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包旭东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7年第1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要求出鉴赏点赏析曲词。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长亭送别》中的曲词。前段时间翻书,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觉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时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这是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的一段话,我想现在我们读《西厢》,不必苛求环境,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味的。
  二、鉴赏曲词
  师: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全文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l3;饯别宴上(411);临别叮嘱(1218)离别情思(19)。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郭智媛:是崔莺莺满腹的愁。
  师:愁?
  郭智嫒:因张生赴京而生的离愁。
  师:哦,满腹的离愁别绪。你觉得哪一个场景中,崔莺莺的感情最复杂?
  郭智媛:第4个场景,张生离去之后,莺莺站在长亭中遥望张生的背影,心中既有依依惜别的愁闷和痛苦,又有对张生出门在外的担忧。
  师:还有吗?
  杨婷:还有对前途的一丝忧虑。
  师:是啊。痛苦,担忧,忧惧,在莺莺心中,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场景的变化来鉴赏曲词。我们采用下面几种鉴赏方法: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师:送别途中:正是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满眼秋,莺莺不禁悲从中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王晶:我赏析《端正好》。碧云天,万里晴空,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黄花地,虽美犹凄,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西风紧,北雁南飞”,一个“紧”字点出秋风之急,秋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呢?今日一别,又将何日归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杀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与“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相呼应,表现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师:徐希同学,刚才王晶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的?
  徐希:王晶抓住了“碧云天、黄花地、北雁、霜林”等景物来分析莺莺心中的感情,并注意到了这首曲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师:是的。王晶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分析丝丝入扣。王晶还注意“练字”,一个“紧”字分析得很精彩。王婆其实是
金瀚赵丽颖  师:这首曲词历来得到许多人的赞颂,金圣叹就称之为“绝妙好词”,他曾经说,这首曲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郑俏:我不是很同意他的看法。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写情,但最后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莺莺心中的悲痛。
  师:“泪”是写情。前面的景物中有情吗?
  郑俏:有,萧瑟的景物中也包含了离别之情。
  师:对。这些景物是含情的,我们称之为意象。一个“泪”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离别的愁绪。金圣叹的看法和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也许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吧。
  师:我们说到“意象”,一起来做一个意象练习吧。假设一下,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我写了半篇的《端正好》,请大家帮我来完成前半部分。
  [端正好]迎归
  __,__,__,__。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
  马春阳:还……没想好。
  王雯:“西风紧”我想改为“春光暖”,“北雁南飞”改为“乳燕归巢”,“黄花地”改为“迎春花”(学生笑),其他不知道。
  师:我觉得“乳燕归巢”挺有意味的。还有同学想好了?
  张海宁:我这样写:碧云天,锦花地,东风拂,归燕相迎。
  (教师板书)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用“碧云天”呢?
  张海宁:我觉得这两种“碧云天”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在原作中,它表现的是暮秋时节的一种旷远寂寥萧瑟的景象。在《迎归》中,它是天朗气清的春天,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的一种意味。
  师:你的发言使我联想到的一句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什么染红了万山呢?是火热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生命意志。而在我们的这篇文章中,是“离人泪”染红了“霜林”,
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眼中的景物也变幻出不同的彩。我觉得你用碧云天还是合适的。
  师:“归燕相迎”中,归字与下一句中重复了,能否改成另外的字呢?
  (生小声回答:双)
  师:“双”字?
  郭智媛:用“双”字能表现莺莺和张生双飞双栖的意味。
  (教师修改)
  师:“东风拂”中,“拂”字与整首词的韵脚不太和谐,能否改成“醒”字呢?请大家品味一下。
  师:请大家拉回思绪,回到课文中来,这一场景还有两首曲词,我们选一首吧。
  陈欢:我赏析《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恨、怨”二字开门见山,点出了崔莺莺由于与心爱之人分离而生的悲痛之情和无限愁苦。随后写希望“柳丝”系住“玉骢”,“
疏林”留住斜阳,都从侧面表现了崔莺莺不愿意分离,依依不舍之情。之后用“迍迍的马”和“快快的车”进行对比映衬,用物体的行动展现人物内心的依恋和难舍,营造了无言的哀伤氛围。再写“减了玉肌,松了金钏”,令读者体会到莺莺的相思之苦和她为此而消瘦憔悴。最后的“此恨谁知”,四字如一声绵长哀怨的叹息。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现在的场景是暮秋时节,那么词中为什么会出现“柳丝”呢?柳丝应该是春天特有的景物吧?
  陈欢:大概是表现莺莺绵长的愁思吧。
  师:这里的“丝”是思念的思吧,那柳呢?
  生(齐答):柳就是留的谐音。
  师:你们最喜欢《滚绣球》中的哪一句话?或者说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莺莺缠绵欲绝的愁苦?
  黄婕雯:最后一句。莺莺听到一声去也,远远看到十里长亭就立刻消瘦憔悴下来,最能够体现缠绵欲绝的愁苦。
  师:这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黄婕雯:夸张。
  师:高度的夸张。以前学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她写瘦是最好的,她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实甫写瘦,也是写到了极致。
  师:好,我们到第二个场景中去吧。送别宴上,夫人一声“张生和长老坐,小这壁坐”,隔断了手与手的距离。咫尺之间,又似天涯之隔。
  朱聪:我赏析《朝天子》。这一首曲词中,“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表现了女主人公忧愁而茶饭不思的心情。因为即将与丈夫分离,而将玉醅看似水,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巨大的苦恼烦闷。而“泠泠”两字也很好地表现人物心中的那份悲凉。另外一句“一递一声长叹气”,“一递一声”指的是一声接一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焦虑和苦闷,而“长”字则体现了这份别离的愁绪连绵不断。
  师:暖溶溶的美酒,在离别人的眼中就清凉似水了。我注意到你在分析的时候抓住了一个长字,非常好。
  胡琳:我把《朝天子》改编成了一篇小散文。玉醅再暖,此刻也只能是清冷如水;玉醅再美,此刻也只能是索然无味。想起一句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飘荡的人生旅程就如一壶酒,再加入了相思泪,这真实难以入喉。如今只为了虚名微利,这对鸳鸯便要天各一方。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女子在一帘红帐下凝眉、叹息,茶饭不思,日益消瘦。只能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聊以自慰,抑或她连自慰的力量都没有,这魂牵梦绕的思念让人白头,它是一种孤单的寂寞,只有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预算软件
  师: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是谁造成的?
  吴梦龙:是当时的那个社会。魏璎珞(学生笑)
  师:哦,你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社会。能具体说说吗?
  吴梦龙:当时的社会强调门当户对,张生只有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与莺莺相配。
  师: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那莺莺是怎么想的呢?
  生:(22朵玫瑰花语齐答)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师:是的。在莺莺眼中,“但得一个并蒂莲,强煞如状元及第”。我们必须了解,在那个时代,状元及第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大的梦想。可是莺莺宁愿两厢厮守,手儿相携。莺莺是一个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评价,莺莺是一个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战封建礼教的里程碑。
  师:还有两个场景,我们合在一起吧。夫人和长老先行离开,终于可以一吐衷肠了,可是,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十里相送终有一别,这一次别离,前程难卜,莺莺心中愁苦又有谁能知?
  赵莹:《耍孩儿》这首曲重点写了莺莺与张生告别时的悲痛心境。“比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命相怜已是凄楚无比,而莺莺的红袖却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哀痛之情可想而知。还未别离,莺莺的相思便已不可止,盼望那个无法预知的归期。“未饮心先醉”更是写出了这种悲痛对莺莺的影响之大,杯中的酒还未喝,眼前的人影已恍惚要远去,仿佛是心中已经醉了。最后“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句将离别的伤心之情推到高潮,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
  师:“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赵莹认为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为什么说“绝望”呢?难道短暂的离别真能让人绝望吗?
  赵莹:我觉得他们两个的前途难料。
谢依霖个人资料  师:是的。张生高中了,也许成为京都高门大院青睐的对象,不中吧,这段姻缘更将蒙上阴影。摆在莺莺面前的也许有很多路,但几乎每一条路都有可能导致悲剧性的结局。我想我们是能理解这绝望的心境的。金圣叹批《西厢》,就把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改成了悲剧,也许悲剧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的实际,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孙霓:本来觉得“红泪”一词并无特别,但看了注释后久久不能平静。薛灵芸选入宫时,离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红泪”一词,其中含着万千深情,呈多种情感的复杂交织体现。“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无穷的爱化为相思的苦,深深的情冥冥中有一种俱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