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0-11-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晚明阳明心学民间道德教化与传播研究”(18CZX05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雍树墅(1983-),女,江苏句容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张晓东(1969-),男,安徽庐江人,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21年3月第2期总第134期向英烈致敬的话
Mar.2021No.2Serial.134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强调“诚”,儒家把“诚”视为立身之本。《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则是一个择善固执的终身修养过程,通过此而发明内在的天命之性。王阳明临
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年谱》)一颗至“诚”之心,当下即是,万事俱足。“诚”的内涵自始至终贯穿于《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如第二十五卦无妄卦“上天下雷,震下乾上”,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上风下泽,兑下巽上”,
意思就是人的行动要循天道而行,只有靠一念至“诚”之心,才能达到中孚。“诚”的人生也是唯一善的人生,做一个至“诚”的人,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
一、“诚”之意涵
“诚”的本义是真实无妄,涵体用一源,显密无间之意。《中庸》云:“君子之道费而隐。”至诚之道,
体大而“隐”,用大而“费”,其一体而多用,源不竭而用无穷,其意涵也随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就当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而言,此一“诚”以社会化交往实践为依托,表现出多方面丰富的时代意涵。
(一)本体之“诚”
本体之“诚”的本体意义为“诚”之根本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天地之“诚”。天地之道,本属至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这是一种天人合
一的人文逻辑,天地之道蕴含着一种伟大的人文
精神,“诚者,天之道”(《孟子·离娄上》)。天地本体
是“诚”。《中庸》云:“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为物不贰”的至诚,是“生物不测”的源头活水。《诗经》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从庄严肃穆的天象中,可感觉“上天之至诚”。《论语》云:“天何言
“诚”之意涵及其当代价值
雍树墅1,张晓东2
(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210023;2.南京大学,南京210023)
摘要:“诚”是儒家传统道德核心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大的时代价值。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诚”之主要意涵表现在:本体之“诚”具有促进人己合一,推动灵和肉关系和谐的意义;交往之“诚”具有促进人人合一,推动人和人关系和谐的意义;治政之“诚”对实现社会“德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商之“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企业经营“以人为本”和构建利益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结合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诚”之当代价值主要通过推行“诚”之教化、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提高自我的修养以及构建利益共同体等方面而体现。
关键词:诚;意涵;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识别码:A中国有几艘航母
人生哲学文章编号:1008-8520(2021)02-0018-05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无形而至诚,无偏覆,无私载,感而有应,应而遂通。日月星辰的自然运转,二十四节气应时而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体现了天地至“诚”。天地至诚,人亦当效法天地而“诚之”。第二,本性之“诚”。本性之“诚”是讲心本体,是人内在的天命之性。《中庸》讲天命之性,孟子讲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者,其所立所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庸》第一章)。此“中”乃天命之性的本然状态,它纯善无恶、至诚无伪,乃个体成德的内在依据。人虽同秉天命之性而生(所谓“各有一太极”),但所秉之气有纯杂,才情有差异,而降生后自身的学习、修养和实际作为,则是最重要的后天因素。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矣。”(《孟子·告子上》)人若溺于私欲而“师心自用”,久而久之,则会以私欲之“尘”遮蔽至诚的心体,最终导致本心的“放失”。《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至诚的本心在我,则“诚之”与否亦在我。吾欲诚,则斯诚至;吾欲伪,则斯诚远矣。
本体之“诚”具有促进人己合一,推动灵和肉关系和谐的意义。人除了物质以外,还有精神方面和其他方面的追求,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经典语录:“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种精神的空虚而完全丧失了依托,导致人迷失方向不到生存的价值意义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漂泊者”,导致灵肉关系的异化,容易造成畸形人格,所以对自己也要讲“诚”。《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欺骗他人首先是骗自己,言行举止不统
一,灵和肉就会分离,灵魂向左走,肉体向右飘。要对己“诚”,内在的“明德”才能彰显,灵和肉才能合一。
(二)交往之“诚”
本体之“诚”不能拘于一身而是要对象化,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其内在机理有二:首先,人我一体。张载云:“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西铭》)人作为天地所生的万灵之长,均同秉天地之性、天地之气而生,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密切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当有“民胞物与”的大我情怀。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与人就越密不可分,这个“大我”就越来越得到证
明。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就肉体来讲作为一个生物性存在,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和欲望;另一方面,就“大我”的精神生命来说,人与人之间实属同气连理,在相当程度上,“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每个人都有天命之性,而天命之性本身是同一的,既然人与人同气连理,就应当彼此成全而相待以诚仁之道,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此理。而若漠视此一“大我”的精神生命,而纯从一己之私欲出发,如《大学》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此一同类的情形,正是“人我一体”之社会化联合的一个反面证明。其次,诚信为本。正因为人我是一体的,人们在社会性交往实践中要彼此成全而不能相互妨害,所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讲诚信,不能有欺心,而是要以心换心,相待以诚。诚信是做人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不能误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可以不讲诚信,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交换经济,市场配置资源要有效,交换要实现“共赢”,均须以诚信为不可缺少的前提。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强调以诚信为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交往之“诚”具有促进人人合一,推动人和人关系和谐的意义。动物意义上的“丛林法则”体现的是弱肉强食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害型关系。中国传统社会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致力于构建一种充满温情与爱的和谐的人伦关系,它是以人与人之间“相待以诚”为基础的。而在一个充满诚信危机的社会里,往往“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每个人只管自己、只把自己当人而把其他人都当作自己的手段,这就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道主义就是把每一个人当人,我把你当人,你把我当人,因为人是“我”和“你”互换的,这样才能彼此成全;反之,若每个人只把自己当成目的而以社会和他人为单纯手段,则必然会导致损人利己、相互妨害,这就变成“互害型”社会了。人
和人之间要讲“诚”,诚诚相感,互帮互助,彼此相互成全,这就是人人合一,彼此以诚相待;否则,人与人之间关系便会因“伪伪相感”而走向异化。
(三)治政之“诚”
此处就“诚”的政治内涵和治理功能而言。“政者正也”,为政要讲“诚”,“诚”是“正”的前提。孔子讲的政治是从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的德性主义的政治,“政者正也”的根本就是道德意义上的正己正人之道,这既凸显了道德自身的社会治理功能,又赋予政治以强烈的道德属性即“德治”。“德治”既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也是考量社会统治合法性与否的核心要素。它表现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文情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忧患意识、“正人先正己”的自我检束、“选贤任能、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吏治理念、“重本均平、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以及“生众食寡、为疾用舒”的理财观念等诸多方面,蕴含了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德治”不是不要法治而是倡德法兼治以德为先,反对一味严刑峻法的“虐民”统治,注重通过“以德服人”渐次达致“民德归厚”,而以“天下归仁”的“大同”之治为终极目标。“政者正也”首要的是正己才能正人,正己要“思诚”,要把理和欲、灵和肉的关系摆正,这就是“诚意”的功夫,以一念至“诚”之心知善知恶并为善去恶,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净化。由此,内心的想法和外在行为越来越走向一致,渐臻“内外一如”的光明正大之境,只有这样的至诚才具备从政的资格。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为政者施政,对老百姓必须讲诚信。讲诚信在积极方面的表现,就是勤政爱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讲诚信在底线上的表现就是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对百姓讲真话道真情。政府行政唯有取信于民,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其政令也才能畅通。
今日中国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治国方略,这是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但依法治国绝
不是不要道德;相反,法治必须以“德治”为前提,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的基础在“诚”,关键是“诚”。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论语·为政》)社会主义“德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文特质和价值追求,并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在此问题上,继承传统“德治”思想的人文精华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对实现社会“德”治仍不乏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经商之“诚”
此处“诚”主要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中的具体意涵。首先,商乃仁术。所谓“经济”实则经世济民之业;所谓“生意”实则以民生为意。不能仅仅把企业经营简单地视为财富增长之术而摒弃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和诚信品格。今天的企业经营中常讲“以人为本”,实际上“商乃仁术”与“以人为本”是密切相关的,要使商业经营真正成为“仁术”,就必须在企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要实现经济效益,也要实现社会效益。在追求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的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生产经营活动的立意还应上升到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高度来认识,要“以人为本”,包括为大众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就业以促进民生,创造社会财富以繁荣经济振兴国运等。实际上,企业正当经营而获得的利润愈大,亦证明其对社会的贡献愈大。社会资本主要为道德化的绩优企业所掌控,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发挥其最大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繁荣。讲“商乃仁术”“
以人为本”,最基本的是讲诚信,《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企业家以一片至诚之心去创业把企业经营视为成己成人的德业,其责任感使命感会自然生成。同时,以此至诚之心推展至社会亦会引发各方面的良性互动,产生促民生、化风习等多重社会效应。其次,利益相关者之“诚”。社会是个有机体,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经营每时每刻均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一个包括员工、顾客、同行、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利益相关者”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利益共同体,其利益是彼此交互实现的,故而以“诚”相待就成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具体来说,企业家对员工要讲“诚”。以诚善相待并关心爱护之,调动其主体性,激励其创造性,促进其价值实现,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企业忠诚”,这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内在要素。对
同行要讲“诚”。“无行不成市,同行是一家”。同行在市场上固然有竞争,但理当是“君子之争”,即法律与道德范围内的公平竞争,这就要求彼此以诚相待,而不能尔虞我诈。而同行间不只是竞争关系,更有合作关系,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与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的有机统一,唯有开诚布公、诚善相待,才能促进同行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良性循环,不断增进共同利益实现彼此“共赢”。此外,对政府管理部门讲“诚”,如依法纳税、保护环境等。
二、“诚”之当代价值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就现
阶段我国社会而言,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思诚而诚之”,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无疑是必要的。
(一)推行“诚”之教化
教化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教化,致力于通过持续的教育化民成俗,培植诚笃的社会道德土壤。《周易·蒙卦·彖传》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教化启蒙问题上高度清醒的理性自觉。自秦汉迄至清末,历代统治者均牢牢控制着文化主导权,并自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来支配自身和整体社会大众的头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之际,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实际上是企图重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所虑谋可谓深远。今天,面对社会转型期道德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现实,党中央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主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增进社会诚信度,促进社会风气的淳化与和谐,还对整个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作用。就此而言,以教化来宣“诚”、促“诚”,也是执政党掌握和灵活运用文化主动权的一个重要方式。
“诚”在社会意义上的实现,就是要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打造一个诚信的社会,这要诉诸持之以恒的社会教化之功。正如司马光所云:“风俗,天下之大事也。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
收功之远也。”(《资治通鉴》卷68,《汉纪六十》)以诚善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成己成人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社会转型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身规律,深入、持久、扎实地推进此项基本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43这一切,都必须以坚实广泛的社会诚信为基础。诚信社会的打造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必须诉诸长期努力的过程。这不仅要靠“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的长期社会教化之功,还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要借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教化之功,诚信社会方可逐步生成,从而为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健康成长乃至社会秩序的整体和谐,提供基本的环境氛围。
(二)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会发挥好的示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是人们的“公仆”,在“讲诚信”上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率先不做。同志在1942年就指出:“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2]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众的衷心拥戴,就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地为众谋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现象在一
段时间里有所滋长和蔓延,对党的形象和执政公信力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1]66-67从根本上说,腐败是对党的根本宗旨、对国家、对人民的背叛,是最可耻的背信弃义行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建设诚信社会关键在党。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6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
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强化宗旨理念,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做好诚信的表率。同时,政府不能对政策朝令夕改,要提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务信息要做到公开透明,干部和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不能损害人民众的合法利益。
(三)提高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是思“诚”的个体路径。《大学》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至诚无伪的天命之性虽内在于我,但这只是提供了成就至诚之德的可能性根据,这一可能性要转化成现实必须诉诸变化气质以及“明明德”的长期修养功夫。首先,是诚意慎独的内修功夫。儒家讲“正心”,正心须自诚意做起,意诚则心自正,意不诚则心必邪。要诚其意关键是从慎独入手,对自身“人不知而己独知”的意念精神世界彻底下一番“为善去恶”的功夫,务使“自净其意”,只有意念世界干净了,心体的本明才能呈露,至诚至善的德
性才能修成。其次,是敬业守分的事上磨炼。职业是个人社会活动的基本舞台,它把个人融入社会之中,体现个人在“社会关系之网”中的特定角,因而也是个体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本舞台。思“诚”固然以内修为本,同时还要在“事上磨炼”,这表现为敬业守分的职业态度。孔子终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高度的敬业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最后,是待人接物的诚实守信。儒家讲“仁”,“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仁心乃人之本,人人同秉此仁心,故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彼此以诚善相待,这体现的是推己及人而成己成人的忠恕之道,它彰显了儒家传统修己待人最为基本的人道主义态度。
(四)构建利益共同体
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有一个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成为社会劳
赵本山涉黑三大罪状动、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共同主人,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他们结成平等、互助、团结的关系,彼此讲诚信是天经地义的;反之,在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则处于被剥夺、被奴役地位,其根本利益是相冲突的。这一不可调和的根本利益矛盾既使普遍意义上社会诚信的现实基础出现了“空缺”,也注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社会阶层的
分化和多样化,致使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趋向复杂化。当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的“诚信危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要解决这一危机重建诚信社会,就必须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制度,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共同利益一致性的基础夯实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就会现实地生成,进而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诚信提供坚实可靠的现实条件。我们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高度,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为基本方略,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持续推进“思诚而诚之”的社会诚信工程,一个全新的诚善相待、成己成人的“诚信社会”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
黑豹男演员患癌去世出版社,2017.
[2]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5.
少年的你结局
[责任编辑:马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