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普惠金融之路
订婚礼金■文/田野陈海兰师涛叶平陕西西乡,中国西北部地区最大的产茶县,年产茶叶5903吨。走进黄翠平的苦竹茶厂,看到的是宽大敞亮的厂房、各式各样的制茶机器、成堆的茶叶原料、全新的办公室和满墙的奖状。然而很难想象到的是,就在几年前她还一贫如洗。“2008年以前家里一直很穷。老公外出打工,但是由于没有文化,光靠做苦力,一年下来刨去开销啥也没了。想开茶园没有钱,亲戚都不借钱,去银行借货也批不下来。后来知道了宜农贷合作的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借到了3000元开始创业,生活慢慢好起来了。现在承包了300多亩茶园,家里的这些设备加起来就得20万左右,每年的流动资金都要十几万。”黄翠平朴实的言辞叙述着的是发生在秦岭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变化正越来越多的出现,一个听上去似乎有点陌生的词——“普惠金融”,正在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普惠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普惠”其标准含义是:普遍、非歧视和非互惠。由此延伸而来的“普惠金融”理念是惠及普通大众的金融服务。传统的金融体系和产品更多针对高财产净值人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概念则倡导金融服务向传统金融尚未涉及的大众人延伸和倾斜。
本案例由宜信·2012(第八届)中国MBA企业案例大赛组委会根据对宜信公司的访谈、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及部分其他公开资料编写完成。本案例仅供中国MBA企业案例大赛使用,作者无意说明企业成败及其
管理措施的对错。宜信·2012(第八届)中国MBA企业案例大赛组委会拥有本案例的版权,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复制、传播、使用本案例。
Copyright © 2012 宜信·2012(第八届)中国MBA企业案例大赛组委会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使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2002年的世界发展筹资会议上,各国家政府首脑达成了蒙特雷共识,明确提出“为了加强金融部门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向微型和中小型企业提供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服务……以及全民储蓄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在2005年9月的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上,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认识到“使贫困人口得到金融服务,包括获得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尤为必要”。“普惠金融”的概念虽然是近些年才在国际上被正式提出,但是关于“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思想其实早已存在。
在2012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上,指出,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各国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更多成果,加强普惠金融的建设,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起源x玖少年团成员
泽美道杨帆图片
在15世纪的意大利,修道士们就开展信贷业务以抑制当时盛行的利率。18 世纪20年代,在爱尔兰诞生了“贷款基金”,它利用捐赠得到的财物,向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的零息小额贷款,这种贷款用“共同监督”机制来保证贷款者每周分期还款。从19 世纪开始,在欧洲、日本和其他许多国家,政府借助邮政系统和邮政金融服务,努力扩大在农村地区的小额储蓄和支付服务。在“普惠金融”的萌芽阶段,信用合作社成为主流模式,最典型的当属德国的雷发巽(Raiffeisen)信贷合作社。
“普惠金融”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从那时起,“普惠金融”开始从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信用合作形式转向商业化发展。引导这次变革的初创者便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1940年出生):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1976年,当时还是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尤努斯注意到该国最穷困阶层的人
们在通常的金融制度下几乎无法获得贷款,而这些人往往只需要少量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凭借自身努力逐步改善生活。当年10月,尤努斯获得了几家国有银行的贷款,开始尝试在该国东南部的吉大港地区开展小额信贷项目。1983年10月,农村银行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银行—格莱珉银行。
格莱珉的成功在于尤努斯成功的发现穷人背后的金融需求,并认识到穷人同富人一样拥有可贵的信用价值。创立格莱珉银行之初,针对穷人的特点,同时也是为了使穷人真正能够获得贷款,尤努斯首创
了无抵押贷款模式,但是无抵押无疑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格莱珉银行又创造性的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在业务实际操作中将贷款发放只集中于当地农村的女性,因为女性一般为家庭生产的主要成员,同时违约风险更小。
与此同时尤努斯创立了“支持小组模式”。每个贷款申请人都必须加入一个由相同经济与社会背景、具有相似目的的人组成的支持小组。贷款支持小组舒缓了单个成员不稳定的行为方式,使每一个贷款人在这一过程中更为可靠,各支持小组形成更大的联盟即“中心”,每周按时在约定的地点与银行的工作人员开会。这样一种模式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加强了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的沟通,各方面信息也可以得到有效及时的反馈,使银行和贷款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拓展了“普惠金融”的社会影响。
在金融服务方面,格莱珉银行的做法就是让他的员工挨家挨户。一方面能够降低银行风险,促进还贷,另一方面在的同时也为贷款者普及生产生活经验,通过互助组开会的形式把握客户现状,帮助农户更好的生产盈利。这也是格莱珉银行在多年来能够保证100%还款率的制胜法宝。
“普惠金融”的发展
随着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发展,格莱珉模式开始被世界各国积极效仿,目前全球有59个国家正在或已经复制了格莱珉银行所创立的小额贷款银行(机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小额信贷模式是“普惠金融”商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的起步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的不断
完善,“普惠金融”的实践和理论外延也不断向金融服务业的纵深发展,逐渐实现了其
他金融机构和产品的覆盖。普惠金融也逐渐从起步阶段的小额信贷向范围更广的微型金融、普惠金融阶段发展。
劳动励志短句
起步阶段—“小额信贷”(20世纪70年代):“普惠金融”在全球商业化的起步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其中突出的代表便是“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小额信贷(Microcredit)全称为小额信用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性贷款。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在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均以人民币计量)。小额信贷的特点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资金出借方需要对借款方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经营和管理成本也较高。
20世纪80年代,全球小额信贷项目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扶贫融资的概念。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机构如果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就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面向大量微小型企业和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概念逐渐从传统的扶贫助农,开始向经营性、盈利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发展阶段—“微型金融”(20世纪90年代):随着小额贷款机构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的业务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延伸。普惠金融在国际范围内的实践逐步从传统的“小额贷款”向为低收入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拓展。微型金融(Microfinance)一词最早由世界银行在全球推广,是指专门针对贫困、低收入的人口和微型企业而建立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小额信贷、储蓄、
汇款和小额保险等。它是对国家正规金融体系的一种有效补充,客户人主要是无法获得正式金融机构服务,但具有持续、有规律的收入和较好偿付能力的人。与“小额信贷”相比,微型金融的服务外延有所拓展,将金融服务从传统的借贷服务,延伸至普通金融体系中所包含的储蓄、小额支付、小额保险等,丰富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实质。
深化阶段—“普惠金融”(21世纪初期):2005年联合国正式在全球范围内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原有“微型金融”的概念上的又一大突破。“普惠金融”概念是一种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相比,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突破: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普惠金融”不仅包含
轻伤二级一般会怎么判了提供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也包含了普惠金融相关者的工作内容,如审计师、评级机构、专业业务网络、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结算支付系统、金融信息技术、技术咨询服务、征信系统、金融服务培训等等。这一系列为“普惠金融”提供支持与服务的信息系统和相关行业都能够被纳入到“普惠金融”的概念之内。同时,与“微型金融”相比,“普惠金融”更强调“公平获取金融服务机会”的理念,并力图推动制定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普惠金融”的参与者也逐渐增加,从原有的小额贷款机构,农村银行等逐渐发展到部分传统金融企业也开始涉足“普惠金融”业务。
二、普惠金融体系概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普惠金融”已经从一开始单纯扶贫助农的小额信贷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客户体,多种金融产品、衍生工具及创新金融服务的广泛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普惠金融”体系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内涵。
“普惠金融”的客户体
投资理财专业“普惠金融”客户体的定义是:社会所有阶层和体。但基于经济发展和传统金融的现状,贫困、中低收入人以及微小型企业主才是这一金融体系关注的核心。由于这些人和企业在传统金融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长期无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