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2017年1月9日,作为中国首位女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6岁的屠呦呦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走上领奖台。彼时,她身着一件墨绿上衣,搭配一条黑长裤,一头短发梳向脑后,显得优雅从容。
虽然身披诺奖光环,屠呦呦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因此常被人戏称“神龙见首不见尾”。面对国内外纷至沓来的约访,她也避之唯恐不及。她常常对领导说:“赶紧停下来吧,我不太愿意搞这种场合上的事,你们让我去做科研、谈项目,我可以,你们让我去讲这些场合上的话,我不会讲。”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所研究的第二梯队。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她能够负责这样的军工项目,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她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她的一个非常大的研究动力,这种动力一直支撑了她几十年。”与屠呦呦共事多年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告诉记者。从事青蒿素相关研究,她最初的原动力是从责任心开始的。
工作4年后,屠呦呦曾参加了两年半的脱产学习,熟练掌握了阅读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语言的能力,并能够了解各自的历史和理念,进而将传统医学经验性知识和现代生物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为
青蒿素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她刚刚接受任务时,中药抗疟研究在我国已进行了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屠呦呦来说,承担这样一个课题,无疑充满挑战。
在最初的阶段,屠呦呦只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先从本草研究入手,翻阅历代中医药典籍,并相继走访名老中医,收集其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连一封众来信她也一定要打开看看。3个月内,她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并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验方集》,包括后来提取出青蒿素的青蒿。
从1969年5月起,屠呦呦开始制备中药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送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抗疟药筛选。到1971年9月初,充实到4人的屠呦呦课题组尽管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均令人失望。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很长一段时间,青蒿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
在反复研读文献的过程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她启迪。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既往的提取研究中药常用水煎
煮或者用乙醇提取,但结果都不好,难道青蒿中的
有效成分忌高温或受酶的影响?青蒿素在什么情况
下才能绞出“汁”来?这是否涉及药用部分以及采
收季节的问题?
通过反复琢磨,她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决
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
蒿,而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从1971年9月
起,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启用新的方案,对既往曾筛
选过的重点药物及几十种新选入的药物进行筛选研
究,并最终证实青蒿乙醚提取物效果最好,其中提
取物中的酸性部分具较强毒性且无效,而保留下来
的中性部分才是抗疟药效集中的有效部分,这让经
历上百次失败的团队再度兴奋起来。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紧张
地盯着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手机 崔永元
最后结果。当他们看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那是一种黑、
膏状的提取物,虽然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少先队计划
距离,但成功的大门已向他们打开。
青蒿问世
青蒿素要上临床,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
提取物,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
药。由于没有药厂可配合,为了争取时间,课题组
屠呦呦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2020.11 总第257期 39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40 中国科技奖励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员。
如今,为进一步提高药效,中国科学家还研制出青蒿琥酯、蒿甲醚等一类新药。其中,青蒿琥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首选用药,在全球30多个国家挽救了7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屠呦呦看来,发现青蒿素对于自己的意义在于“把老祖宗的精华通过现代科学给发掘出来,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不忘初心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5时30分,正在家中洗澡的屠呦呦对获得诺奖浑然不知,在客厅看电视的老伴突然告诉她:“你获奖了!”当时,她还以为是华伦·阿尔伯特奖的消息。很快,贺信和鲜花纷至沓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让向来低调的屠呦呦迅速处于一种她并不习惯的热闹喧嚣之中。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争议。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告诉记者:“老先生胸怀很大,去领诺奖的时候,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奖是奖给中国科学家体的’,听到这句话我非常感动。”
在张伯礼看来,“青蒿素的问世,屠老师的发现是1,后面科学家往后添了很多0,这是一个体的产物,拯救了人类。而青蒿素获得诺奖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是,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如何尊重原创,如何发挥团队精神,把这两者处理好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他自信地说:“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积累,现在渐渐有所突破,在很多疾病上,我们已经崭露头角。如今诺奖大门已经打开,我觉得已经关不上了。”
获得诺奖之后,屠呦呦接连受到许多活动的邀请,她向来是一概拒绝的,因为她不喜欢太多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只想专心做青蒿素研究。每当领导到她家拜访,问她有什么困难时,她谈的都是青蒿素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如今,她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青蒿素被滥用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上。在公众场合,她从不讳言自己对如何利用青蒿素的
独特立场,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她都努力坚持
自己的观点。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屠呦呦的性格一贯如此刚
烈。曹洪欣告诉记者:“屠老师性格直爽。每次开
会,她从来不说客套话,直接就提青蒿素在发展中
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不过,在工作中如此“执拗”的屠呦呦,在
生活中却是个“粗线条”。她自己也说,要让身边文件夹隐藏
的生活琐事变得井井有条,“我依然不灵光,成家
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由我家
老李做的”。
虽然年过八旬,屠呦呦从未把自己纳入退休行
列。尽管身体不是太好,她还是坚持到单位与年轻
人交流。她希望获得诺奖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
去做创新性的工作。为此,她将诺奖奖金的100万
元捐给了母校——北京大学,100万元捐给了中医
科学院,两者均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重点资助
年轻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
掘,加以提高。”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中,
屠呦呦特意提到了这一点。她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
的年轻人热爱中医药事业,坚持走这条道路。
为此,在年轻人培养上,她也格外留心。据屠助力泵
呦呦的一位学生王满元回忆,他第一次“认识”自
己的导师是通过一个笔记本。那是一个32开深绿
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
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字迹工工整整,就连日
期也写得十分清楚,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他敬玄彬主演的电视剧
佩不已。在王满元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郑
重赠予弟子,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
屠呦呦的助手杨岚告诉记者,在耄耋之年,她
依然挂心的是如何将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
心做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中心,将青蒿素可能的
适应症及其机理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为人类健康做
出新的贡献。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技奖励》2017年2期,有
删减。)
2020.11 总第257期 41如何批八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