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很多艺术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关键的发展成就。正如苏东坡所言:“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备矣。”(《书吴道子画后》)。
隋唐人物画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人物的“传神”标准,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出现描述和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实性绘画,多人舞、大场面的构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物画驾驭能力的提高,表现宫女题材的仕女画也出现了富有特的固定模式,例如张萱和周昉分别代表唐代不同时期的人物画特点和精神面貌。
穿越火线英雄级武器周昉,出身贵族,先后做官,对宫廷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他“初效张萱,后有小异,颇极风姿,所画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柔丽”。《宣和画谱》评论他“多见贵而美者”,善画“贵游人物”,且作“浓丽丰肥之态”。他别创一体的“周家样”,到周昉时代,“裙屐游宴”的绮罗人物画已成为与佛道绘画及封建纲常伦理并重的人物画主要题材了。
以周昉《簪花仕女图》为例,《簪花仕女图》是描写春夏相交时节一服饰艳丽云鬓高耸的贵族妇女、
赏花、戏犬、观鹤、漫步的场景,无论用笔、用墨设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
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纵观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从内容上体现出绘画题材,较以前也发生了度化,转化人情世俗化。从线段来看,唐人的线描也多了更多的度化,画面布局上用假山烘托主体,人物的用大小来体现主次,从贵族妇女的体态也体现了唐代人对人物审美要求!
霍建华 叶璇在隋唐人物画的众多著名画家中,吴道子是最有影响力的,尽管目前来看,没有一幅可以确认是吴道子的传世作品,无法亲见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人物画的面貌,但是很多人仍然把他称为“画圣”,并十分认可他对中国绘画的贡献,可见吴道子在当时及后代所具有轰轰烈烈的影响。
魔兽世界 要塞吴道子的《送子天皇图》最为世人所重视。《送子天皇图》又名《释迦牟尼降生图》,其取材于《瑞应经》是描写释迦牟尼降生于净饭王家的故事。前段描写天王居中端坐,神态雍容自若,又带点沉思,虽感情含蓄复杂,但那激奋欢喜的情绪,却明显溢于神态之中。送子之神骑着奔驰前进的瑞兽,天王旁边的文武侍臣及仕女,也围绕送子流露出各自不同的神态,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征,这段描绘天王召见送子之神的情节之所以生动感人,主要在于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天王及所属各部神灵,对不平常事件所持的不同心理反应和心理变化,笼罩着肃穆而欢快的气氛。后段则表现了净饭王抱着初生的
释迦牟尼,缓步而持重地往回走,后妃神情虔诚,宫女则喜形于,神怪为之慌忙匍伏下拜,净饭王抱着婴儿那小心翼翼的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跪拜在地上的武勇有力的天神,那张皇失措、惶恐万状的神情,则着意刻画出天神从精神上完全降服的内心世界;净饭王和天神的形象刻画,以及充分表现他们心理特点的动作,都有力
朱智勋主演的电视剧地烘托出了襁褓中婴儿的非凡超俗和至上尊严,使人感到艺术魅力无穷。
吴道子突破传统的重彩缤纷,设从形象的塑造出发,排除重设方法,而代之以淡彩,彩不是像传统的那样秾丽绚烂,而是“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这样,便让墨线在画面上跳脱,发挥主导作用,出现了以焦墨线为主,以淡彩为辅的画面,这就是他创造出来的新奇的超的“吴装”,为千百年来画家所效法。
还有另一位代表画家阎立本,他人物画的突出特,就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意义,人物画多取材于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侧重描绘著名历史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的大业。
他的《历代帝王图》最为著名,他描绘的是高汉、三国、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的形象。画家既注意到刻画作为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共同特征和气质仪容,又对每个人物性格上的特点,根据每个帝王所处的时代、经历、作为和个性,作了生动传神的刻画,试图揭示出每一个帝王不同的心态、性格和气质。曹丕的敏锐、司马炎的深沉、刘秀的自持、陈叔宝的无能、杨广的昏庸……都着力通过袁立怒批小鲜肉
外貌特征的刻画揭示出来,凡是有所作为的开国君主,多是英明端庄,威严肃穆,而对昏庸的亡国之君,则鄙俗黯淡,萎靡不振,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难看出画家对他们的严格的历史评判,无不包含着鉴戒教训的意义。
隋唐两朝流传至今的画迹远比六朝丰富,但由於复制、作伪的流行和递藏流传中的多次损毁,属於名家的真迹并不多,大部分是临摹本抑或伪品,其中出自唐人之手的也不多,主要为后世仿摹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