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聊中国儒学心学介绍
心学是中国儒家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身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哲学冢。
撑杆跳高战国时代的儒家孟子讲“浩然之气”,讲“尽其心”,讲“反身而诚”,都是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南宋时陆九渊发挥孟子思想,《语录下》记云:门人詹子南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陆九渊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创立了心学,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后来明朝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因而又称“陆王心学”,可以说,心学也是从儒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学派。“心学”在南宋与程朱理学、陈亮叶逋的功利学鼎足而立,在明朝则与理学分庭抗礼。在宋明几百年中也是一个显学,是很有影响的学派。儿童新冠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间隔多长时间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居贵溪之象山,故又号象山先生。他是南宋陆学的首领,是宋明时代“心学”的创始人。
哲学家的特点就是要探讨宇宙的统一性。老庄之学认为宇宙统一于道,所以叫道学,程朱理学把理作为宇宙的统一性的实体。陆九渊则把“心”作为宇宙的统一性的实体,所以形成心学思想体系。
说也奇怪,陆九渊似乎在先天气质上就与众不同,“举止异凡儿”,他思想内向,不活泼,多深思,(《语录下》:“吾自幼时,听人议论似好,而其实不如此者,心不肯安,必要求其实而后已。”深思求实,是陆九渊治学的特点。)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多大,到哪儿才到头。由于思考过多,可能影响健康,直到14岁,手和脚都没有温暖过。也由于思考深入,少年时代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听别人读程颐的文章,就觉得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又感到程颐跟孔子、孟子的说法有区别。他第一次读《论语》时,喜欢曾子的观点,不喜欢有子的说法。曾子多讲心性修养,与他的见解比较合拍,所以产生共鸣。而有子讲行为修养,讲合。陆九渊性情孤僻,不合,所以他不喜欢有子的话。他15岁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的诗句。心斋是《庄子》的用语。庄子认为听话不能只用耳朵,特别要用“心”。这符合心学特点,陆九渊就加以采纳。陆九渊多深思,多悟性,他读古书时,见到“宇宙”两字注解是“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他忽然觉悟了。他说:“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杨简:《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集》卷三十三;又见《年谱》,同上书卷三十六)把自己和宇宙联系在一起。陆九渊虽然不知道天地有多大,但作为哲学家,还要探讨宇宙的统一性。经过反复思考,他发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宋史·陆九渊传》)从东南西北的方位(即空问)来看,圣人同心同理。从千百世之上、之下的时间来看,圣人也同心同理。也就是说在宇宙中有一致性、统一陛。所以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就是说历代许多圣人贤者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说法,但是,他们的“心”“理”却是一样的。“揆”是标准、尺度,引申为模式、类型。同心同理,似乎有两个中心。实际上不是,陆九渊说:“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又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之二)这里两个“是”都相当于现代的“这”或“这个”。每个人都有这个心,每个心又都有这个理,所以,心就是理,理也就是心。总之,不管东南西北,也不分古今,宇宙间都有相同的心、相同的理,理是在心中,所以,宇宙就统一于心。我有心,宇宙统一于心,所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陆九渊集》卷22《杂著》)。明代王阳明把这种学说称为“心学”,“圣人之学,心学也”(《陆象山先生文集》序,见《陆九渊集》附录一)。把宇宙统一于“吾心”,当然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他又认为人心是天赋的,又包含客观唯心主义因素。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因他后来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开始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说法,回家就看着竹子,希望能“格”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格”了几天,病倒了,还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来。后来他后悔了,也觉悟了,“缪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赠阳伯》诗句)30年来信朱熹错了,现在后悔了,改信陆九渊,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七《陆象山先生文集》序)后来,他发展了心学理论。他还是文人领军打仗的特殊人物,曾任刑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
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著作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哲学著作主要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思想,对“心学”体系进行加工论证,使之更加完备。所论甚多,主要有两方面:即论证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
王守仁认为万物都是依赖人的心而存在的。他说:“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学生表示怀疑:“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王守仁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所谓“他的天地万物”,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而是人的观念中的天地万物。人死了,他的观念也就消失了。但客观世界“千古见在”。王守仁把客观世界与主观观念混淆起来,用主观观念取代客观世界,来论证天地万物是依赖人的主观而存在的。有一次旅游,有一位朋友指着山上的野花说:岩中的树花自开自落,与人心无关,怎么能说“无心外之物”呢?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当你没见到花时,花是没有归宿的,所谓“寂寞开无主”。当你见到它时,它就出现在你的心中,它的存在就被你所感知。它的存在就在你的心中。
王守仁认为人的身体是由人心主宰的,一切行动都是心的意念所支配的。所以,“身之主宰便是心”。
人的行动就是事,事就是物。这样,心的意念产生了行动,也就产生了物。例如,心里想孝顺父亲,孝顺父亲就是一个物,就是心里想出来的。所以说心产生了物。人的视、听、言、动都是物,都是心里的意念产生的,所以说没有心外之物。(《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心外之物。”) 王守仁宣称“心即理”是他的“立言宗旨”。他认为世人将心和理看作两样东西,好像心地不善的人还可以做出合理的事来。这是思想界的弊病。他提出“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这就是克服思想弊病的“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明代,程朱理学占思想的统治地位。有的人就用二程的说法难他:二程说“在物为理”,怎么说心就是理呢?王守仁说:“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就是说,物本身并没有理,当人心对物产生感觉时,才有了理。没有心去感觉物,物本身就不存在了,哪还有什么理。因此,王守仁说:“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朱熹讲“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就是从事事物物中求道理。王守仁认为这是“析心与理而为二”。他又举事亲为例。人要孝顺父亲,孝的理在哪儿呢?在人心中还是在父亲身上呢?如果在父亲身上,那么父亲死后儿子的心中就没有孝的理了吗?(《传习录中》:“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就是说,孝的理在心中,而不在孝的对象上。推此而论,“万事杨秀惠 台湾
万物之理,莫不皆然”,都在心中。可见,把心和理分为二是错误的,合为一才是正确的。
正能量阳光清新句子
总之,王守仁将世界万物统一于心,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心之本体,无所不该”(《传习录下》)。该同赅,指包括一切。所以,“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王文成公全书》卷六),只要说“心”,就是把天地万物都包括在内了。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又叫主观唯心主义或唯我论。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蔑视一切权威,“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他们都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时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李卓吾(李贽)和“不以天子是非为是非”的黄宗羲都明显受到陆王心学的影响。顾炎武说,陆学以德性为宗,学者“然趋之”(《顾亭林文集》卷二《仪礼郑注句读序》)。可见影响之大。“冲决网罗”(谭嗣同《仁学》:“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的谭嗣同和“礼赞”(《前记》和《王阳明礼赞》,见郭沫若《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阳明的郭沫若,他们的进步激烈的思想中也留有心学的痕迹。台湾学者徐复观称陆学是“中国文化之真精神”(徐复观:《象山学述》)。陆王心学对日本思想也有很大影响,17世纪日本学者中江藤树从朱于学转向心学,认为“学问以明明德为全体
之根本”。就是说搞学问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道德。又说:“天地万物皆在我本心孝德中也。”将世界统一于“心”。另一学者佐藤一斋说:“此理即人心之灵,学者当先穷在我之万物”(永田广志《臼本哲学思想史》)。他把理和万物都包括到心里去,也是陆王心学的心一元论的特点。
陆王心学对后代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后世的意志决定沦、知识反动论、读书无用论、只红不专论等,都与陆王心学强调道德不重视知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谓“易简功夫”,所谓“狠斗私心一闪念”,都可以说是陆王心学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重新泛起。
利特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