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
【一】《恶之花》是一部什么书
波德莱尔的近照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诗中既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它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之中,去寻着不知在何方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诗人眼里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它己经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了,也不再是繁华似锦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争名夺利,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梦幻世界。
波德莱尔以诗歌的视野把大家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中,一把拉倒了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让从中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着重刻画了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处处透着悲伤和颓废。
第四部分:恶之花,这是全诗的灵魂和主题。诗人从醉酒的幻景中,突然间醒直面罪恶的“花朵”。它是丑陋还是绚丽,谁能告诉答案是什么。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够傍着撒旦一起去“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使它终于饱尝了人间的丑恶,让它从中领悟到了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也是明天的继续和开始。
文章最后以题为《旅行》的长诗做结尾,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和人生。
【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一)作者生平
波德莱尔,1821年4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母亲改嫁以后,继父欧
皮克是个军人,而且是第二帝国时期的一个将军。曾经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由于波德莱尔的继父一贯的专制作风就是服从,高压下的绝对服从,让他成为了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是极其深厚的。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
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立志要去当作家。他博览书,大量涉猎文学作品,经常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开始准备去加尔各答,中途却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下来。并表示不再继续旅行了。
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何办理余额宝
1866年3月一天,夏尔·波德莱尔突然患病昏厥。到了3月23月他的病情继续恶化。而且右半边身体己经瘫痪。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不幸病逝。遗体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
(二)创作背景养老金如何计算
19世纪末期的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的沉沦,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
到20年代形成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强调以“科学的精神”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
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代表人物,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放浪形骸、标新立异,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
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他忧郁、孤独、高傲、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
10省人口现自然负增长 正因为如此,《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得以再版。
当时,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录了100首诗歌。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三)这个特点
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摒弃了传统世俗,独辟蹊径。在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
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中,展现人生的各个层面。并且,坚持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难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尊他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
【三】《恶之花》主题思想是什么
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
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为日后的现代主义提供了最有益启示。诗人以罕见的胆识,陈列出种种丑行与败德,也倾诉了深藏于心中的郁闷与苦恼。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
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
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
《恶之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讲,都在法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王国,把诗歌的创作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为诗歌创作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在内容上,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城市生活引入诗歌王国,扩大了诗国的版图。波德莱尔
明确地指出,他要深入人的最卑劣的情欲中去,大胆地采撷几朵“恶之花”,呈现给世人。谁也没有象他那样探入人的心灵深处,到那最阴暗的角落里去挖掘,因而加深了诗的表现力。
在艺术上,《恶之花》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明晰稳健,音韵优美,格律严谨,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即象征主义。
同时,波德莱尔是个典型的苦吟诗人,讲究字酌句斟。他的诗意境幽深,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富于表现力和极大的感染力。他既能为表现出精神的痛苦而写得低回婉转,一唱三叹,又能为抒发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而写得轻松、简洁、明快,象蝉翼在阳光下震颤;他象画家,把诗写得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还可以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事物的细节的真实。
除此以外,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就是他所谓的灵性。其实灵性就是思想。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写的诗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种观念而改变了整首诗的含义。
【四】为什么说《恶之花》是以丑为美的精神建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会车标志 众所周知,波德莱尔的“颓废“成为了他诗歌最重要的标签,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波德莱尔的"颓废",才为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之门。这一点就是波德莱尔存在于象征派的真正意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波德莱尔的一生,必定是穷困潦倒的一生。曾经有位学者将其比喻为法国的杜甫,当然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波德莱尔自己曾说,从童年时期便有孤独感,这当然与母亲的改嫁并将自己寄宿的情况有关,波德莱尔甚至将此理解为宿命。当把自己的孤独感受如此理解时,生命便不得不呈现出一种悲剧彩--一生都拼命的抗拒孤独,而一生却又不得不行路在孤独之中。这又好像人类与死亡的关系,一生都为了寻求更好地生存,而却终将走进坟墓。
那么一个人,他每日与死亡相对,必定是可怕而可怜的。这却又好像波德莱尔与孤独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则被培养出来了。一种孤芳自赏、自玩味的态度,一种因为被分离而诱发的纯粹的骄傲。这就是构筑在精神基础之上的精神建筑。
有理由相信,《恶之花》的结集出版应该与波德莱尔的经济拮据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波德莱尔试图通过这一手段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予以改善,同时能够清还自己的债务。但是即便如此,波德莱尔对自己的形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苛求,“带有一种英国式的简洁风格”,
而“他的恭敬的举止常常近于做作的程度”。从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从波德莱尔诗中的那种拘谨的格式中有所斩获,而他对人与社会的反常性的理解和演绎似乎就更加能够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通过诗歌和人生际遇变化的对比,不难发现,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的“否定性人生体验”是用忧郁、无聊、悔恨、烦恼、痛苦堆积成的现实,是众生溃疡的心灵,是现实中艺术的堕落和情欲的污秽。这就是建立在精神上的精神寄托。
【五】《恶之花》对中国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
《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作品也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 《恶之花》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 《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诗人波德莱尔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
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方琼老公杨阳简历 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