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概念】
1.秦顺应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有力地促进了各地交往交流交融。
2.措施:(1)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确立________: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卿泛指分管具体事务的诸卿地方   废除分封制,推行________——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措施:________
3.表现: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本人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________”
4.秦速亡与秦________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是______
__
【练能力】
1.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他们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
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
2.《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  )
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    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
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B.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4.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提点刑狱司    D.刺史
5.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更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6.《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啬夫节(即)不存,令君子(有爵的人)毋(无)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这反映出秦朝(  )
A.实行严刑峻法        B.固化士农工商关系
C.突出皇帝独尊        D.重视地方吏治管控
7.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8.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基本没有发生反秦。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国人    B.陈胜、吴广起义    C.三家分晋    D.刘邦、项羽起义
10.秦统一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张扬自己的显赫功绩。然而万世之望的秦王朝在一场农民起义中,轰然倒塌。秦王朝毁灭于农民起义,从本质上说明(  )
A.秦王朝的强大名不符实    B.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C.农民起义军战略较先进    D.秦王朝的统治制度落后
11.如图是一幅破损的历史地图,据残存部分判断,该图所示的是(  )
A.平王东迁    B.秦灭六国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战争
12.《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明当时秦朝(  )
A.郡县制受到挑战        B.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
C.存在着统治危机        D.不施仁德是灭亡的主因
13.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李宝英主演的电影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伤残军人待遇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刘小锋前妻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分封制较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有何不同。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1)据材料一、二,说明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
(2)据上述材料,说明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的特征,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快递什么时候停2021(3)秦朝的政治体制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练概念】
1.历史发展潮流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皇帝制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制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焚书坑儒
4.暴政    陈胜吴广
【练能力】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官僚政治特点。选择C材料所述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统治机制转变,即较早实行了官僚制,
取代了传统的贵族世袭政治,从而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排除黑石塔上层入口A三公九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统一过程中来自内外挑战的信息。排除DD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夸大了秦实行官僚政治的影响。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可知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是对皇帝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位世袭,C项正确;夏朝开启了王位世袭制,排除A项;B项是分封制的特征,排除;各自为政描述的是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混乱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关键是审题看清楚题干中最早具备检察职能的是,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所以B正确。
5.答案:A
解析: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A;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都强化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推动文化认同,反而形成暴政,排除BC;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故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度。啬夫秦汉常见的官职名称,一般是指县及县以下地方行政机构的负责人,这条秦律的意思是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故D项正确。“严刑峻法”是秦统一后以法家学说为治国
指导思想,《置吏律》是关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故A项错误。“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四大阶层,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依法任用官吏的规定,故B项错误。“皇帝独尊”是指皇帝通过各种专用名称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如“朕”“诏”“制”等,故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事业祝福语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因此与秦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秦直接统治下的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故选A项;东方六国受暴政
的摧残更严重,无法解释材料中东方六国的参差不齐的反秦表现,排除B项;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同样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C项;据所学郡县制的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