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气质类型陕西省渭北地区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探究
作者:周晓丽 周飞燕 童新民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第07期
        摘要 近年来,铜川市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但缺乏对中药材生长的氣象条件研究,无针对性的气象和物候期观测基础,未掌握各类中药材的生长节律,未开展中药材的气候资源适宜性分析,缺乏关于气象条件影响的精细化、系列化气象评价服务,尚未建立中药材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且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从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实践出发,开展中药材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研究,为中药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黄芩种植;气象服务;铜川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7–0176–02
        铜川市气候资源丰富,人工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品种多,残塬区主要有金银花、地黄、牛膝、白芍、槐米、北沙参、板蓝根、丹参、枸杞子、紫菀、菊花、白芷、山药、瓜蒌等栽培品种。山区药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以酸枣仁、柏子仁、天花粉、连翘等为主要野生
品种。远志、苍术、葛根、地榆、知母、防风、藁本、升麻、玉竹等在全市也有一定的分布。
        目前,全市共种植中药材4 720 hm2,但缺乏对中药材生长气象条件的研究,尤其是对黄芩等中药材的生长期、气候条件的监测和评估技术[1-3]。针对全市中药材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农业气象服务角度提出中药材气象监测和服务思路,以期为相关部门开展中药材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 铜川市中药材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材气象服务的现状
        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中药材是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因此,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铜川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8—2030年)提出将黄芩作为地方特品牌优先种植,发展并壮大中药产业,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6 667 hm2,中医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现阶段,铜川市中药材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计划建设人工规范化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6 675 hm2,野生护改面积为30 015 hm2,总面积达46 690 hm2。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各地气候特点差异大,对中药材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不够了解,尤其对黄芩、党参、黄精、苍术等当地重点发展的中药材的气象特点缺乏认识,对影响中药材的天气了解较少[4]。在气象服务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还未进行系统性的中药材气象监测,没有开展中药材气候资源适宜性分析,不了解中药材的生长节律,以及高温、低温霜冻、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对中药材的影响,没有形成中药材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未开展中药材品质的气候论证业务,未形成中药材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等[5]。
        从2018年开始,耀州区文昌村开始尝试中药材气象服务,试种了20 hm2中药材,从引种气象论证开始,主要通过调研多个中药材种植地区,对比分析中药材生长的气象条件等,进行气候适宜性论证,判定耀州区旱塬地有利于中药材生长[6]。制订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做好播种期降水过程的加密监测工作,重点预测气温、降水时段等气象要素,分析从苗期到开花再到旺盛生长期的降水和气温的特点,做好干旱、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编写了《铜川旱塬黄芩种植气象服务手册》,开展黄芩种植技术和服务的培训活动,为主要气象灾害防御等提供指导性建议。为种植区众发放服务手册,众按照科普手册边学习边管理,探索生长期田间管理、灾害防御的技术与方法。目前,黄芩长势良好,部分地段已经开始采收种子,平均每6 667 hm2地增加收入2 000元左右。
韩国保养品
幼儿园小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1.2 中药材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铜川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雨量、温度地域差异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为400~700 mm,年平均气温为9.7℃~12.7℃。全市气候分为南部台塬温暖半干旱气候区,中东部残塬温和半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山地温凉湿润气候区,气候多样性十分明显,适宜栽植党参、黄芩等中药材。但也存在不了解中药材的分布区域、不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不能掌握中药材的生长节律、无法评价气象条件的影响、无法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诸多问题。
        (1)对宜君、耀州区等地的中药材种植情况和相应的气象条件等调研不充分,包括目前全市各种中药材种植的分布区域、各地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灾害分布情况等。
        (2)根据气候资源,开展特中药材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对全市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是否适宜黄芩等中草药生长,以及暴雨、阴雨、高温、干旱、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对中药材生长的影响等,缺乏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3)人工种药气象服务规范化程度低,服务品牌意识差,尤其是对主导地中药材品种气象服务比较简单粗放,仅限于针对重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缺乏对各个生长期开展针对性的精细化、系列化气象条件评价服务。
        (4)针对中药材种植的气象服务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和创新性不强,特别是没有针对性的气象和物候期观测基础,没有掌握当地各类中药材的生长节律。由于缺乏第一手观测资料,无法针对性地开展气象基础研究和精细化服务,严重制约了中药材气象服务体系的建成与发展。
        (5)缺乏中药材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农业气象技术人员缺乏,中药材相关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尚未开展中药材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
        (6)气象与相关部门关于中药材种植、研发的合作少,缺乏对核心气象服务等技术带动作用,无法发挥气象部门的独特作用。
        (7)尚未建立中药材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缺乏了解不同地区中药材品质的主导因子,无法掌握质量和产量的敏感气象因子,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
        2 气象服务研究
        2.1 开展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
        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做好中药材优势种植基地的筛选工作。根据全市气候特点,编制特中药材气候优势区划图,重点打造3~5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一村一品”产业、“一乡一牌”规模、“一县一龙头”企业,并形成中药材特发展格局。根据中药材生物学特性,科学选择土壤,论证最佳播种或栽培时间,合理调节温度、光照、水分之间的关系,保证种植的中药材能够正常生长,实现优质高产。积极开展中药材气象服务研究,经过3~5年,建立适合铜川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情的中药材种植小气候应对体系,运用GIS技术开展气候适宜性与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为中药材种植提供生态气象环境技术保障,为打造铜川中药材气象服务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7-8]。
        2.2 气象服务技术体系研发
        开展中药材生长气候背景分析研究,在中药材种植期间,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技术应用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等工作,尤其是高温、干旱、雷电、大风
黄晓明 赵薇
、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制订年气象服务方案,开发精细化中药材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研究中药材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培养专业型中药材气象服务人才,开展关键期和采收期专业气象服务,积极建立中药材气候品质评价体系。
酒店节能
        2.3 强化多部门合作,加快中药材气象监测体系的建设
        (1)气象条件与中药材物候期实现同步观测,包括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观测项目,观测药材的发育进程、生长状况,叶片的生长速率等。
        (2)根据不同中药材需要的药用部分的最佳药效时段开展观测,对萌芽—开花—果实期等关键生长期进行观测,探索生长发育期的有效积温、气温、降水等影响气象指标,比较不同地区气象条件的影响差异及其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发育阶段的气象条件存在差异和相关性,探索生长的最佳气象条件,出最优的气候产区,进行全市中药材气候区划。
        (3)研究极端气候变化下中药材所需气象条件的适应性和应对措施,重点研究高温、干旱、雷电、大风、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等对中药材的品质和质量的影响。
        (4)探索灾害多发的气象环境下,种植小气候的应对与改善措施。尝试保护地栽培,探索保护地栽培的气象条件和调控技术。开展对保护地栽培中药材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流程,研究设施种植中药材增温补光、增产等气象条件调控适用技术。
        (5)根据中药材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构建气象产量预报模型,自动化制作服务产品,将研究成果业务化。
        2.4 建立中药材灾害防御体系,提供“直通式”防灾减灾服务
青岛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中药材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时发布气象、农业、药材和灾害防御等信息,不断提高服务信息的准确性,指导药农开展防范灾害工作。形成气象与中药材种植基地、农业大户的信息沟通和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气象、农技和信息员的气象服务网络,及时了解中药材生长气象条件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研(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究,为大规模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中药材气象科普基地,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为药农提供技术咨询,合理科学地安排生产,形成集约化、自动化的智慧气象服务,为中药材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信息技术参考和支持[9-11]。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中药材生长地的气候资源,建设特中药材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同步监测中药材气象条件和物候期,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展中药材气象灾害防御防控技术攻关,做好高温、干旱、雷电、大风、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大力发展特中药材气象服务,建立道地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体系,形成中药材特气象服务品牌,为中药材种植提供参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品牌,推动当地中医药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利民.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与技术前沿[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0,42(4): 355-363.
        [2] 王吉利,趙艳龙.黄芪多糖含量的相关种植因素研究[J].陕西中医,2019, 40(12):1803-1806.
        [3] 瞿孝兰,林义平,田斌,等.论述中药资源与环境的相关性[J].中药与临床, 2020,11(1):21-25.
        [4] 雷治平,刘引鸽,李录堂.陕西农业干旱灾害分析评估[J].陕西气象,2006(1): 27-30.
        [5] 孙海,金桥,吴虎平,等.环境因素对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特产研究, 2019,41(3):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