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父亲》赏析教案
课题:油画《父亲》赏析 |
一、学情分析:锦荣 蔡依林 学生情况: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前人有过很多介绍和评论,本课主要对其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新的解读。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 这对学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欣赏角度。赏析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了解《父爱》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性。培养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通过赏析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并引导学生用一种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教材情况: 本课程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的课程。很多名画对预备班学生来讲,很感兴趣也很好奇,但成人的语境孩子如何去了解,如何去懂,这是令老师和学生同样困惑的事情,所以欣赏教材中的这幅《父亲》,我准备从画幅、画家介绍、作品创作过程等方面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走进这幅画的精神世界,我还专门了一段视频《罗中立的专访》,希望学生能直接和画家“对话”。 |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展示《父亲》这幅画的照片,认识画家罗中立,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通过观察和分析,进一步解读这幅画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欣赏课件,了解《父亲》的创作过程;观看视频收集的“作者的创作思路”;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进行创作思路的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照相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欣赏,可以开阔创作思路,通过创作思路的交流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 |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范丞丞是洪金宝儿子 1、音乐欣赏: 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 2、油画欣赏: 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 (二)观察分析: 刘琳个人资料1、画幅大小揭秘: 尺寸216x 152厘米 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罗中立: 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 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油画《父亲》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历史阶段。人们从革命与领袖的空洞口号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开始关怀底层民众的疾苦。罗中立深刻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通过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精细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面对苦难的泰然与麻木。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看到这样一幅画,上层社会的浮躁会渐趋平息;底层民众的热泪将夺眶而出。他是罗中立的父亲,更是全中国人的父亲。那千沟万壑的皱纹是民族悲情的历史写照;那擎起的粗瓷大碗,以及那碗中的黄泥水又在时刻警示着人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并不多,后世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求得菲薄的生存。虽说当时的气氛已经相当轻松,但也难免受到政治的束缚。作家将一支笔极不协调的放在了父亲的耳朵上,虽是无奈之举,但无异于佛头着粪,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四)以意境审美解读罗中立油画《父亲》 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的审美本土化的道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1980年)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这幅画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1980年)一等奖,即便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驻足这幅画前也还会感慨不已。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前人有过很多介绍和评论,本课主要对其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新的解读。 梁敏仪露两点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首先,我们来分析《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像来看待。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其实触及到了意境的本质了。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有其真理性,那么就由此推定作为艺术的高级形态的意境的本质:“意境就是生活的形象反映”,这样的结论无疑显得单薄。也就是说,从意境的本质看,意境不仅仅是对某一生活原型、一个有限的形象的反映,而是以此种来自生活的形象作为符号来宣泄作者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并进而唤起观者的某些体验,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形态”[1]。《父亲》的意境的创造过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罗中立回忆道,1975年除夕,在他家附近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后来就有了这幅《父亲》。”[2]诗人作诗是“情动而辞发(刘勰语)”,画家创作也是因为生活触动了自己,在心中积有不吐不快之物——意,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起点。因此,意境是生活的反映,而又不尽然,意境还是人的生命体验的物化。然而,仅有生活体验这样一个起点,并不意味着意境创造的结果。面对同样这一个“父亲”原型,同样产生创作冲动,但也许其他画家并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巨幅肖像形式画出这般的杰作。“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3]大画家与大诗人相类似,能在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生活中矛盾与痛苦的同时超脱出来。罗中立对年老的“父亲”给予审美的关照和表现,创造出平常画家想表现又表现不出的意境来,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气质。 那么,罗中立是如何对“父亲”进行审美的关照和表现的呢?由此,我们进入对作品《父亲》意境的第二层次的分析。“”中形成的审美标准是:红光亮,而罗中立在这幅画里是:脏暗涩。那么,画家审美的立足点在哪呢?就在“真实”。对真实的追求使之突破了对政治的附庸、对红光亮风格的限制,这得益于画家审美的超功利性:画家创作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作品说出想说的话,表现对“父亲”的“同情、怜悯、感慨”,二是想用超级写实手法来完成创作,“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我以前看过一位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的一些肖像画,这个印象实际上决定了我的这幅画的形式” [4]。这两点也正是这幅画在造境上的成功和妙处,即:以真为美、抒发了情感和吸收国外画派的手法开创了新形式。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此处审美的超功利是指画家抒发的不仅仅是一己的感想,而是“”结束后人文精神回归大潮下人们普遍的一种愿望:正视中国农民、中国人的真正生存状态。画家的高境界在于其绘画不在于一己之私利,而在于谋求全民族共通之感情的表达。“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 而这种超功利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全仗于超级写实的技巧才得以实现。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一道道像蚀石般深刻又像蜘蛛网般细密的皱纹,观众看到的是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作者把握住了“父亲”那有些昏花又很安详的眼神,观众看到的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慈善和逆来顺受;作者把“父亲”的手刻画得干枯和粗糙,观众看到的是每日起早摸黑的辛勤劳作,作者在“父亲”前额画上一粒粒的汗水,观众在心里默默流泪水……。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父亲》的意境已经进入到第三层次的分析:观者的参与和意境的最后实现。意境是“情与理的辩证相生” [6],其中,理(这里指作品的内容、形式等已经随着作品的完成而确定下来的客观因素)是意境形成的基础,情(这里指欣赏者各种审美态度的总称)则是最活跃的因素,欣赏者之“情”参与到作者已描绘完毕的“有限之境”中,将之升华至常变常新的“无限之境”。在这幅画里,作者的尽其所能描绘的父亲形象是“理”,是制约因素,它引导观者心中的意境的形成,使之与画家已创造的物化形态基本上同构,也就是说观者的想象或联想基本上受制于“父亲”、“农民”、“皱纹”、“汗水”;而每个欣赏者因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又会在创造意境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学识,联想到和象内之境相关的“繁衍”、 “土地” 、“艰辛”、“尊严”等等象外之境。 (五)《父亲》与照相现实主义 20世纪50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照片的洗印技术普及应用,摄影艺术在大量而快速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有取代传统视觉艺术的油画。这时,一种反抗和阻止摄影艺术占据垄断地位的抽象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虽显得势单力薄,但却也是“一枝独秀”。在这一时期,来自加利福尼亚,耶鲁大学艺术系的几个青年的艺术家,试图改变绘画艺术只有抽象派一统天下的局面。运用带有表现意味的超级写实绘画,来抗衡摄影“比照相还照相”,同时,彰显自己的独立的艺术追求与风格---超级写实,也是照相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明确了“照相”绘画,并成就了美国当代绘画领域,于抽象主义并驾齐驱的一种现代艺术手法。 (六)课堂小结: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各种书写中,没有人能够绕开《父亲》,没有人能够绕开罗中立,那次创作,让他从此走在主流的最中间。 |
毛利计算公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