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华语电影“全明星阵容”策略
2019-08-17
[摘要] “全明星阵容”是近年华语电影制作的⼀⼤风潮,“明星集合令”成为华语⼤⽚⾼票房保障的重要策略,这种模式源起于港产贺岁⽚,⼤⽚运作于《英雄》,⿍盛于《建国⼤业》,并尚有持续上演的势头。在华语电影商业化环境下,明星资源确实能创造卖点议题,促进票房攀升,但过度堆砌也会带来资源浪费,并分散视听,需要理性整合,并最终回归电影本⾝。
[关键词]华语电影;明星;票房;商业化
“全明星阵容”已成为近期华语电影制作的⼀⼤风潮,从开中国⼤⽚先河的《英雄》开始,“豪华明星阵容”成为⼤⽚⾼票房保障的重要制作策略,之后华语电影将此作为灵丹妙药屡试不爽并愈演愈烈。⾄2009年的《建国⼤业》,“全明星阵容”达到⿍盛,不仅主⾓清⼀⾊⼤牌明星,连戏份有限的配⾓甚⾄随意过场的客串都是响当当的腕⼉,电影如同华语⼀线艺⼈⼤聚会。眼下华语电影的 “全明星”模式,⼤有持续上演的架势,成为电影运作的热门策略,⼿法⼤多相似,效果各有不同,利弊争论不
⼀,“明星资源”的平衡拿捏其中颇有学问。
⼀、源起:明星效应与⼤⽚时代
华语电影中超常规地⼤量使⽤明星,发端于港产贺岁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就会请来⾹港演艺圈内的众多明星,拍⼏部其乐融融、喜⽓洋洋的影⽚,且⼤多以吉祥如意的词语命名,如《⼋星报喜》《福星⾼照》《家有喜事》《⼤富之家》《东成西就》等。影⽚都充满喜剧⾊彩,内容⼤多富贵团圆,明星不计⽚酬集体出镜,创造了⾹港贺岁喜剧的独特形式,也是港⽚盛世时期的⼀道风景。⽽这类适宜合家欢观赏的贺岁⽚后来也因类型单⼀、制作⽼套⽽⽇趋同质化,在缺少院线竞争的环境中渐渐没落。
另外,⾹港电影界也曾为⼤型公益事件或特殊庆典动⽤过这种超常规的明星阵容。如1991年的《豪门夜宴》,是⾹港演艺圈为当年⼤陆华东⽔灾募捐⽽携⼿合作的⼀次空前绝后的⼤汇演,加盟明星超过200⼈,⼏乎⽹罗了全港巨星,影⽚⼏乎可以成为⾹港明星的收藏纪念册。⽽1992年的《星会》是TVB为庆祝25周年台庆之作,戏如其名,星荟萃,集结了⽆线多年来的卖座主⾓。
2002年的《英雄》是中国电影⼈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的⼀次尝试,也是中国第⼀部真正意义上的“⼤⽚”。张艺谋⼀改往⽇不⽤现成明星,从头“选新”打造的路数,⽤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甄⼦丹、章⼦怡、陈道明这些两岸三地的顶级明星,不仅如此,和⽥惠美、程⼩东、谭盾、杜可风,甚⾄包括张艺谋⾃⼰,这些幕后的制作团队的名字,也同样具有国际化的明星效应。明星带来⼴阔的“明星议题”,让电影未映先红,影⽚震撼的视觉冲击,国际化的⼤⽚制作和宣传策略,最终让《英雄》创造了空前的票房,也为之后的华语电影制作提供了⼀套可供借鉴的模板。
从《英雄》之后,不断有“全明星阵容”华语⼤制作影⽚层出不穷: 2004年《⼗⾯埋伏》,2005年《⽆级》,2006年《满城尽带黄⾦甲》,这⼏部影⽚虽然没有在票房上输得太惨,但影⽚本⾝备受争议,赢了票房输了⼝碑,“全明星”并⾮拯救电影的灵丹妙药。
2007年《投名状》渐⼊佳境,票房⼝碑双丰收,2008年《⾚壁》创下华语⽚⾸周末票房新⾼。到2009年聚成“全明星电影实验年”,其中以《建国⼤业》和《⼗⽉围城》最为典型。《建国⼤业》这部主旋律电影献礼国庆60周年,172位明星加盟,取得了国产电影票房的巨⼤成功,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11年之久的纪录。年底《⼗⽉围城》“九帝⼀后”的阵容,监制陈可⾟都感慨:“明星太多,个个都是‘⾓’,海报差点塞不下。”①
⼆、利弊:票房号召与资源浪费
明星会对电影产⽣巨⼤的效应和卖点,是电影商业化环境下不争的事实,⾹港著名影评⼈列孚直⾔明星的价值:“明星是什么?明星就是有票房号召⼒、有票房保证的演员。反过来说,明星制就是保障明星的存在、继续制造影响⼒并挖掘明星、让明星不断出现的⼀套游戏规则。经验证明,明星制是成功的。”②在票房是硬道理的当下华语电影界,明星云集的收益显⽽易见。
郑成功的故事
(⼀)明星议题,未映先红
在商业化的华语电影格局下,电影制作不再是影⽚摄制阶段,电影的前期筹划、宣传造势、推⼴流⾏,都是重要的电影制作环节,明星云集往往是最简单见效的影⽚推⼴⼿段。明星是娱乐产业最前台的体,也是制造“议题”和“软新闻”的重要载体,在影⽚启动、拍摄阶段,围绕着明星的⼀⾔⼀⾏,都会被媒体当作新闻来报道。⽽众明星在这期间投⼊的电影也会上⾜新闻,占⾜版⾯,成为⼤众热议的话题,为影⽚未来的上映造⾜声势。所以,哪位明星出演、多少明星加盟、何时进剧组,明星在拍摄过程中的各种事件,早在电影上映前就炒热了影⽚,完成了最初的推⼴。(⼆)组合出击,票房捷径
当今中国已经形成电影制作可以⼤阵容⼤投资的阶段,2009年的《⼗⽉围城》,其实早在10年前导演陈德森就拿着剧本去谈投资。在当时⾹港电影低⾕的时期,导演要求搭建城池、动⽤明星阵容的想法四处碰壁,反对者就有后来影⽚的监制陈可⾟,⽽2007年《投名状》的成功让陈可⾟发现 “中国电影已不只是⼩阳春了”③,华语电影使⽤超豪华明星阵容以及⼤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中国电影产业链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明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产业体现的重要⼀环,明星会招来资⾦,会形成投资⽅信⼼的来源。中国观众对明星阵容是存在强烈诉求的,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下华语电影界,真正意义上的票房巨星还是相当稀缺的,尚缺乏像好莱坞的史泰龙、施⽡⾟格、马龙•⽩兰度、阿尔•帕西诺这样的⼀呼百应名满全球的国际巨星,要⽤明星形成票房号召,很多时候需要依赖明星的有效组合,强强联⼿,打“组合拳”,让“明星组合”的声势吸引眼球,这⽆疑是⼀条票房捷径。
陈敏之整容
与此同时,明星扎堆也不见得都是华语⼤⽚赢得成功的途径,“全明星”对影⽚所造成的不能承受之重以及明星泛滥对影⽚本⾝的负⾯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元彪(三)成本提升,资源浪费
明星为影⽚带来票房和卖点,同时也抽取⾼额的⽚酬,明星越多,⽚酬总和势必越⾼,影⽚成本扶摇直上,像《⼗⽉围城》《孔⼦》的投资都⾼达1.5亿元,《投名状》投资3亿,公映前主演⽚酬曝光,四⼤主演的⽚酬占总投资⼀半。
当然也有特例就是《建国⼤业》,3 000万元的投资却招募了华语电影史上最强的明星阵容,明星们参演这部影⽚⽢愿“零⽚酬”义务出演,光这⼀项就省下过亿成本。但这是在国庆60周年这样的特殊时期,总导演韩三平在中国电影界的特殊地位,“国庆献礼⽚”这样的特殊题材,对于⼀个演员来说,能参演这样的影⽚,是⼀名华语演员的荣幸,⽆形价值不是⽚酬衡量的。但这么多的“特殊”对普遍的华语电影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模式并不具有复制性。⼀部影⽚的资源是有限的,演员庞⼤的⽚酬开⽀,往往导致制作费⽤的压缩,明星成为电影的包装,但不能成为拯救质量和内容的良⽅,赢了票房输了⼝碑的个案并不少见。
同时,众星云集的影⽚也导致戏份分配不平衡的问题,⼀部平均两个⼩时容量的电影,塞下⼗⼏个影帝影后,个个都是⼤腕,经常需要为某位明星的戏份改写剧本,导致某些剧情不按故事发展⾛,按明
星出场时间⾛的局⾯,出现剧情硬伤。
(四)众星堆砌,分散视听
马凡舒泳装掉落“全明星”的另⼀个问题是分散观众对电影的欣赏视听,观众对明星的熟悉度有时反⽽会成为观影障碍,“明星脸”能赚取眼球,也容易导致观众对“明星”本⾝的关注超过对明星所饰演⾓⾊的关注。特别是⾛马灯似的⼤牌客串和明星过场,⼏分钟甚⾄⼏秒钟的出场时间,很难让⾓⾊⾜够丰满,反倒容易让观众游离电影内容,只关注演员是谁,哪怕观众看得不敢眨眼,怕⼀眨眼谁就过场了。但如果观众在电影院⾥主要是“数星星”⽽不是真正欣赏电影本⾝,这也不是健康的电影发展模式,明星堆砌带给观众的新鲜感并不见得长久。
三、平衡:回归电影与理性整合
明星是电影产业链中的⼀环,但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决定电影最终价值的应该是电影本⾝,明星的使⽤要理性并且有度,“全明星”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电影要靠质量取胜。纵观近年来票房⼝碑双丰收的华语电影,也不见得没明星就会输票房。中国导演冯⼩刚就对“全明星”并不迷信,⽽倾向于把电影资源集中运⽤到影⽚的制作上,《集结号》投资8 000多万元,其中⽤在演员⽚酬上的费⽤⾮常少,⼏乎没有⼀线明星,但制作团队却⾮常扎实,⽆论编剧、摄影、特效各个制作环节都⾛在前沿。《唐⼭⼤地震》也是上亿的巨资拍摄,⽽⼤量资⾦⽤在外景地的搭建和特效场⾯制作上,总⾯积1.3万
平⽅⽶的影视外景地,成功复原了上世纪70年代唐⼭⼩⼭⼀带民俗风情和城市景观,⽽特效花费更是超过了好莱坞灾难⽚《2012》,在演员⽚酬上却不到200万。这两部电影都获得票房的巨⼤成功。2008年,在电影业低迷多年的,⼀部洗尽铅华的⼩制作本⼟电影《海⾓七号》,赢得了超过4亿新台币的票房收⼊,刷新了台湾有正式票房统计以来华语电影票房的最⾼纪录。
在当前⼤多数⼈的⼼⽬中,“全明星”是⼀种⽤明星来制造卖点并最终成就电影的⽅式,其实明星与电影之间的扶植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明星的知名度能提⾼电影的号召⼒,但明星并⾮是成就⼀部⾼票房影⽚的必要条件,⽽⾼质量的电影却能培养并重塑明星。⾹港导演王家卫⼏乎所有影⽚都⽤⼤明星,并且当红明星都肯为他降低⽚酬出演。很⼤的原因是他能重塑演员,⽤另类的包装和诠释,让演员焕发在其他影⽚中被忽略被隐藏的潜在韵致,呈现不被预期的别样风情。其实这种重塑不仅可以存在于⽂艺⽚中,商业⼤⽚也⼀样可以做到。在近年来的华语⼤⽚中,《投名状》就是电影与明星互相成全的案例,李连杰、刘德华、⾦城武、徐静蕾四⼤华语重量级明星强强组合,造成了极⼤的票房声势,⽽影⽚同样也让⼏个主演得到了演艺⽣涯的突破:主⾓李连杰突破以往倚仗拳脚的正⾯⼩⽣形象,演绎了⼀个亦正亦邪、阴骘多⾯、层次复杂的⾓⾊,让观众重新审视他的“⽂戏”功夫。还有刘德华在⽚中收起⼀贯的俊朗精明的都市感,克制地诠释了⼀个朴拙单纯、粗粝憨直的赵⼆虎,甚⾄让所有⼈忘记了这是刘天王。⽤列孚的话说,这是“明星到演员的转型”④,也是明星在极⼒追求的境界。所以在明星和电影之间,应形成⼀种良性的补益和互相增长促进的关系,⽽不是⼀味把明星当成“噱头”。
注释:
①《“全明星阵容”越多越好?》,《解放⽇报》,2009年12⽉6⽇。
②列孚:《影评以外:靓汤被炒,好莱坞明星制玩完?》,《南⽅都市报》,2006年9⽉1⽇。
③《中国电影业发展10年⽇益繁荣商业化成发展趋势》,《南⽅⼈物周刊》,2009年第46期。
④《〈投名状〉:⾹港电影北上最成功的⼀次⽣产活动》,东⽅⽹。
[作者简介]陈可唯(1981― ),⼥,浙江绍兴⼈,电影学硕⼠,⼴东⼯业⼤学通识教育中⼼讲师,主要研究⽅向:华语电影。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shuma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探析华语电影“全明星阵容”策略新车保养时间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