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虾尾怎么做好吃又简单>阿朵资料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自其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是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善良的愿望。
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篇1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志诚种”,又带着点傻气的张生。
(一)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抒范逸臣图片
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 (第二本第一折)
张生不仅仅空有才华,在危难之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 除此以外,他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声诉说心事,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后的传情中,张生以文笔才思敏捷得到红娘的赞赏:
陈奕迅 ?
[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
(二)“志诚种”——张生
张生性格中的“志诚”,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是不折不扣的“志诚种”。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
情,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的帮助:
[末跪红科]小生为小,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第二本第三折)
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
(三)“傻角”——张生
张生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学与志诚的性格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还常常透出一股傻气。 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
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却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道:“敢问小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
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又可气又可笑。
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于红娘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娘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娘,并跪哭在红娘面前:“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小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小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失笑。
自制贺卡教师节送给老师
在王实甫的笔下,张生是一个丰满、完整的正面喜剧形象,同时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但是同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张生形象有所不同,一个负心薄幸的负面形象,一个忠于爱情的正面形象。这其中的转变反映了唐代到元代文人地位的变化。唐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元代,蒙古人重武轻文,读书人处处受到管制,地位一落千丈。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更多的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塑造了一个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市民喜剧形象。
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篇2
王实甫的《西厢记》,像一朵芬芳艳丽的鲜花开放在元代的剧坛,使人赞叹,使人倾倒;它又像文坛的一颗巨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世的文坛。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它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主题之永恒——“永者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另外,《西厢记》是一幅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的人物画面:崔莺莺的矜持、小性儿、乖张;红娘的天真、热情、泼辣、粗犷“慌到天上来”的老夫人;“傻角”张生。这一个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洋溢着性格的芬芳。这里我们来着重看一看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思想性格自然也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张生亦是如此。他既
爱功名又向往爱情,虽是风流才子却又俗不可耐,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主动大胆有时却懦弱无能,这些看似矛盾,互相排斥的因素都集中体现在张生的身上,却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取得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张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其形象充满了复杂性,同时更加丰满,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一、功名与爱情
张生先父官至礼部尚书,可见他也算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书香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但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便“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是,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宠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弹着香肩,只将花笑拈。”乍见莺莺,他眼前一亮,立即被她的绝世容貌所打动,惊叹为天女下凡,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忽生感慨“我死也!”是啊,莺莺的外貌、风韵、气质与他日常向往的女子形象完全吻合,此巧合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为这一遇而死足矣。不料莺莺听那
壁有人而“回顾觑末下”。“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国,二顾倾人城”,张生见莺莺这一顾,爱慕之情如决堤之水冲激而出,不可阻挡。美人远去,芳踪难觅,徒唤奈何之外,还能怎样?就这样放弃了,留作日后的追忆么?不,张生岂能让自己的梦中情人就此溜走?“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看来,他把人生的重中之重定为接近莺莺,寻与他交流的机会,搬进了普救寺,与心爱的女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怕他跑了不成?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四本二折),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
滴答滴答歌词
“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 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张生这个曾经热爱功名的人,在爱情悄然而至时轻视功名;在爱情危及不见结果时,却不得不用功名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这是张生复杂形象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