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邓紫棋艳门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弦子整容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邓紫棋艳门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弦子整容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慈瑜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工程款拖欠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工程款拖欠
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礼貌用语有哪些(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苍然的景。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杨乃文当年发生了什么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
礼貌用语有哪些(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苍然的景。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杨乃文当年发生了什么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
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