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解字全⽂及译⽂
说⽂解字,简称《说⽂》。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下⾯就是⼩编整理的说⽂解字全⽂及译⽂,⼀起来看⼀下吧。
原⽂:
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卦,以垂宪象。及神农⽒,结绳为治,⽽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浸多也。着于⽵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者七⼗有⼆代,靡有同焉。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指事。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三⽈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会意。会意,⽐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转注。转注者,
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六⽈假借。假借者,本⽆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篆⼗五篇,与古⽂或异。⾄孔⼦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厥意可得⽽说也。
其后诸侯⼒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史令胡⽏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趣约易,⽽古⽂由此⽽绝矣。⾃尔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以⼋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邬君梅有孩子吗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爰礼,讲学⼤夫秦近,亦能⾔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令说⽂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学元⼠。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字,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司空甄丰等校⽂书之部。⾃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时有六书:⼀⽈古⽂,孔⼦壁中书也。⼆⽈奇字,即秦⾪书。秦始皇帝使下杜⼈程邈所作。五⽈缪篆,所以摹印也。六⽈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宅,⽽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传。郡国亦往往于⼭川得⿍彝,其铭即前代之古⽂,皆⾃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weichen ⽽世⼈⼤共⾮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以耀于世。诸⽣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书为仓颉时书,云:「⽗⼦相传,何得改易!」乃猥⽈:「马头⼈为长,⼈持⼗为⽃,⾍者,屈中也。」廷尉说律⾄以字断法:「苛⼈受钱,苛之字⽌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古⽂,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善野⾔,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之微恉。⼜见仓颉篇中「幼⼦承诏」,因⽈:「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予欲观古⼈之象」⾔必遵修旧⽂⽽不穿凿。孔⼦⽈:「吾犹及史之阙⽂,今亡矣夫。」盖⾮其不知⽽不问。⼈⽤⼰私,是⾮⽆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所以垂后,后⼈所以识古。故⽈:「本⽴⽽道⽣。」知天下之⾄赜⽽不可乱也。今叙篆⽂,合以古籀。博采通⼈,⾄于⼩⼤。信⽽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
传奇 原唱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书孔⽒、诗⽑⽒、礼周官、春秋左⽒、论语、孝经,皆古⽂也。其于所不
知,盖阙如也。
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卦,⽤卦象⽰⼈吉凶。到了神农⽒的时代,使⽤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业和杂事⽇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也发⽣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迹,悟出纹理有别⽽鸟兽可辨,因⽽开始创造⽂字。(⽂字⽤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这就是说,仓颉创造⽂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字⼯具,更便于向⾂民施予恩泽,⽽⾂民应以⽴德为本,切不可⾃恃具有⽂字之⼯去捞取爵禄。
三皇五帝的三皇是谁 仓颉初造⽂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随后⼜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字的数量,这些⽂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的孳⽣,使⽂字的数量增多。把⽂字写在⽵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字)经历了「五帝」、
「三王」的漫长岁⽉,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封禅祭天的七⼗⼆代君主留下的⽯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岁的⼠族⼦弟进⼊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字即属此例。第⼆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然物的态势相⼀致,⽇⽉⼆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字,江河⼆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个同⾳字代表它,令长⼆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篆⼗五篇,籀⽂同古⽂有了差异。(不过古⽂尚在通⾏,)⼀直到(春秋末年)孔⼦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古⽂;古⽂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施政,不服从周天⼦;他们憎恶礼乐妨害⾃⼰,都抛弃典籍(各⾏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亩的丈量⽅法相异,车⼦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套,⾐服帽⼦各有规定,说起话来⽅⾳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字相合的字。(李斯等⼈负贾规范⽂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史籀⼤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们所说的「⼩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了⾪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字体便从此⽌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种体势,第⼀叫⼤篆,第⼆叫⼩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书,第⼋叫⾪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才能做书史⼩吏;进⼀步是⽤书法「⼋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考试,成绩最优的⼈,被⽤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奏章,⽂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了考核,⽂字之⼯不讲习,⼠⼈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征召到⼀位能够读识古⽂字《仓颉篇》的⼈,宣帝派张敞跟着那⼈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官杜业,沛地⼈爰礼,讲学⼤夫秦近,也能读识古⽂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百多⼈,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字,尊奉爰礼做「⼩学元⼠」,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字,典籍所⽤的字,⼤都收⼊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王事的时候,他要⼤司空甄丰等⼈检校书籍,以标榜⾃⼰尽⼒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字很有⼀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叫古⽂,这种⽂字出⾃孔⼦住宅墙壁中收藏的⼀批古籍;第⼆叫奇字,它也是古⽂,不过字体⼜同古⽂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书,是秦始皇使下杜⼈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在玺符印鉴上的⽂字;第六叫鸟⾍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开机不显示桌面图标
鲁恭王拆毁孔⼦住宅,(⽆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
《孝经》等古⽂典籍。(古⽂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和器物。它们的铭⽂就是前代的古⽂。(这些古⽂字资料)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字的情况却能知道⼤概了。世⼈⽆知,极⼒否定、诋毁古⽂,认为古⽂是好奇的⼈故意改变现⾏⽂字的写法,假托出⾃孔⼦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字;(认为古⽂)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的⼈)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些儒⽣(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书当做仓颉时代的⽂字,说什么「⽂字是⽗⼦相传的,那⾥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字是长。」「⼈握⼗是⽃。」「⾍字是屈写中字的⼀竖。」掌刑官解说法令,竟⾄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如「苛⼈受钱」(原义是禁⽌恐吓⼈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表示书读得多的成语
说,「苛」字(上为「⽌」,下为「句」),意思是「⽌句」。类似上⽂的例⼦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的古⽂字形不合,同史籀⼤篆的字体相违。粗俗浅薄的⼈,欣赏⾃⼰习见的东⾣,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典籍看成异端,把⽆稽之谈当做真理,把⾃⼰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极。(他们)探究圣⼈著述的深意,⼜看到《仓颉篇》中有「幼⼦承诏」⼀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承嗣的深意。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绘制的图像。」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事,⽽不穿凿附会。孔⼦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不懂就不闻不间,(⽽是担⼼)⼈若凭着⾃⼰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没有定准;巧⾔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王道的⾸要条件,前⼈⽤它记述⾃⼰的经验传⽰给后⼈,后⼈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孔⼦说「本⽴⽽道⽣」,这是因为(确⽴了根本)能使⼈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不会再受困扰。现在我叙列篆⽂,参照古⽂、籀⽂,博采诸家之说,做到出⾔⽆论⼤⼩,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的说解。我想⽤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了悟(⽂字的本原),通达⽂字的妙意。我采⽤分⽴部⾸、以部⾸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见到,没有哪⼀样不涉及、不记载的。遇到读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可资说
明的东西⽐喻它。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
《叙》⽂开列了⼗四篇五百四⼗部的⽬录。(本书收编汉字)九千三百五⼗三个,重⽂⼀千⼀百六⼗三个,解说词总计⼗三万三千四百四⼗⼀字。本书在部⾸排列上,把「⼀」部放在开头,编排汉字按照「类」相同则相聚的原则进⾏,使事物按照体分开;「同条」者牵属⼀处,「同理」者贯连⼀起,排字有序,不相杂乱,依据字形逐个地系联字头;从「⼀」字起头,申引、系联开去,探究了上万个汉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从⽽可知变化⾄于穷极⽽复归于「⼀」。
时在汉朝,圣德熙熙,灿如⽇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尧帝之道创建了⼤业,中华内外尽受汉皇之恩,这恩泽如⾬如潮极⼤极盛。(皇家)隆兴学业,选拔⼈才不遗细民百姓;学⼠们知道治学之要,研讨(⽂字⾮常)精深,他们的见解可以传⽰后⼈(所以我采编以成此书)。这时是汉和帝永元⼗⼆年正⽉初⼀。
我是许⽒的苗裔,祖宗应从炎帝、神农算起。远祖缙云⽒辅佐过黄帝,远祖共⼯⽒的帝位被⾼⾟⽒接替,远祖太岳⽒辅佐夏禹,太岳⽒的后⼈吕叔护卫周朝,被周天⼦分封到许,托庇祖宗护佑,许⽒世代相继。⾃那以后许家⼜从许地迁到汝南,从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边。
我仰慕圣⼈,不揣冒昧想挨近圣⼈之门。圣门⾼⼤得怎样?像南⼭⼀样崔巍。我想中途作罢,但⼜
不能。我已经⽤尽了鲁钝之才,可惜「道味」未通,听到「疑」也只能记个「疑」。我推演圣⼈造字之意,编述了⾃⼰的浅薄见解。我对这门学问懂得不多,倘若有明显错误,希望通家纠正它。
点击展开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