方法,长期观察和研究侨乡村镇的社会发展情况。广东省内除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外,还有广府地区的五邑大学,潮汕地区的汕头大学,客家地区的嘉应学院等院校,
案例进行详尽分析。还有《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29),《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装饰研究》30) 等,以及数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三是某一区域侨乡建筑的文化特征研究。专著《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31)重点论及近代岭南五邑侨乡、兴梅侨乡、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三
篇系列硕士学位论文《试析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
32)
,《试析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33),《试论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34)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此外,《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产物──粤中侨乡民居》35),《开放、混杂、优生——近代五邑侨乡民居的特与思考》36),《析五邑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与特》37),《粤中的侨乡村落》38),《粤中侨乡民居设计手法分析》39)等论文,还有多篇硕士论文,分别就岭南地区的某一特定区域的侨乡建筑进行建筑学、美学和文化学分析。关于福建侨乡建筑文化的研究有博士论文《闽南侨乡近代
地域性建筑研究》40)
,《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41)
等成果,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四是侨乡省份
省内不同区域侨乡建筑文化的比较。此类研究成果极少,《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42),对广东侨乡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比较,这一视角转换和方法创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观点、思路和方法。《试比较广东侨乡近代建筑审美文化特征》43),《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44),《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中山与开平碉楼文化的比较和审视》45)等文也进行了可贵尝试。到目前为止,尚未见粤侨乡各民系建筑文化比较研究的专著。五是侨乡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发展对策。《开平碉楼景观的类
型、价值及其遗产管理模式》46),《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属性与保护措施》47)等文从形象定位及其规划建设、交通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就保护及开发问题提出见解。2.3.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成果的学术缺憾
  关于广东侨乡建筑文化,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表明,第一,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文化的研究尚不全面、系统。现有成果以五邑侨乡较为丰富,而潮汕、兴梅侨乡地区的研究尚局限于某些典型案例。“近代侨乡民居建筑”地域分布情况初见轮廓,但尚不具体,广泛的普查亟待开展。第二,学科视野有待拓展。现有论著多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关注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装修装饰等形制特征的静态描述和总结,对于建筑文化源流及文化表现特征的动态挖掘相对薄弱。广东侨乡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文化经济价值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第三,研究多限于单一建筑或单一地区。基于民系文化背景而展开的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少有人问津。
  综合而言,以建筑为视点,就经济-社会-文化展开侨乡建筑文化综合性系统分析的理论著述十分少见。早在20世纪初,粤闽侨乡的社会学、人类学乡土调研已先行开展,而在建筑学
这些地方院校的科研人员保持了长久而密切的海外联系,具有天然的地缘和语言优势,对侨乡社情民意的理解透彻、体会深刻,尤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角度展开的社会调研成果丰富。  第三,侨乡文化现象背后本质特征的挖掘亦是研究的重点。三大民系侨乡文化的差异化表现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多学科视野下的交叉综合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侨乡精神文化的挖掘。
  以张国雄、梅伟强、刘进等人为代表的对近代五邑侨乡的研究,以陈春声、王炜中、黄挺等为代表的对近代潮汕侨乡的研究,以及以房学嘉、肖文评、肖文燕等为代表对近代梅州客家侨乡的研究,均体现出对近代广东侨乡内部不同侨乡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关注。5)展开三大民系侨乡文化的综合比较研究,已具有较为成熟的研究基础。
2 民居研究视野中的侨乡民居2.1 南方汉族民系传统民居的研究
  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是省内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传统民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衍化产物,与之相关的研究,首先是南方汉族民系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的积累。
  自刘敦桢教授等建筑史学家开始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以来,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积累了大量成果。其中包括中国东南汉族五大民系广府系、客家系、闽海系、湘赣系及越海系民居建筑相关研究。如《福建民居》6),《湘西民居》7),《中国民居建筑》8) 等专著。近年单纯的建筑学调研已逐步扩展为结合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理论的交叉综合研究,如《客家聚居建筑研究》9),《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10),《闽海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 11),
《越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12)
,《广府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13),《湘赣民系民居建筑
与文化研究》14),《岭南人文、性格、建筑》15),《中国客家建筑文化》16),
《广东民居》17),《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18)
爱你恨你,《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19),《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
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20),《珠江三角洲广府民
系祠堂建筑研究》
21),《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22)
,《桥溪——华南乡土建筑研究报告》23) 等专著及博士学位论文。2.2.侨乡民居文化的专题性研究
  近代侨乡建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代华侨最多的粤闽两省,其侧重点主要有:一是关于侨乡建筑形成的历史渊源和背景。《近代华侨投资与潮汕侨乡建筑的发展》24)、《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25)等论文从侨乡建筑的兴建史、兴建原因等方面进行建筑史的挖掘和探讨。二是某一类型或某一建筑物的建造技术和设计风格分析。对于侨乡建筑中的典型类型,特别是碉楼、骑楼、洋楼等的案例研究较多。专著《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26)对开平碉楼进行了完整系统的论述。《中西合璧的联芳楼》27)、《中西结合的联辉楼》28)等文则对兴梅侨乡的典型
主导的侨乡民居建筑文化的专题研究领域,则是近十多年的事情,虽在短期内成绩斐然,但相关成果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比,仍显滞后和单薄。充分借鉴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建筑学科研究实现同步发展,令人期待。
  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最主要侨乡省份,广东省内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具有天然的地缘和文化联系,与之相应生成的侨乡建筑文化景观内涵丰富,同中存异,展开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3 近代广东侨乡民居研究的展望
3.1进一步明确侨乡民居研究的方向及其意义
  一般而言,侨乡的范畴,是根据海外移民数量、海外移民与家乡的关系、海外移民对家乡的影响等因素作为标准来进行界定的,并可进一步划分为重点侨乡和一般侨乡。
  理解“侨乡民居”的内容,可围绕“侨民”、“侨汇”、“侨居”三个关键词来把握,主要是指海外侨民以侨汇形式投入资金,为侨眷在家乡建设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指广义层面孕育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或方言区内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建筑或建筑,反映朴素的平民文化和乡土文化,包括建筑单体和聚落两个层次。目前学术界关于侨乡民居建筑的学术界定,客观存在几种认识和表述的倾向:其一,从侨
长江四桥
乡的概念出发,划定地域范围,将侨乡民居等同于建在侨乡的民居;其二,将侨乡民居等同于“洋楼”风格的民居,突出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其三,着眼于建筑营建的主体及过程,认为侨乡民居是指华侨及侨眷参与建设的民居建筑。上述观点是分别基于地域论、风格论和过程论而做出的理解,有其相对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侨乡民居文化之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
  在对以上学术见解充分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一书提出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我们认为,对侨乡民居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应围绕其“文化地域性格”展开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综合分析,并以建筑为视点,探究“经济-社会-文化”之间互为作用、互为影响、复杂多变的的互动关系,揭示侨乡建筑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三者的关系。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和目标,既是对广东各民系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复杂多样性问题的客观回应,也是侨乡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趋势所在。
  第一,从经济层面来看,华侨汇款是侨乡建筑发展的经济基础。针对目前国内对侨乡建筑的关注重点限于局部地区和个别建筑,重点突出而全貌模糊的现状,根据侨汇经济与侨乡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厘定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在三大民系地区的数量规模、时空分布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将使现有研究的关注对象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城镇到乡村,形成统一体系。  第二,在社会层面,寻侨乡社会结构与侨乡建筑及聚落空间内部结构的对应关系及内在联系,实现社
会空间理论在侨乡建筑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应用。侨乡建筑的变迁,聚落内在秩序的调整,乃是华侨及侨眷阶层在家庭结构、社会结构骤变之际而产生的策略性回应。将建筑形态与聚落形态视为社会结构的表征,有利于以社会结构为匙,从“社会—空间”角度完整认识侨乡建筑及聚落形态的变迁。
  第三,在文化层面,基于民系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差异性特征对侨乡民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建筑多元多样的文化特征。在空间维度上,侨乡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分布于粤中、粤东、粤东北地区,按照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潮州、汕头、揭阳、梅州等市。48)在侨乡社会转变过程中,民居建筑文化在各民系文化区分别呈现多重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对此展开比较分析,有助于改变目前人们对于侨乡建筑风貌“中西合璧”特征的单一笼统的认识,真实而具体地展现其文化特征,符合广东多民系侨乡文化共同发展的历史现实。
  由上可知,“系统综合研究”亟待突破的难点在于比较研究的实现。通过比较研究,揭示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与建筑的关系是重点内容。
3.2拓展研究视野,实现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以跨学科研究的视野,探讨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民居建筑研究的基础理论,推动近代民居建筑研究的深化。以此研究方法,兼顾民居研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近代建筑文化中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广东侨乡民
居展开研讨,将有助于实现民居研究体系的充实和深化,有助于揭示近代侨乡文化的发展特征。
  将建筑活动置于广阔的近代中国背景,置于世界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审视和观察建筑现象的时候,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给我们以启发,令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建筑文化。近年来广东侨乡建设问题的研究新成果,大多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取向。如《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49),《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50),《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51),《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52),《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53)等硕博士学位论文,虽然作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意识到了华侨因素在内的影响侨乡建设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通过引入多学科理论及分析方法,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见解。
3.3 基于三大民系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岭南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产物,是岭南文化开放性、融通性、务实性、创新性的形象反映,体现其核心精神和审美情趣。理解“侨乡民居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形态
的三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来把握。就这三个层次而言,华侨因素影响下其发展演进的程度是不平衡的,而具体到三大民系,亦显现多样丰富的文化表现。因此,我们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大汉族民系侨乡民居文化于文化形态三个层次的比较研究。
  第一,物态文化层面:研究侨汇经济影响下的侨乡民居文化。根据侨汇资金投资情况,描绘广东省三大汉族民系文化区侨乡民居建筑文化景观的时空分布情况及总体特征。从近代侨汇资金的用途来看,消费性投入远大于生产性投入;且房地产投入比重最大。由于国内外政治政策,战争动乱、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而导致近代侨汇经济与侨乡建设呈阶段性变化。三大民系地区的侨汇资金数额,户均投资额度多寡不同,侨乡建筑的规模和数量分布亦有较大差异。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建筑的数量规模、地域分布虽形成初步轮廓,但未有针对各民系地区的统计比较和清晰描述,因此描绘侨乡聚落的分布谱系图,描绘侨乡建筑分布及其特征是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侨汇经济研究的基础上,侨乡民居文化研究工作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拓展。
  第二,制度文化层面:研究侨乡社会变迁影响下的侨乡民居文化。探析侨乡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侨乡建筑空间乃至聚落空间内部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侨乡社会转型之际侨乡建筑、聚落形态的变迁过程。近代侨乡宗族制度趋于解构,社会变迁深刻而复杂,首先,近代侨乡的侨民家庭形态出现了独特的“两头家”和“单一家庭”,作为应对之策,家乡住宅的营建策略发生转向,反映出侨民家庭的基于社会变迁所做出的生活回应。再者,就侨乡社会结构的宏观变化来看,侨民绅商成为新的社会精英阶层,区别于传统的宗族血缘联系,侨民阶层形成更为广泛的各种新的社会联系,新的社和新的社区由此形成,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侨乡建筑形态、聚落形态形成了独特风貌。
  第三,精神文化层面:研究民系文化及海外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侨乡民居文化。三大汉族民系原乡文化及海外侨居地文化是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两大文化基因。一方面,岭南广府、客家、潮汕民系文化各具特,乡土建筑地域特征明显;另一方面,近代岭南民间的海外移民,不同民系背景,海外目的地亦有差异。如客家、潮汕移民多前往东南亚国家,而广府移民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分布较为集中。作为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文化的两个源头,岭南故居地文化与海外侨居地文化丰富多样,五邑侨乡地区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彻底,潮汕侨乡和兴梅客家侨乡地区则更多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对外来建筑文化要素以容纳、吸收为主要特征,这恰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以近代岭南建筑为视点的经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而复杂的关系。据此展开综合比较分析,有助于充分、深入地揭示广东侨乡民居建筑文化的本质特征。  侨乡建筑乃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演化历史进程之中的重要成果。大量分布于乡间田野的侨乡民居,实现了民间自主的文化嬗变。作为文化交流的时代成果,其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目前侨乡及侨乡民居建筑的研究现状表明,综合运用建筑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理论及方法,拓展研究视野,是深化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注释
1)石坚平.近年来广东侨乡研究述评[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19.
2)林金枝,庄为玑 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 广东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3)夏诚华.近代广东省侨汇研究 1862-1949 以广、潮、梅、琼地区为例[M].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92.
4)林家劲,罗汝材,陈树林,潘一宁,何安举.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石坚平.近年来广东侨乡研究述评[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19.
6)高珍民等.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7)何重义.湘西民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8)陆元鼎主编. 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9)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0)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戴志坚.闽海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刘定坤.越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0.
13)王健.广府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王力可个人资料14)郭谦.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15)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6)吴庆洲.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7)陆琦. 广东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8)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9)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0)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1)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2)杨星星.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3)肖旻,林垚广.桥溪——华南乡土建筑研究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吴妙娴,唐孝祥.近代华侨投资与潮汕侨乡建筑的发展[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56.
25)杜凡丁.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6)程建军.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7)吴庆洲. 中西合璧的联芳楼[J]. 广东建筑装饰,1997(04):30-33.
28)吴庆洲. 中西结合的联辉楼[J]. 广东建筑装饰,1998(02):30-31.
29)张国雄. 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597-602.
30)谭金花.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装饰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31)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2)赖瑛.试析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33)吴妙贤.试析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34)朱岸林.试论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35)陆映春. 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产物──粤中侨乡民居[J].华中建筑,1999(01):142-154.
36)梁晓红. 开放、混杂、优生——近代五邑侨乡民居的特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2(08):54-56.
37)汤腊芝,汤小樯. 析五邑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与特[J].建筑学报,1998(07):35-38.
38)陆映春,陆映梅. 粤中的侨乡村落[J]. 南方建筑,1999(04):74-76.
39)陆映春,陆映梅. 粤中侨乡民居设计手法分析[J].新建筑,2000(02):47-51
40)陈志宏. 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41)陈志宏,曾坚. 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J]. 建筑师,2007(01):72-76.
42)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J].新建筑,2002(5):66-69.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延安旅游43)赖瑛.试比较广东侨乡近代建筑审美文化特征[J].南方文物,2005(02):52-57.
44)张应龙. 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03):64-69.
45)胡波. 碉楼:一个时代的侨乡历史文化缩影——中山与开平碉楼文化的比较和审视[J].学术研究,2007(05):150-155.
46)申秀英,刘沛林.开平碉楼景观的类型、价值及其遗产管理模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95-97.
47)张国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属性与保护措施[J]. 文化遗产,2007(01):148-153.
48)海南在历史上曾隶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区划范围,海南北部也有侨乡分布,但其影响相对较小。本文以具有共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三大汉族民系侨乡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比较挖掘其个性特征,未涉及海南。
49)肖文燕.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一一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市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50)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1)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52)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3)姜省.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参考文献
百里挑一叶梓萱[1]李晓峰. 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C].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2004年,开平.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刘权.广东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刘圣宜,宋德华.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张应龙.“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4(03):80.
[9]张复合,钱毅,杜凡丁. 开平碉楼:从迎龙楼到瑞石楼——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再考[J]. 建筑学报. 2004(07):82-84.
[10]仲德昆. 江门五邑侨乡建筑文化的特及其继承与发展[J]. 建筑学报. 1998(07):45.
[11]单德启. 弘扬五邑传统建筑文化 创造侨乡现代城市特[J]. 建筑学报. 1998(07):41.
[12]蔡丽.宗族文化对民居形制的影响与分析——徽州民居和宁波民居原型的比较[J].华中建筑,2011(05):128-132.
[13]陈志宏. 闽南近代骑楼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6(11):189-192.
[14]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5]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6]刘进.华侨精神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侨乡发展——以广东江门五邑侨乡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20.
[17]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J].地理研究,2004(3):411-421.
[18]林琳.广东地域建筑——骑楼的空间差异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1.
[19]何舸.台山近代城乡建设发展研究(1854-1941)[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20]李国平.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区域分异与传播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
[21]王又佳.中国建筑形式变迁[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2]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3]戴志坚.民文化及其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影响[J].南方建筑,2011(6).
[24]杨少波.闽西客家民居基本形制[J].南方建筑,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