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环境)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一、气候特点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二、地质地貌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
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水系:云南省地跨六大水系,①长江水系:金沙江、龙川江、螳螂川(普渡河)、小江、以礼河、牛栏江、横江、程海、泸沽湖、滇池等,注入东海。②珠江水系:南盘江、曲江、可渡河、黄泥河、驮娘江、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异龙湖等,注入南海。③元江(红河)水系:礼社江、绿汁江、把边江、阿墨江、李仙江、南溪河、盘龙江等,注入北部湾。④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漾濞江、威远江、曼老江、南腊河、南览河、流沙河、洱海等,注入南海。(2)印度洋水系:⑤怒江(萨尔温江)水系:老窝河、枯柯河、南汀河、南滚河、南卡江等,注入安达曼海。⑥伊洛瓦底江水系:独龙江、槟榔江、大盈江、瑞丽江等,注入安达曼海。湖泊(1)滇池位于昆明市区南部,被誉为高原明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中国第六大淡水湖。(2)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位于大理市区北部,洱海流域主要包括大理市及洱源县的18个乡镇。(3)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位于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华宁县三县交界处。抚仙湖流域包括玉溪市的澄江县、江川县、华宁县三县的7个乡镇。(4)异龙湖位于石屏县东南部,湖泊面积92无机胶平方千米,流域面积360.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5米,
最大水深6.55米,蓄水量1.145亿立方米。异龙湖流域主要包括石屏县的5个乡镇。(5)程海是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深水湖泊.地处金沙江干热地带,湖面蒸发量大约是流域降水量的3倍,水量长期入不敷出,导致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关于教师的名言引水补海工程完工后,湖泊水位趋于稳定。(6)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的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海拔2688米,是云南九个高原湖泊中海拔最高的。泸沽湖云南部分属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落水行政村,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等少数民族三、自然资源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金属王国的美誉。全国162种自然矿产中云南就有148种,其中铜矿、锡矿等有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
云南民族文化为何具有多样性?
云南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本土化;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
1. 文化本土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形成了多种文化形态,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边疆多民族的基本特点,促成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km2。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处在亚洲三个特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创造了各自特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使得云南文化具有多样性。
云南是我国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中国
自然条件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中国麻辣香锅做法56个民族中,有52种民族在云南均有分布,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得民族有26个,包括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回、纳西、藏等。少数民族1000多万人,占总人口1/3云南境内,高山险阻,河流百转,山川俊美,林海茫茫。立体的地形和立体的气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在3000年前中国的汉族祖先在中原开发出“文明时代”之后,惯于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又为多山的地理环境所封闭的云南古代民族,便开始落后于云南内地及中原民族的发展,并且各民族的发展速度也参差不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有处于封建社会的傣族,有处于奴隶制的小凉山彝族,有处于原始公社形态的基诺、独龙等民族。在泸沽湖旁,还有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的摩梭人。
云南高原跌宕起伏,高山峡谷相间排列,名江大川相间排列纵横交错,阶梯地势逐级下降,立体气候异常明显,在这样特殊多样的生态环境里,原来属于同一种的人们,尽管其水平分布在同一海拔梯层,且居住区域的直线距离很近。但由于地理的隔绝和地形的“立体”,便将他们分割到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小”生态系统中。这样,他们几乎失去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以及婚姻交流,久而久之,各自在语言、经济生活、文化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形成了“不同于外界而内部相同”的特,进而发展成为不同的民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生态
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即居住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少数民族,其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居住在地势较平及地形较开放的生态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其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总之,云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封闭性,既是云南形成多民族及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又是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自身发展乃至造成云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省内共计26个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和文化传统,底蕴丰厚。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云南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空前扩大,各种现代化传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空前,过去由于地形的封闭和历史的原因,致使各民族传统文化能保持各自的特点,但是现在这些都受到来自现代文明为核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相近民族间的文化特征已不清晰,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危机:一些精湛传统的民族工艺在流失甚至于废弃;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正失传;多彩的民族服饰被单一的现代服装替代;一些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已在离去。这种情况仍在继续。通过保护、继承各民族文化传统,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必将使云南民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既保持传统特又富有
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2. 云南的青铜文化
    云南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何时,迄今为止仍没有考古资料确证。目前已明确的是在公元前7——6世纪(约为春秋晚期)云南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云南青铜文化遗址,考古仍未发现,目前所有的青铜器,都出土于墓葬中。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及各地州县馆藏青铜器已超过四五千件。
属于随葬品的青铜器,按用途分为漂泊吧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四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锄等。云南铜斧,斧刃部稍宽,略呈半月形,或是方刃,外形与有肩石斧相似。即是生产工具又可作武器;生活用具具有釜、勺、匕、樽等。
祥云大波那出土了圆柱形铜条三根,长约二十余厘米,有学者认为是箸(即筷子),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铜箸之一。属于武器的有剑、戈、矛、钺、镞、啄等,矛有细长和短阔两种,钺有半月形刃及圆形刃两种。啄仅出土于祥云大波那,啄上有鹦鹉形附饰,颇具艺术风格。属于乐器的有铜鼓、葫芦笙和编钟。葫芦笙完全仿葫芦的样子。铜鼓上有简单纹饰。
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钟是圆筒状,上有羊角状纽纹,共六件,形成一编。
铜鼓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少优美的器物,但都已消失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唯有铜鼓至今仍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云南的佤族、苗族、瑶族在当今现实生活在仍然使用铜鼓,把铜鼓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云南的铜鼓分为传世铜鼓和出土铜鼓两大类。传世铜鼓流传于民间,来源年代都不十分清楚,多属青铜文化晚期铜鼓。出土铜鼓共有31具。根据专家签定楚雄鼓与祥云鼓为一个类型,它们应是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之物,江川鼓和晋宁鼓是由楚雄鼓、祥云鼓发展而来,它们大部份属西汉时期,早者可至战国时期。有专家认为如无更新的发现,楚雄鼓和祥云鼓就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铜鼓。

    铜鼓向来被人们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其社会意义远远超过实用意义。古人用铜鼓作为贮贝器,用铜鼓作为随葬品,或就用铜鼓作为葬具(广西西林),这些考古发现,向当今的人们展示了一部辉煌的铜鼓文化史。 
  云南青铜文化,以丰富多采的内容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著称。各地出土大量青铜器,真实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历史画面,是我国青铜文化中,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艺术珍品。目前云南青铜文化已受到国内外考古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著名学者专门从事此项目的研究。 建国以来,云南各地都有青铜器总计一万余件,其中六千余件出自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等滇国基地。滇池区域古代有滇部落,西汉王朝曾封其首领为滇王,同时又设立郡县。从此,云南已纳入汉王朝版图。晋宁石寨山6有感地震一般是几级号墓发现一枚蛇钮金印,篆文滇王之印”,说明石寨山是沉睡了两千年的古滇国墓地关喆,6号墓的埋葬者即一代滇王。 除滇国墓地出土文物较多外,滇西地区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剑川鳌凤山、大理金梭岛等地也发现过不少青铜器。
对《最后的马帮》和《云之南》的观后感
《最后的马帮》对生命意义的启示
《最后的马帮》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聚居地,独龙族―――一个仅有四千多人口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深处,道路不通,物资贫乏。当地人形容马帮驿道是让猴子也要掉眼泪的道路。那一带气候变化无常,雨雪说来就来,而且气候差
异特别大,在河谷里燥热难当,而在高山上则可能寒风刺骨,这样的天气使人和骡马极难适应,很容易生病,甚至失去生命。如果碰上连日下雨,简易的人马驿道的许多路段就会坍塌,或为大水淹没,沿途的大小桥梁更是雨一大就给冲走了。
  那些拖运货物的骡马是赶马人最亲密的骡马,他们一起走过险恶的山道,涉过湍急的河流,攀越寒冷的雪山,为了独龙族人能够生活的更好,政府规定他们每年要在这条死神之路上走十五个来回,赶马人一不小心就会丢掉自己的生命,他们挣扎在生命的边缘,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没有什么怨言,没有因为这生存的重压和生命的脆弱而丧失追求爱和幸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反而在这高山恶水,险路寒风中寻到了最真实、最有尊严和价值的生命意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如何在野外生存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里的生存不仅仅是指物质还是指精神上的。在节目中,我们看到每个赶马人都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在冰天雪地里燃起火焰,保证他们有着热食和御寒的条件;赶马路上不是雪山就是峡谷,厄难重重,每个赶马人和他们的马就是最为亲密的伙伴,互相扶持,不让任何一个掉队;每一趟路都要走上好多天,赶马人虽然经常沉默寡言,但是一旦下来,他们总是能够自娱自乐,唱上几句山歌。当每次任务完成后,回到家里,他们在村寨的婚礼上饮酒醉舞,放声高歌,释放最简单的快乐,在年代久远的教堂里祷告,聆听深沉而悠远的钟声…………
寒风呼啸、飞雪飘摇的高山,水流湍急、巨石频落的峡谷,没有让赶马人胆怯,反而让他们在征服苦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苦难使他们变得崇高,为了保证独龙族同胞的生活,他们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走在马帮险道上,苦难使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他们仅仅靠着骡马和孱弱的身躯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险境,展示了不屈的意志和力量;苦难使他们更加的懂得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更虔诚的信仰,马帮的赶马人也有因为自然灾难失去生命的,赶马人一边哀伤于伙伴的离去,一边更加珍惜现有的宁静生活,挥霍着每一个简单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