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泉州的特街区,不得不先把各大街区分开,再一一介绍各条大街里面的小巷。那么我们用东西南北的方位先介绍老泉州的主要脉络。
 
  东街
  我们以温凌路和东湖街交接点的东门开始吧!
  第一个主要的路段是——崇福路。
  崇福路是由这条路上有座崇福寺得名的。
  崇福路路口进入不远就能闻见一股浓浓的老姜味儿,离路口两百米远有家远近闻名的“忠记姜母鸭”。这家姜母鸭每天都是门庭若市,排队来这等鸭子的食客是一波接一波。姜母鸭对面有一家小小的小蛋糕店叫一口福。里面卖的铜锣烧和精致的小蛋糕都出自老板的爱心制作。据说老板以前是在一家大酒店专门制作蛋糕的呢!后来出来自己经营这家小店。这家小店每天做的小蛋糕基本都是没什么剩余的!
  离开“忠记姜母鸭”再往前一百米就是著名的泉州古寺——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
寺院。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崇福寺“镇山三宝”。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宏亮,“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路的后段,靠近老师院的路段有两排美丽的木棉树,春天来临的时候两旁的木棉花开放得十分活泼!不过观赏之余也要主要不要被厚实的木棉花砸到头哦。走完崇福路,我们再回到东街。
 
 
  东街要说吃可要先从大名鼎鼎的“东街鈡楼肉粽”开始。东街钟楼肉粽店(泉州鲤城蓝氏钟楼肉粽店)自开创以来,遵循老祖宗的传统手法制作,保持产品质量,挖掘本地饮食文化精髓,在近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下,产品闻名于海内外。曾荣获“泉州十佳名小吃”、“福建名小吃”、“中华名小吃”、“福建小吃名店”、“中国名优产品”等荣誉称号。
  南俊路和东街交接的地段有几家不错的小吃店:菩提斋斋菜菜;大高雄刨冰店一到夏天就是个快挤爆了的小店;大高雄下来的“国记肉加馍”这家是肉加馍的是泉州市里做得做地道最正宗的!里面的饺子也做得很棒。我每次去都必点的两个菜。
  说到东街我们还不能落掉状元街,状元街,状元街文化旅游特街 位于鲤城区东街后街,
三本和专科的区别是条步行街,西接中山路、北临东街、中段地处玄妙观,建有泉州特的牌坊,被誉为八闽第一街,状元街西起中山路,东至南俊巷,全长四百八十三米共分三个街区,街区起始处是一段宅内步行街,二、三层有廊桥相接,第一街区还设置三座牌坊——“海滨邹鲁”、“岳献海邦”、“四门学士”,街区中央是一个七百多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广场一侧是“先民开发晋江”大型壁雕;第二街区入口处分别构筑了“仁风行春”、“白云古地”、“太康肇始”三座牌坊,区内广场两侧墙壁上的“子见老子”、“老子出关”两幅大型壁雕,反映了当年孔子拜见老子和老子著《道德经》后与函谷关关令相别的情景;第三街区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在街口的仿宋“状元”石牌坊,牌坊上刻有曾从龙、梁克家、庄际昌、吴鲁等泉州历代六位状元的名字,“状元”石牌坊和旁边的“鲤鱼跃龙门”、“渔樵耕读”浮雕,反映了古城泉州人才辈出、文化积淀深厚。 状元街由有悠久历史的“状元坊”改造而来,街内有元妙观、清白源井等重要文物景点。改造后的状元街保留了传统的泉州民居建筑特,通过红砖瓦白石料的对比和丰富的建筑小品,构造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彩的古街道空间环境。
  象这样的小景点无所谓最佳的旅游季节,现在的状元街在泉州的年轻人眼里已经是老文化和新时尚的结合之处了,特的酒吧在街区扎根,让古古香的状元街添了不少活力。若单是去看看那老牌坊和逛逛工艺品店自然是在早上9:30之后,牌坊旁还开了一家特的精品店,都
是时下很受欢迎的精品,但若是有兴趣,不妨夜间出来走动走动,那里可为是灯火通明
  关于泉州的宗教我们暂时先不做详细的介绍。状元街里面还冲刺着诸多杂乱无章的酒吧小文化,或许这是泉州的特点,泉州人喜欢喝酒,还喜欢边喝酒边划拳。很多人都十分厌恶这种行为,我却很喜欢泉州人的划拳方式。非常有智慧的娱乐消遣游戏。
  状元街里不但有酒吧,还有一家开了多年的串串香,价格实惠食物也新鲜多样,周末约上几个好朋友去那吃吃串串香喝喝啤酒划划拳,人生一大乐事啊!
  状元街的酒吧开得最久的要数“在路上”了。因为“在路上”是以摇滚为主的音乐酒吧,经常有一些原创的摇滚歌手在这里举办演唱会。正如酒吧名字一样,“在路上”也是这些摇滚人的精神所在,虽然很少去酒吧,但是这个主题酒吧一直是我很欣赏的酒吧。
  状元街中断还有一家不错的店叫:0595鲤。这家店是泉州最早玩街头文化的据点,里面都是一些喜欢滑板,喜欢涂鸦,喜欢街舞,喜欢hip-hop的年轻人时尚装备点。有许多从台湾品牌的T恤,品质好,价格也可以。这些也是泉州潮文化的象征。状元街后段还有家红石餐厅也是很不错的。红石餐厅是泉州比较早从事中西餐结合复合式的主题餐厅。里面的招牌黑椒牛扒饭做得非常的棒!不过对于学生来说红石消费会稍微高了一点点。红石餐厅旁边有一家叫:ACC的精品店。里面的能掏到一些不错的小家饰。
  西街
  走完东街,我们开始向西街前进。
  首先介绍靠近钟楼的蛋挞店,里面的蛋挞绝对比肯德基的蛋挞来得实惠和美味。蛋挞店旁边的“快乐小熊”餐厅也是一家物美价廉的,环境优雅的餐厅。泉州影剧院旁边的:田螺芬,冰岛夫。
  西街的两旁有一小部分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老建筑。让人有种和时光背离的感觉。西街中段的嫩春皮也是泉州闻名的,每年春季吃春卷的时候,来这里购买春卷皮的人几乎能排出十几米远的长对,非常壮观!
  西街和新华路交界的红绿灯有有家:馋嘴鸭。也是很值得去吃的!那香味儿都能飘出半条西街了。西街的开元寺先不做具体介绍。
 
 
  中山路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山路,中山路上大部分都是中下档次的服装店。不过在中山路上有许多不错的小巷子贯通南俊路和新华路。至于中山北路路段只要是医院和学校为主,威远楼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画家的画展,穿过威远楼到中山公园有一个泉州的地下书城。在走一段路就到华侨新村,很值得去的地方!里面有私家咖啡馆,私房菜馆,还能看到正正宗老式南洋风的老别墅。
  我们在回到中山路中路,有一个泉南基督教堂,教堂门口是一家老上海理发店,貌似是国营的,很老的理发店,在这个路段显得格外特别。
  中山路中路靠近新华路段的第一条小巷子:通政巷。里面有一个起点美术学校,喜欢画画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再转回来,我们继续走第二条小巷子:奎霞巷。奎霞巷最出名的是巷口的那家小吃店!里面有泉州最地道的肉燕和那叫小店的招牌拌面!因为好吃有便宜,所以生意也是超级好!经常也都需要排队等位置的。
  吃完拌面我们再回到中山路,往前走到第三条巷子:花巷。花巷虽然也不是什么大巷子,但是里面基本都是些泉州的印刷小工厂。花巷巷口有家不错的小咖啡馆叫:古咖啡。也是很值得去的。
  接着再回到中山路,穿过打锡街来到第四条巷子:金鱼巷。金鱼巷口的老字号元宵圆可是泉州一宝了。汤圆是把团好的馅放入装有糯米粉的滚桶内滚成圆球状而成,个大馅多皮薄,
香甜无比。与元宵圆齐名的便是冰糖木耳汤,甜而不腻,烂而不稠,入口即化。元宵圆旁边的四果汤和萝卜酸都很不错!旁边还有一家味道一级棒的烤鸡腿。
  中山南路是我最喜欢的街道,因为这条路两旁的民国时期商铺店面和部分建筑物保存得很完整。随便抬头就可以看到店铺上方的中英文商号和店家的秉承的店风。现在的中山南路大部分是卖脚踏车和电动车为主,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变得很安静很闲适。中山南路上的美食也是会令人垂涎三尺的!只也是我要介绍的第四条巷子:水门巷。一到巷口就飘出一股肉香!周围都是香气扑鼻的羊肉馆子,牛肉馆子,狗肉馆子,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都是生意兴隆!再往里走就是好吃的煎包店和泉州最出名的水门国面线糊。
  再往里走就是五堡了。五堡是泉州最密集的木料区,但是面积都不大。五堡是个很有趣的地方!它有一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短短的一条小巷子就有那么多分支!十几户家人连在一起就组合成一堡。最有趣的是二堡居然只有两栋房子而已?我实在想不通这个小巷子里为何会这么命名的。据说这整条巷子最早是叫:竹巷。是因为以前整条巷子都贩卖竹子而得名的。
  走完五堡,再回到中山南路。往中山南路走下去到金刚巷。金刚巷口就有家海蛎煎也是很有名的!不过我吃到不是很合口。再往下走就到了侨光电影院。这家电影院门口有家小笼
包也是很美味的!也是家老字号。走到中南南路的末端就是传说中的天后宫了
 
  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官府常在此为出海商船举行祭海大典。
  妈祖名林默娘,是北宋时湄洲岛的民女,据说她出生的时候,遍地生香,瑞光四射,她终生行善济人,引导乡人避凶趋吉,后来她为了救护船只遇到风暴的父亲而遇难,百姓感念她的美德,尊她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当地渔民出海前都要到天后宫前祭拜。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
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所以天后宫很值得一去!参观玩天后宫旁边的两家老字号的店也不要错过,一家就是四果汤,一家就是绿豆饼了。这家绿豆饼不逊鼓浪屿的绿豆饼哦!
 
  聚宝街
  老街故事之青龙巷聚街
  泉州有句古话“金青龙、银聚宝”,这是在形容泉州的两条街道,即青龙巷和聚宝街。
    短短百余米的青龙巷中数座破败但却巍峨的古老庭院,在其鼎盛时期,以“金”称谓,想必不为过。据载,宋元时城南一带是刺桐商业中心,尤以聚宝街最为繁盛。正如中国文人所描述的:“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满市珠玑醉歌舞,几人为尔沉酣。”如此繁盛的聚宝街,也只能屈之以“银”。
    聚宝街在城南,转过万寿路便到,从街口至南端车桥头,长一里许。宋元时期,大批外国商人从刺桐港登岸进行贸易,进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珠宝、香料、药物、绸缎、茶叶、瓷器和铜铁器等,“聚宝街”因而得名。街尾的“车桥头”,是当年中外货物的集散地。古时青龙巷与聚宝街相连,现在通过聚宝街中段的内沟河相隔也就二三十米青龙巷曾是达官贵人集中居住之地,人们在聚宝街做生意;到近旁,宁静而又便利的青龙巷建住宅;又有一说,
青龙巷曾多银号,类似于现在的金融街,在聚宝街交易的商人们,时常要通过青龙巷内的银号周转资金。但无论哪种说法,青龙巷要么是聚宝街中精英所在,要么是聚宝街的经济命脉,古称之为“金青龙、银聚宝”自是极为恰当。
  聚宝街因其“聚宝”而得名,青龙巷则因其形状宛如游龙饮涧而得名青龙。
    青龙巷适合居住,这里清净淡雅,大有闹中求静之境。雨中的青龙巷,行人寥寥,这里的建筑充满了岁月变迁的痕迹,这里除了有典型的清式民居外,还有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些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兴建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杨站长称,近年来,翻盖现代化楼房的风气越燃越旺,大量的古民居遭到破坏,即使现存的古民居也大多损坏严重,古民居内的基础设施也相当陈旧,不能满足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同时街道景观也遭到很大破坏,原有树木被砍伐,与古民居建筑相协调的石板路面改成水泥路面。据统计,目前青龙巷内,尚存较完善的中式古民居8座,中西合璧小洋楼2幢
 
  南俊巷
 
  宋代南俊巷有一户人家“一门三世五进士”:崔拱和他的儿子丽则、正则,孙子黄臣、宋臣,
五个人都高中进士,赢得人们的赞赏,有人称他们为“南方之俊”,乡人为此建了南俊牌坊,从此蜚声遐迩。
  曾经的南俊巷拓宽后改名为南俊路。但是,身为泉州人我们还是习惯称其为南俊巷。现在的成了泉州时尚街区。
  南俊巷的东侧还坐落这一座古寺——承天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承天寺初名南禅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市区南俊巷东侧。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最初寺宇地皮为节度使留从效所奉献,习称“南园故址”。不久,闽国泉州太守王延彬和许姓、陈姓族人又捐出部分地皮扩充寺宇。宋、元两代,本寺拥有范围接近东街,南俊巷之东侧几乎全是承天寺产。鼎盛时期,寺中大小殿宇40余座,别院左有光孝寺,右有圆常院,又有一尘寺、杉植寺、何退庵、护界寺等多所。寺之四隅,各立观音亭以标界,僧众曾有1700多人。素有“闽南甲刹”之称。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近一百多年来,寺产多次被侵占。原来全寺面积73亩,目前仅存45亩29700平方米。尚有部分寺产待收回。
    目前四至:东与泉州第五中学隔巷相邻,南与晋光小学紧邻,北依鹦哥山,西傍街道。
    寺名数度更改,初名南禅寺,又名月台寺。
    宋淳化二年(991年)改名寿宁寺。景德四年(1007年)朝庭敕赐寺名承天。嘉祐二年(1056年)改名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直至今日。全称“敕封月台承天禅寺”。
汪峰存在歌词    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当政者对承天寺颇为重视。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寺观志》载:建寺之初“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元代,统治者尊崇佛教。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率军远征爪哇,从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还,受到“杖责”和“没其家资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于延祐三年(1316年)施舍全国佛寺,刻立《一百二十大寺看经记》碑,碑中提及受到施舍的有泉州承天寺……
梁红玉简介  南俊路的第一条小巷子:新府口。有家不错的小咖啡馆叫思念人。因为位置很不起眼,所以要的朋友要费点心思。南俊巷再往前走就是打锡街了。
 
not me是什么意思 
  打锡街
  打锡街之于泉州,有点类似于王府井之于北京、城隍庙或襄阳路之于上海,在普通泉州人眼中,这里的服装消费当属泉州最贵的,而其店面月租少则也要上万元。所以,如我们一般人没有条件前往北京、上海挑衣服,权且把打锡街当做王府井、城隍庙来消费一把,也不会太心疼,因为就算按时消费,在300来米长的打锡街上逛一逛,也不会消耗我们太久的时间。 。
  “土名”由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街道名,初来乍到之人是绝对想像不到其由来的,泉州的打锡街也是如此。打锡街,乍听之下,是一个土气、拗口的名字,而今泉州人却赋予它时尚和品牌的内涵。
    老一辈的泉州人大都知道,直到上世纪初期,这里还只是古城的一条小巷。因为曾经集中了城内专门制作和销售锡器的作坊店号,这里也就天经地义地被称为“打锡街”。对于过去的泉州人来说,自从有了打锡巷,锡器就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它是日常居家的
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而每当有女儿出嫁,嫁妆中也必须有锡器。说起来,似乎没有哪个地方犹如泉州,人们对锡器如此珍爱,对锡器工艺的贡献又如此之大。
 
    据说,打锡街东段的北侧原是清代的考棚。科考时间,泉州府内各县学子纷至沓来,参加在此举行的考试。因为有了考棚,打锡巷就多了一个名字,叫做“考棚巷”。每当考期临至,这里大多成了考生的租寓之所。不少文风较盛的县乡,更是在这里购买房屋作为“试馆”、“行馆”,以便应试的同乡族亲住宿。考棚外东西两个辕门周围环绕着木栅,遇到考试的时候,栅栏外总是挤满了叫卖点心食物的摊贩,成为这里独有的一个热闹集市。
    1923年打锡街开始由巷而街的拓改。1999年,这里正式更名为打锡街。
    而今打锡街已经不闻“打锡”之声,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品牌服装店的兴起。
  名牌”聚集
  打锡街和南俊巷交界的地方有段路叫九一路。靠近打锡街的段有家:风雅颂书店。也是不错的书店!楼上有个休闲的地方,可以喝饮料。
  打锡街的末段就是泉州市政府。我进去过一次,很喜欢里面的环境,很有味道!旁边就是泉州酒店,泉州比较奢侈的酒店!门口都是些大名牌。有家日本料理还不错!
 
  百源路
  我们再回到南俊路,南俊路出去就是百源路了。文化宫和文庙都在那里。文庙也是泉州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景点。
 
  泉州文庙现在占地40亩,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的西庑现在建起“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东庑则为“古代教育展览馆”,在那里可领略“人文之胜,甲于闽省”的泉州古风。立于大成殿正中的孔子讲学的雕像,体现了这一位“至圣先师”的亲和与深邃。
 
    泉州文庙在唐朝始建于衙城右侧,名为“鲁司寇庙”(孔子家乡在山东鲁国,官职司寇),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写了庙的匾额,北宋太平初年(976———981年)移建现址。此后,文庙较大的修缮和扩建有19次,可以说是不断的。它按照“左学(即府学)右庙”建制,逐渐建起明伦堂、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建起明伦堂周边的15座先贤专祠……成为荟萃了宋、元、明、清建筑形式的庞大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规格,也是泉州目前仅存这种建筑结构的一处。它四坡顶五脊,
正脊两端雕饰双龙抢珠,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绘装饰着飞禽走兽、农耕狩猎、草木花卉……极具闽南建筑艺术特。大成殿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48根承托的白石柱和8根石雕盘龙柱,雄伟而古朴。清康熙皇帝的御书“万世师表”和雍正皇帝的御书“生民未有”匾额,悬挂在横梁之上。据说历代皇帝的御书还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帝皇的钟爱有加,显示了一种极高的规格。殿内陈列的文物主要是铜祭器和鼓乐器。穿行在编钟、编磬和各种鼓乐、吹奏乐器中,耳畔如闻鼓乐之声,眼前恍若可见舞者手执玉笛和龙仗羽发翩然起舞。殿前有露台,须弥座束腰嵌有莲花、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青草石浮雕。台前为拜庭,庭中有半月形泮池,上有梁式石桥。
 
  泉州人似乎果真得到文庙和府学的培养和熏陶。历代从这里走出成为进士的,唐有16人,五代有11人,宋有872人,元有3人,明有664人,清有248人,现在文庙西庑名人纪念馆里的人物就有不少“毕业”于文庙府学。文庙还有不少趣闻。徐弦曾在《稽神录》里记载:文庙曾庭生有皂荚,荚数多少,“每应州人举进士之数”;还有历史记载,讲堂下池产双头莲花,梁克家曾在此读书,这年乡试名列第一得解元,第二年廷试第一,不十年位至
宰相。文庙里具有象征含意之处就更多了。如泮桥上的石桥横铺长形条石72块,象征孔子72弟子。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上两旁的栏柱雕有石象,象征太平盛世。再如文庙棂星门的命名,“棂星”即天上的文星,象征孔子和他的弟子———自然还包括进出此门的泉州人和所有人,都是星宿下凡的天才。大成门取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之意。凡此种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深长啊!
  文庙和文化宫交界处还有一条老街——后城街。后城街都是些卖古玩的地方,还有家不错的茶馆——古厝茶馆。很不错,在一座百年古厝里面。古香古,回味无穷。
  出了后城,百源路算是走完了。不过还是要再和大家介绍一家很棒的无名小吃店,
  百源路过红绿灯直走有一条羊公巷。羊公巷两旁的大排挡虽然也不错,但是生意还是不及靠近第二实验小学的鸡排店!这家鸡排店开了十几年了!老板非常有个性!之所以用那么多的感叹号是因为这家小吃店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一块大鸡排才卖4块钱!又便宜又好吃!下午4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鸡排还是限量!还有炸鸡皮,也是要早到的食客才有得吃的!因为鸡皮比较少,一个小时左右就销售一空!天天如此!说老板很有个性一点都不夸张,他要是看一些打板得不伦不类的前卫少年就不卖,还经常因为不卖鸡排和客人吵架!我在鸡排店已经听闻许多版本了!不过还是食客妥协,因为鸡排实在太好吃了!泉州也仅此一
家!来泉州的朋友不妨去这家小店!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下面再介绍一下涂门街
  涂门街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沿街有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代文化遗存。
    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为旧时传言,建造东西塔需要许多土石,涂门街就被用来承载、储存建塔土方。
    涂门街棋盘园传说
    涂门街的棋盘园是老人家津津乐道的地方。相传棋盘园是一副用真人下棋的棋盘。明朝一外族人招安受封,被封为藩王,负责管理闽南行政,棋盘园是藩王府邸里的行宫。闲暇时,藩王坐在司棋阁上与人对弈,命三十二个美人站在棋盘型的花园里,穿着红、黑二衣裙,每人头上顶着簸箕,分别写着“将士相车马炮卒”字样,以充当“棋子”。这些美女在司棋阁楼上的人的指挥下行走,以显示主人的排场、气派。这三十二个姑娘平时被安排在三十二间阁楼上歇宿,该地因此被称为“三十二间”。这种宫廷式的建筑也就流传下来了。
   涂门街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原来是泉州清代状元吴鲁的府邸;而另一座“平房”——祖闾苏这片古民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苏颂后裔于元朝大四年以后形成的聚居地。这些建筑别具文化内涵,这不同的风格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见证了涂门街古时候的繁荣景象。
    涂门街美誉
  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它与现代建筑有机的结合,使涂门街充满着蓬勃的生机。由于涂门街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清净寺三教合一的城市旅游、文化中心地位,加上以时尚为主的各行业高密度分布、人车流量密集等特征,被赋予“帝王商业街”的美誉。
    涂门街现在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它正处于城市商圈中心,连接了中山路、打锡街、温陵路、百源路的交通动脉,每年5000多万的人流量,吸引了100多亿的商机。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沿街有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代文化遗存。
 
 
  涂门街和南俊路交界的地方就是清真寺了!
评价领导的话简短精辟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简称清真寺,又名清净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国设拉子城(今伊朗南海岸)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重修扩建。据中文石碑记,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两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是国内惟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
 
  寺门南向,临街,通高约13米,宽6.6米,用花岗石和辉绿石砌成,分外中里3层,外中层上部均用辉绿石作圆形穹顶尖拱门,里层上部作白圆穹顶。顶部望月楼和塔,早已倒塌。现存月台,为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封斋、启斋日期之用。台3面筑“回”字形垛子,颇显威严。祝圣亭在寺门东侧,只存台基。亭壁刻有元至正十年吴鉴、明万历三十七年李光缙撰重修碑记。奉天台在寺门西侧,东西长24.6米,南北宽24.3米,仅存墙体部分,但大量文物仍保存下来。东墙壁有一尖顶拱型正门,门楣上方刻古阿拉伯文《》句,西墙
中部向外突出一讲经坛,坛正中一尖拱型大壁龛。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均镶嵌古阿拉伯文《》句石刻,保存完好。明善堂,原址已废弃,现为两进式,砖木结构,是穆斯林的礼拜堂。
 
  寺内保存明永乐五年(1407年)所颁保护清真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上谕》一方。
 
  清真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三大教寺之一,是泉州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是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清真寺挨着就是关帝庙了。
锦绣未央 演员表  泉州关岳庙 道教庙宇。在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俗称关帝庙。因主祀关圣帝君,附祀岳王,故名。始建于宋代,庙宇占地二亩多,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进深,后进新建仿古楼房一幢。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
  600年来,泉州七个城门的这七个关帝庙香火兴盛。由于当地人非常信仰关帝,除了这七
座庙外,各处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庙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关帝的庙宇达到了100多座。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仅剩下了几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这座通淮庙。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理上获得安慰,而签诗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与其它寺庙相比,关帝庙的这部签诗文字更文雅,内容更丰富,这无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来,泉州当地商业贸易盛行,传统商业文化强调经营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而关公形象则成了这种美德的代表,被奉为商业的保护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