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一、汉字的产生
文字是标识语言符号。语言的基本职能就是充当人们的交际工具,也就是在集体劳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最主要的工具。但语言在交流活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时间不能延长,空间难以传远,如果要打破这种局限性,就必须用语言符号——文字来记录语言,才能使之传播各地,流遗后世。许慎说“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就是文字的作用。
究竟汉族文字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呢?根据旧日的传说是“黄帝之史仓颉始制文字”。这当然只是一个神话性质的传说。
第一,文字决不是某一个人能创造出来的,而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战国时代的荀况,他在《正名篇》里首先提出词汇是“约定俗成”的观点,约定的“约”是界说,也就是词的义界,词义是通过概括而规定的,这就是“约定”。这种约定还必须通过社会众的实践予以公认,这就是“俗成”。荀况对造字的看法,和词汇的创造一样,也主张是“约定俗成”的。他在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解蔽篇》里痛斥仓颉造字的说法,他说“好书者众矣”。好书者就是制造文字的人,众即众。很明显说明制造文字不是某一个人能创始的。
第二,黄帝之史仓颉造字之说,出于《世本》,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皆用此说。但春秋战国的诸子也有不同的传说:慎到承认仓颉造字,但认为仓颉在庖牲之前(《尚书正义》引慎到说“仓颉在庖牲前”)。管仲则认为造字起于封禅制度(见《管子·封禅篇》)。可见对汉字产生的起源异说纷纭。
总之,用文字代替语言,主要是排除语言的局限性。以文字为民族语言的符号,必须规范划一,才可以通行全国,使无阻阂。要做到这一点,国家的建立,政权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条件。大家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政权集中之后,首先用小篆、隶书为标准汉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齐一了书面语言。这在汉民族语言史上,是一个革新运动。秦始皇用政治力量,把方言复杂的中国,壤地离、语言不通的现状,用规范了的书面语言行之而无阂。这不仅是统一交际工具问题,并对中国统一政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想,黄帝之史仓颉的传说,同样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根据中国传说,黄帝为华族的鼻祖,始一方夏。政权统一,肇自黄帝。因此后代认为从这时开始有了统一的书面语言——文字。
再有,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同书文字,职在史官。《周礼·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九岁属瞽史谕书名。”依郑玄说,名就是文字。所以黄帝之史仓颉的传说,就是根据古史情况制造出来的。
二、汉字以前的符号
原始人类以猎食为生,在集体狩猎中开始了绘画艺术,在追踪禽兽时,逐渐有了符号的分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过:“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代猎食鸟兽,必须有辨识鸟兽足迹的知识,因为兽潜鸟骇,只有靠鸟兽在地上留下的蹄爪的印痕,才能追迹寻求,获得禽兽。这种鸟兽蹏迒之迹,是一种自然界中的点画符号。人们由此进而认识到用简单的点画符号,可以分辨不同的事物。所谓“分理”就是辨识兽迹的点画纹理,所谓“别异”就是分别不同的东西(纹理分辨就是点画分辨)。
这个事实从汉字结构的涵义里也可以证实。;例如《说文解字》:“ ,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辨。”许慎首先认为采是辨的古字,又用“读若辨”来阐明它的发展。“别也”的别即分别,是讲采的字义。“象兽指爪分别也”是分析采的字形像指爪的印痕。“ ”怎么像兽指爪印痕?盖初以“ ”模绘印痕,但汉字力求结构上的整齐平匀,因而在“ ”的形体内中
另类词间加上“十”变作“ ”。犹如 (米)字加“十”,也是为了整齐。由“采”字可知,古人最初就是从兽指爪的印痕进而以点画符号作为分辨事物的标记的。这一事实还可以从“宷”、“悉”、“释”三个字来加以证实,这三个字都从采,宷是明白,悉是了解,释是分析。这就说明,古人正是从鸟兽蹏迒之迹而进一步创造了分辨不同事物的种种符号的。
qq飞车经验
下面谈谈我国古代创造的几种符号:
第一,彩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又名“仰韶文化”,因为最初是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的)。从西安北五里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彩陶器上描绘着植物花纹的图案和动物的形象,有的还刻识着许多笔画简单的符号,已不能识辨它的意义。
第二,八卦相传是庖牲氏所制定的八种符号。这八种符号以—(阳爻) (阴爻)为基础,错综为八个不同形状的符号,作为标识自然界、动物界和人体的标志。代表“天”、“马”、“首”, 代表“地”、“牛”、“腹”, 代表“水”、“豕”、“耳”, 代表“火”、“雉”、“目”, 代表“凤”、“鸡”、“股”, 代表“泽”、“羊”、“口”, 代表“雷”、“龙”、“足”, 代表“山”、“狗”、“手”。八卦也可以代表性质和动作,比如为健, 为止之类。
刘天佐老婆
第三,结绳。据《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已书契。”说明结绳是记录事情和经验的符号,《系辞》把结绳和文字联系起来,认为文字是结绳符号的发展。其实结绳只有数目记载。结绳的方式比较复杂,所结的绳很像鱼网,是用横绳和纵绳交织在一起,结成不同形状的绳结,作为不同的符号(印地安人还保存了结绳的制度)。
以上举了三种不同的符号:“八卦”是分析自然想象的符号,“结绳”是记事的符号。至于彩陶上刻识的许多不同形状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有人甚至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即原始文字的遗迹。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文字是符号,但文字不是一般符号,而是“代替语言的符号”。正如汉字中有图画文字,但决不能把图画和文字等同起来。我们只能说图画和符号给文字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荀况在《正名篇》上说过:“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又说过,“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谕一意者也。”荀子所说的“名”,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词”。所说的“辞”就是“句子”。这是荀子论语言的术语。荀子的这段话是说:第一,名是用声音来表达的,也就是声音是它的物质外壳。所谓“名闻实喻”就是说名通过声音传达了思想感情,使人闻声以知意。第二,名不是孤立使用的,它必
须通过语法组成为语言。丽是附丽,附丽的方法就是语法结构。第三,名与辞的对比。名反映了客观事物(实),所有的名(词汇)不过是累积许多事物,不能完成表达思想的任务,只不过是建筑语言的材料。辞才能构成语言,它是集合不同内容(异实)的名来表达和明确一个思想。例如“中国人民从来是勤劳的勇敢的。”这句话使我们明确了一个思想观点。这句话里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都是异实之名,集合异实之名才能表达思想。文字既是代替语言的符号,首先是代替“声音”,而上面三种符号都不是表音符号。其次,汉字里有虚词、实词(汉字的词类,汉代人分为“词”、“事”、“名”。“词”包括叹词、语气词、连词以及副词;“事”包括动词、形容词;“名”即名词)。上面三种符号根本不存在语法的词类问题。再次,语言的词必须连贯起来,才能交流思想;文字必须连缀成文,才能表达意思。正如许慎在说明文与字之后,提出“著于竹帛者谓之书,书者如也。”“书”就是连贯而成的文章,文章才能如其意志地进行表达。上面三种符号都是孤立的标识,决不能连贯使用。因此,把符号和文字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对的。
三、汉字的历史发展
记录语文的汉字始于何时,今无所考。根据现在发掘的记录卜辞的汉字,只有三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因此,只能讲三千多年的发展变化。
1·甲骨文字
1899年发现了记录卜辞的汉字,这些汉字刻在龟壳和兽骨上,出土的地点是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这儿被证明为殷商的首都。所以这种文字叫“卜辞”、“甲骨文字”、“契文”、“殷墟文字”。奴隶制的殷商王朝是十分迷信的,每事必卜。凡祭祀、战争、田猎、风雨、天象、农业丰歌、分娩男女以及病疫等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请命。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自发掘出这种文字资料始,经过七十余年的搜集研究,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统计有四千左右不同字形的汉字,研究的结果,确定了一千五百左右字形的结构和音义,尚有两千余字不能辨识。殷商文字当然不限于卜辞上的文字,例如《尚书》里的《盘庚》、《高宗日》是可信的殷商作品,今年只有从“汉隶”记载下来的东西,还没有发现殷商文字记录下来的典册。
2·钟鼎文字
记录铭文的汉字叫“铭识”,这种文字是铸在青铜器的鼎彝上面的,所以叫“钟鼎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又叫“金文”。青铜是铜加锡铸成的,青铜的鼎彝先用陶土做成模子,在模上雕刻花纹、款识(款:刻),然后把青铜的熔液倾注在模子里,制成鼎彝。殷商已有青姜武
铜器,但很少有铭识的文字。西周初年开始有长篇大作的铭识文字。如成王时代的《令彝》有一百八十七字;康王时代的《大孟鼎》有二百九十字;西周末年周宣王的《毛公鼎》竟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西周的青铜器主要是王室器皿,诸侯和王臣铸器的很少。东周以后,王室之器绝迹,差不多都是诸侯和王臣的器皿。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据此,许慎已参考“钟鼎文字”。有人以为许书从无一字注明见于某彝器的,因而谓《说文解字》竟无“钟鼎文字”,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案“ ”(王)实根据铭文,仅注“古文”,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汉代出土的鼎彝很少,见于史书的,只有《美阳》、《仲山父》二鼎,当时拓墨的方法尚未发明,许慎未必能遇见,所以《说文解字》没有注出某彝器。其二,《说文解字》采用鼎彝必与“古文”相类似者,既与“古文”为主,则鼎彝可以略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