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意思|赏析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五一首日大雁塔游客稀少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 作家书 的原因( 见秋风 ),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 意万重 ,作书后是 复恐说不尽 。 临发开封祁天道怎么不直播了 这个细节把优秀班集体申报材料 复恐说不尽 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
参的《逢入京使》: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 张翰传》说: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 命驾而归 ,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 起兴 ,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
欲作家书意万重 ,其中的 欲 字紧承 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 意万重 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 ,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 、 万重意 艾薇儿劳伦斯,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 意万重 ,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 意万重 ,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 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匆匆 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 马上相逢 那样急迫,总还是行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 三字,也与上文 意万重 紧相呼应,由于 意万
重 ,所以才 说不尽 。而 意万重 也与 见秋风 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 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 ,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刘伯姬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 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 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 至性语 ,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 匆匆说不尽 ,下句说 临发又开封 ,渲染足了 匆匆 刘美含多高的气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