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二年第一期总第151期
杜甫与“小说”
——《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
文体性质考论
吴怀东
〔摘要〕《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是一篇独特的题画文,风格“古怪”,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与文体特点还存在很大争论。此文具有真实的现实社会
基础,反映了天宝时期道教兴盛的社会状况与时代特点。就文体性质而言,此文采用了俗
赋的手法,类似于“辅教”之小说。这篇“古奥”之文反映了杜甫对道教有相当的了解和
一定的兴趣,但其应酬性与虚构性亦表明杜甫并非纯正的道教信仰者,反映出杜甫虚构性
文学创作的才能。这种独特的文体试验显示民间文学、宗教文化对杜甫的深刻影响,可惜
唐宋转折和相关文化、文学背景的丧失使得后代读者看不到这种影响,并导致对此文思想
倾向与文体性质的误解。
〔关键词〕《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道教俗赋小说文体
目前,学界公认,从一生行迹和思想主要倾向来看,杜甫确实“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①。不过,杜甫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交接僧道,流连寺庙道观,以及在创作中使用某些佛、道的词汇、概念。这既是唐代三教并存的客观反映,也反映了佛、道等思想对杜甫也或多或少有一定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以及程度还应进行细致地辨析和讨论。《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以下简称《图文》)就是反映唐代道教及其艺术发展、尤其是杜甫与道教直接交往的重要文献之一,此文在杜甫传世的文章中别具一格,对此奇文之解读实牵涉对杜甫与道教关系的认识和判断。此文虚构了石鳖老与三洞弟子对话,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动乱形势,思想内容的宗教性与表达的叙事性都很突出,有人物,有具体环境描写,以对话为主,过程完整,情节生动。前辈学
作者简介:吴怀东,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230039。
下岗女工退休年龄①〔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卷二,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0页。
者对此文所涉问题已有所讨论:郭沫若称其是“一篇特别古怪的文章”“象道士的疏荐文,亏他做了出来,而且保留下来了”①,显示了杜甫的道教信仰,而曹慕樊论及“杜甫的思想”,谓“这篇文章,杂用《
庄子》陈言和道教的胡诌”“这种混乱浅薄的道士祷文式的文章,令人喷饭”②,可见曹慕樊明显承袭了郭沫若的观点,对此文评价不高。钟来茵则认为,此文证明杜甫并不信仰道教,其文体属于“赋”,却并未展开论证③。徐希平讨论杜甫及此文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时,调和、折中前述两种相反的立场、观点,尚未论及此文文体性质④。此文所涉人事与社会背景如何?此文文体是否属于“道士的疏荐文”?此文的文体选择体现了何种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本文试对上述问题作一综合讨论。
一、基本素材的真实性:此文创作的时、地与社会背景
此文创作于何时?浦起龙《读杜心解》将此文附在《李道士松树障子歌》后,遭到四库馆臣的批评:“强缀之甚矣,自有别集以来,无此编次法也”⑤,既批评浦起龙将不同文体混编,也是批评他将两篇不同时期作品加以混编。仇兆鳌推测云:“玩篇中‘干纪’‘战争’诸语,当是乾元初回京后所作者。”⑥文中“石鳖老”说“自黄帝已下,干戈峥嵘,流血不干,骨蔽平原,乖气横放,淳风不返”⑦,表明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而“今圣主诛干纪,康大业,物尚疵疠,战争未息,必揆当世之变,日慎一日,众之所恶与之恶,众之所善与之善,敕有司宽政去禁,问疾薄敛,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以此驭贼臣恶子,自然百祥攻百异有渐。天下汹汹,何其挠哉!已登乎种种之民,舍夫啍啍之意,是巍巍乎北阙帝君者,肯不乘道腴,卷黑簿,诏北斗削死,南斗注生。与夫圆首方足,施及乎蠢蠕之虫,肖翘之物,尽驱之更始,何病乎不得如昔在太宗之时哉?”表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而歌颂唐太宗,也歌颂“今圣主”唐肃宗正在平息叛乱。仇兆鳌所言甚是,而今人林继中系年于至德二载(757)十一月至乾
元元年(758)挑战麦克风主持人
①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294页。
②曹慕樊:《杜诗杂说全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8页。
③钟来茵:《再论杜甫与道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④徐希平:《杜文札记一则——杜甫〈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画太乙天尊图文〉试解》,《杜甫研究
学刊》2000年第1期。
⑤〔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四“《读杜心解》”条,中华书局1965年
版,第1534页。
天天向上唐嫣杨幂⑥〔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15页。标点略有改动。
⑦此篇文字从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396-6397页),
本文所引杜甫诗文均来自此书,后文不再一一出注。
五月之间①,大致可从。《图文》提及的人物、时地以及思想背景,毫无疑问,都有实在的指涉和真实的依据。
(一)柳涉其人
根据文章所言,前殿中侍御史柳涉在紫微仙阁画了太一天尊图,此文因此而作。殿中侍御史,根据杜佑《通典》和《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三国魏时始置,居宫殿中纠察非法,隶御史台;隋避文帝讳,改名殿内侍御史;唐复旧,员六人,从七品下,主要监察百官上朝或参加祭祀活动等仪式时不遵守礼仪的现象②。严格地说,殿中侍御史从事监察工作,与宗教礼仪活动并无直接关系。“前殿中侍御史”,则柳涉已卸任,尚未去世。文中提及“河东柳涉”,此人文献无考③。河东柳氏从南朝以来就是著姓,初唐时期大批柳姓人物进入高层,中唐柳宗元《送澥序》云“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④,至玄宗开元年间柳氏再兴。根据姓名用字规则判断,唐玄宗、肃宗之际的柳淡(?—775?)可能与柳涉同辈。柳淡,字中庸,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与诗僧皎然有唱和,存诗十余首。杜甫尊称柳涉为“公”,可见柳涉之年龄与资历都应该比杜甫尊长。
(二)柳涉画太乙天尊图以及杜甫此文涉道之背景
“损于而家,忧于而国,剥私室之匮,渴蒸人之安”,曾为殿中侍御史的柳涉对道教的崇奉乃至迷信,
反映出当时唐玄宗崇道的政策和社会风气。相比其他朝代道教的发展而言,与宫廷、高层政治的密切互动,是唐代道教十分突出的时代特点,而柳涉身为官员崇道,在此环境中并不例外。
本来道家标举“治国与治身同”⑤,在唐代道教信仰与从政并不矛盾,著名诗人如李白姑且不论,著名政治家魏徵、李泌都有出家修道的经历。史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⑥,根本原因在于道教被大唐李氏皇族政治利用这一独特背景⑦。大唐李氏皇族从唐太宗时基于统治需要就明确确立了推崇老子及道
①林继中:《杜文系年》,《漳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②参见〔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通典》卷二十四《职
官六》“殿中侍御史”条(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73页)、〔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职
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3页)。
③晚唐唐僖宗朝有一位柳涉,官至户部侍郎,见《旧唐书·僖宗纪》。
④〔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5页。
⑤〔汉〕河上公章句,唐子恒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⑥《旧唐书·魏徵传》,第2545页。
⑦关于道教与唐政权的关系,参见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第五章“道教与中晚唐
政治与社会”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家、道教的政教政策,据《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唐高祖武德八年(625),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①,而唐玄宗尤甚,“方在藩邸,即好道术,颇款交羽流,用谶造符,更阴结材士,盖远怀异图,蓄志已久”②,一登上皇位后立即“载弘道教,崇清净之化,畅玄元之风”③,仙风大炽,被人称为“以道莅天下”④,崇道修仙之风大炽,“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共同崇道的影响下,出现了神权的皇权化与皇权的神权化这两股趋势。朝野上下,无不沉浸在‘上玄元之尊’、‘献宝符之瑞’的气氛中”⑤,对道教如此崇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道士吴筠、李白都是待诏翰林,道士尹愔甚至担任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⑥。天宝元年正月甲寅,田同秀奏报称天上老君告知藏一匮灵符于尹喜故宅,唐玄宗命人取回,认为此灵符可以“用以镇国”,因此重奖田同秀,举行隆重仪式以庆祝,玄宗受臣民之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在位期间,老子的地位不断升级,最后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玄元庙升格为宫,一切礼仪皆依宫廷规格,其制远逾孔子,其《为玄元皇帝设像诏》曰:“道德者,百家之首;清净者,万化之源。务本者,立极之要;无为者,太和之门。恭承
垂裕之业,敢忘燕翼之训。故详延博达,讲讽精微。求所以理国理身,思至乎上行下效。”⑦玄宗天宝二年为崇祀老子,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庙为太微宫,天下为紫极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根据自己的幻想,派人到盩厔县楼观山到一张据说是老子像,迎至兴庆宫,并“命画玄元真容,分置诸州开元观”⑧,后又“命工人于太白山采白石,为玄元圣容与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右,皆依王者衮冕之服,绘彩珠玉为之”⑨,开启了帝王偶像崇拜之先河。
赵薇父亲星占术是道教的重要法术,天上星神直管人间祸福,天宝九载四星聚尾的天象异动
①〔唐〕释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第381页上栏。
②丁煌:《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汉唐道教论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4页。
③〔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六七《天宝元年南郊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7页。
④〔唐〕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金鱼袋独孤公行状》,〔清〕董诰等
编:《全唐文》卷五二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03页。
⑤参见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页。
⑥《旧唐书·玄宗本纪下》,第217页。
⑦《全唐文》卷三一,第349页。
我饮过风咽过沙是什么歌⑧〔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唐纪三十》,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844页。标点略有改动。
⑨〔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五四《帝王部·尚黄老二》,凤凰出版
社2006年版,第566页。标点略有改动。
被安禄山、史思明作为起兵的政治号召①,杜甫上“三大礼赋”亦与此天象有关②。对于唐玄宗而言,道教及其各种法术,不仅关系个人祛病消灾、延年益寿、求子求福及其与杨贵妃的情感生活③,也关系“避灾却敌”、天下,其崇道既有实现个人“长生久视”的目的,也有达于善治化俗之目的。《天宝七载册尊号敕》:“朕刻意真,虔诚至道,冀凭玄祐,永赐黔黎。每朝礼三清,则宵衣忘寝,或斋戒一室,则蔬食属厌,不以勤躬为倦,务以徇物为心。”④唐玄宗时福唐观道士邓紫阳,“以道法佑明皇帝,为玄门之师,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时称为神人”⑤。李唐王室本来就推崇自认的祖上老子为道祖的道教,自我神化,以忽悠臣民,而安史乱起后更是病急乱投医,妄图借助道教神力以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仓惶逃入西蜀,他无心调兵遣将积极抵抗,却自述“看见”混元皇帝显灵,“示收禄山之兆”⑥。复京之后,唐肃宗入主大明宫,贾至、王维、杜甫于唐肃
宗乾元元年(758)于大明宫公务值守之暇唱和,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在三首唱和之作中被认为是名作,“九天阊阖开宫殿”“日才临仙掌动”⑦对大明宫的建筑、环境进行艺术夸张和想象的描写,其实也显示出大明宫内洋溢着一种浓厚的道教宫观气氛,此时唐肃宗宫廷里的崇道氛围显然与平叛的实用政治动机有关。《历代崇道记》还记载,至德二载,通化郡奏称郡人“为国祈福,建大斋会”,太上老君“显圣”⑧,时为太上皇的唐玄宗制赞并序文,声称圣祖白天显现殊相,预示“妖氛将殄”,保佑唐王朝“福祚流衍,千龄在兹”⑨,而唐肃宗命编入史册,“仍示天下”。天宝九载,尚未反叛的安禄山献俘入京,唐玄宗大加赏赐,敕令为他在长安亲仁坊建造一座华丽的宅第,“堂皇三重,皆象宫中小殿”,房廊曲折,装饰华丽,“绮疏诘屈,无不穷极精妙”⑩。而当安史之乱起,大臣
①仇鹿鸣:《五星会聚与安史起兵的政治宣传——新发现燕〈严复墓志〉考释》,《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孙微:《“以土代火”与“四星聚尾”:杜甫献〈三大礼赋〉的政治文化背景及相关问题考
述》,《文史哲》2020年第3期。
③详论参见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第十八章“太真‘仙子’与道教”之论述。
④《唐大诏令集》卷九,第53页。
⑤《全唐文》卷七六七《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箓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第7981页。
⑥〔唐〕杜光庭撰,罗争鸣辑校:《历代崇道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67页。相关研究可
参高世瑜《唐玄宗崇道浅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
臧天朔得罪成龙⑦〔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88页。
⑧《历代崇道记》,第367页。
⑨《全唐文》卷四十一《玄元皇帝像赞》,第450页。
⑩〔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唐两京城坊考》卷三《西京》“亲仁坊”条引《谭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