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中性化”看传统社会性别的变化
罗雪峰
07汉语言文学  2007050702
    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的男性“中性化”现象,不但是传统社会性别规定的男性角特征发生的一种变化,而且从中反映出传统社会性别差异形成的男性、女性权力关系的调整。
关键词 中性化  社会性别  男性气质  社会角  角期望
    郭碧婷婚纱照
    有关性别的研究经历了从生理差异、社会建构再到社会性别的过程。“社会性别”的术语来源于医学和精神病学的领域,后被女权主义者采用,以区分男女之间天生的生理差异与社会建构形成的差异。“社会性别”这一术语在今天的男、女两性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认可并被广泛地运用。
    具体来说,性别有“性别”(sex) 和“社会性别”(gender) 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社会性别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但男女两性的特征和差异主要是由所在的社会文化和统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模式规范,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模仿、学习与自己生理特征相同的人的特征、行为(即社会构建)而获得社会性别。
    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和社会性别差异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确立和固定下来的,男女两性有一系列的社会性别规范:男性、独立、自信、控制、竞争,女性被动、谦逊、服从、温顺,这是男女两性主要的一些性别特征;男主外女主内,这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分工模式;女性服从男性,这是男女两性的权力关系等等。
    很长一段时间,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被认为是由不同的生理特征决定并形成的绝对差异,“男女有别”,以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为基础的性别界限是清晰而绝对的。
    一战中男性打仗女性从事生产并保证了正常的社会运行,伴随着欧洲的女权运动高潮,男女两性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女性开始拥有一些传统赋予男性的特征、行为,相继男性
也出现一些传统的女性特征、行为,即所谓的“中性化”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形成社会风潮。
    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男性和男性气质、女性和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1974
Bem经研究认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维度,而非传统模式的一个维度的两极,但其两个维度只涉及正性特质。后来,Bem又提出了性别图式的理论。spence也提出性别角是多维的。我国钱铭怡等的研究也支持性别图式的双维说,即男性化和女性化是正交的两维,一个维度的两极分别是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负性特质,另一维度的两极分别是女性正性特质和男性负性特质,即:
             
  男性正性
  女性负性            女性正性
              杨洋李一桐
男性负性                                               
    男性正性量表的主因子是坚强能干的,构成项目有胆大、自立、不屈不挠、心宽的、精干;女性正性量表的主因子为温柔贤惠的,构成项目为:温柔、柔情、贤淑;男性负性量表的主因子为鲁莽急躁的,项目有冲动、鲁莽、草率、急躁;女性负性量表的主因子为软弱忧郁的,构成项目为脆弱、目光短浅、爱哭、害怕、胆怯、优柔寡断。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个体的“中性化”指的是社会中的男女具有性别不典型的表征。在性别图式的分布为:
                     
              绝对男性  双性化
沙漠兄弟非女                 
    中性化  绝对女性
非男
男性“ 中性化” 是男性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性别角逐步趋中, 从而形成男女性度不明显的倾向。本文提到的男性中性化,主要指现代男性不同于传统社会性别要求的男性特征,带有传统女性性别的一些特征,从内在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个体形象等方面与传统的男性角期待存在一定落差。其中带有的女性性别特征既包括女性负性特征,也包含女性正性特征。下文主要将从男性中性化反映的传统社会性别中的男性特征的变化和传统社会性别定义的男女两性性别角、权力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男性性别特征的变化
传统社会性别对男性气质在外在的个体形象、行为方式和内在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上都有一系列规定:个体形象上来说,男性粗犷强壮,以西装革履为服饰标志;行为方式上而
言,男性豪迈勇敢,说话做事果断直率;思维模式方面,男性以理性思维为主,冷静、灵活、敏捷;价值观念上,男性比较具有征服欲和控制欲,具有攻击性等。
男性“中性化”在各方面带来以下变化:
(一) 个体形象
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我们的身体并不只是生理上的身体,而是被文化植入的身体,在传统的父系制社会中,男性的身体被植入的文化符号是“粗犷、强壮、孔武有力、不修边幅等,在新的社会变动时期,一些原本属于女性气质的文化符号被注入到所谓的男性“中性化”身体中去。
男性变得柔弱纤细,注重外貌形象。
着装上也展现出线条和彩之美, 紧身裤、低腰裤、花衬衫等都是常见的服饰;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地址在发饰上,长发、染发、扎辫子,打耳洞、项链、手链、戒指等;
在面容上,男性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化妆和美容上。
埃里克·泽穆尔在其著作《第一性》中提到一组法国的统计数据:1/5的男人去毛,32%的男人用发胶,53%的男人认为开美容院是件好事。2004年,法国6万家美发厅中男性顾客人数增加了3.5%,“男性”美发营业额攀升了6.3%。男性不再只是为了剪发需要而去,而主要是为了发型的美丽。
(二) 行为方式
男性说话做事变得软弱、扭捏、拖拉,犹豫不决。比如生气时不是暴躁而是像女孩子一样跺脚,遇到不愉快的事不是愤怒而是像女性一样哭泣。
从好的方面看,一部男性说话更加温柔体贴,做事更加细腻仔细、周全考虑。
(三) 思维模式
“中性化”男性变得更加感性化、情绪化,这在其行为方式上就可以体现,喜欢感伤哭泣,喜欢唱或听一些悲情的歌曲、看一些感伤的小说,喜欢星座、测试等非理性化的东西。
同样从好的方面来看,也变得更加注重形象性、直观性,这在他们做事中同样可以得到反映。
(四) 价值观念
男性变得不再像传统的那样有支配和控制女性、控制他人的强烈欲望,相反在家庭中,男性变得更加听从女性的安排和要求,在工作中,男性也变得与人合作,更加依赖感情,依赖他人。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男性“中性化”在性别特征上的表现,其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且体现在不同的男性个体上有不一样的程度,但都区别于传统社会性别对男性气质相关的要求。
二、男女两性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性别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某个阶级、团体、类别的关系的再现,它除了规定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别特征,还规范着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角分工上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在权力关系上男性支配女性,女性从属于男性。
    男性“中性化”带来了男女两性社会关系上在角分工、审美主客体方面的变化。
(一) 性别角分工的变化    
  社会角是与人们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体现在性别上即为性别角,指男女两性与其传统社会性别规定相一致的权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黄圣依被文强睡图片传统的父系制社会形成的角分工模式是男性主要负责外面的创造性工作,而女性负责家庭里面的服务、照顾工作,并且要听从于男性。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开始从家庭里走出来,填补因男性打仗而导致的工作岗位的空白,在此期间女性在各生产领域从事得有声有,再加上女权运动队女性工作权力的争取,女性逐渐在社会工作中占据一定地位,在家庭的劳动量相应下降,与之相对,男性在工作岗位上所占的绝对地位开始逐渐走向紧缩,并且也开始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务。
    社会不断发展中,女性在工作中的潜力不断得到开发,并慢慢渗透到各岗位、部门的核心位置。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以及以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男性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对服务行业的重新定位,导致男性在工作岗位上也逐渐呈现“中性化”的趋势。因此在服务行业中,男性的比例也正在逐年上升,以往文秘、客服、助理等传统概念中由女性担当较多的职业角,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被男性所替代。在家庭
中,男女两性所取得的工资水平的持衡,也使得男性逐渐与女性承担相当地家务劳动,包括洗衣做饭、照顾孩子老人等家庭工作。
    男性“中性化”带来的变化无论在角分工的家庭还是工作上都有体现。而在家庭关系上,很多时候男性更需要听女性的安排,特别是家庭经济上的安排,出现了婚前财产公证,男女二人同为住房的所有者等变化。
(二)审美主客体的变化
    传统社会性别领域,男性是主体,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男性与女性存在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女性的身体因此被植入男性审美视角的文化符号,无论是细腰柳眉的苗条还是丰乳肥臀的性感,女性的身体都是作为“被看”的客体存在,女性的身体没有自主的权力,而是按照男性的审美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然而最近几十年,女性“中性化”正是女性开始背离传统的由男性确立的审美标准,而按照自我的方式表演身体的反应,女性并不再完全按照男性的目光来妆扮自己,而开始更多地为了自己感觉的舒适、方便或者展示个性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女性开始逐渐摆脱审美客体地位对自我的束缚。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的兴起,男性的身体也卷入到消费领域,男性的身体成为被女性的消费品,无论是奶油小生、花样美男还是硬汉形象,每一个明星都要因为女性的消费而注重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男明星为此进行整容、拉皮等手术。而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常常也得保持自己的形象,如进行减肥、健身,美容、护肤,买名牌衣服等来进行妆扮自己,而妆扮的标准则正是以女性的妆扮为模范和理想的。男性开始从审美主体的地位下滑,与女性同时处于“看”与“被看”的双重地位上,男女两性同时都是审美主体,也同时都是对立性别的审美客体。
男性“中性化”所反映出的男女两性在角分工和审美主客体方面的变化有一种因果关系,男女两性在角分工上的变化使得女性的经济更加独立,有实力和条件成为消费的主体,成为审美的主体。而这两方面的变化更深层次则反映的是男女两性原本权力关系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稳定状态发生改变,权力由完全由男性掌控开始逐渐向女性转移,女性逐渐由“被支配和控制”的客体地位向上移,男性则出现相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