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A S T E R 93
例如:
A看起精彩得很。
B快直起腰,不然要变驼背的。
A句可以在“起”后加上“来”变成“看起来精彩得很”,就变成“V+起来”的句式,“起来”表示“看”动作的发生并逐渐强化。B句如果不是特别强调命令口吻的祈使句,一般要在句末加“来”,变成“快直起腰来”。
(三)贵阳话有部分带“起”的句式和北京话用法相同例如:把垃圾捡起来。/把头抬起来。但是,有种特殊表达需要注意,例如:我吃不起了。这个句子包含两种意义:1.和北京话表达相同,表示因为缺少钱财等外因不能进行下去,类似的表达还有:这辆车价格不菲,我买不起了。2.贵阳话特殊表达方式。相当于北京话“我吃不下了”,这是因为本身饱了,是内因所致。
(四)尽管贵阳话部分带“起”的句式等同于北京话相应表达但是对待另一部分表达一定要进行特殊对待,不能混淆,否则会发生错误
例如:他躺起的。→﹡他躺着的。这是因为一味把“起”等同于“着”。如果要表达“躺”这个状态,可以改成“
他是躺着的。”用“是”来强调“躺”这个状态的持续。再如:快拿起去。→﹡快拿着去。此处“起”不等同于“着”,“拿起”不是“去”的伴随状态,而近似于连动结构先“拿着”再“去”。
无线看电视四、从信息修辞学的角度对“起”字在贵阳方言中的使用效果作出解释赵立新事件
(一)信息修辞就是根据信息的种类,选择适合语境的
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窦骁八卦例如前面所提的“倒”和“起”在一定的语境下是等同的,但特殊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如贵阳话里可以说“说倒说倒就哭了”,但不能说“说起说起就哭了。”
(二)信息修辞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冗余信息”,它是“超过传递需要量的信息
从接受的角度看,冗余信息是对信息的确定性、有序性和可预见程度的计量。”例如:他把东西送起去。/他把东西送去。其中“起”就是冗余信息,“起”字有无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但它坚定了“送”这个动作。
五、结语
存在就是美。方言不存在好听、难听之分。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语言,方言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贵阳话代表了贵阳地域范围内的语言文化,是任何方言甚至普通话都无法取代的。即使汉语需要规范化,也不会影响方言的存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设.《贵阳话中的动态助词—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2]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叶南.《信息修辞学》四川:天地出版社,2004.吉娜抱起150斤的郎朗
[4]张斌.《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陈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摘 要: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电影主题文化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与香港喜剧电影文化一脉相承。作为类型影片的一种,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同样遵循的是香港电影的商业化道路。
关键词:周星驰  “无厘头”电影  香港电影文化周星驰是香港电影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周星驰的存在
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香港电影文化的大环境就不会有周星驰电影。
一、香港电影的主题与文化历程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1901年香港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开始放映国外无声默片。1913年,黎民伟与美国华美影片公司合作摄制了《庄子
论周星驰电影与香港电影文化
郑淑玉
试妻》,标志着香港电影制作的开始。1930年,黎北海等创办香港影片公司,黎民伟创办联华影业公司,香港电影事业开始步入大规模运作阶段。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社会教育片、爱国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正如黎民伟联华影业公司成立宣言中所言“公司之电影旨在超迈思想,纯洁道德,敦厚风俗”,黎氏宣言在相当一段时间规范着香港电影的文化内涵与走势。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邵氏“黄梅调”电影。代表导演是李翰祥。黄梅调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深受香港与东南亚华人的喜爱。李翰祥拍摄的《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黄梅调电影,引发了整整十年的“黄梅调”高潮。黄梅调影片的流行有
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心理。战后香港人对文化认同迷失的强烈追寻孕育了黄梅调电影的流行。正如许乐博士在《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所言:在这些黄梅调电影中,邵
氏不经意间为海外华人建构起了一个想象中的家国世界。这样一个虚幻的影像世界在当时一度满足了海外华人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无厘头”狂热与香港喜剧电影文化
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一直是主流。香港喜剧电影也是极具香港本土特的一个重要类型片种。李翰祥、楚原、许氏兄弟、张坚庭、周星驰,这些几乎伴随了一代人成长的喜剧明星,他们的许多影片巧妙地反映了香港几十年来的社会状况,在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中张扬着逆境中求生存的草根精神。香港喜剧片反映世俗日常生活,重在描摹人生万象,针砭人性缺陷和弱点。
苏有朋三级鬼马喜剧的代表是许氏兄弟。1974年,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自组许氏兄弟公司,公司的处女作喜剧片《鬼马双星》创造当年港产片的票房纪录。1976年,许冠文编导喜剧片《半斤八两》,该片成为该年度港片票房冠军。《鬼马双星》和《半斤八两》的推出打破了武打片独霸香港影坛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喜剧的丰富和发展。
功夫喜剧的代表是成龙。1978年,成龙因主演《蛇形刁手》和《醉拳》而一举成名,并因此成就了一个新型片种:功夫喜剧。它是传统喜剧片与功夫片的相互结合,这种喜剧风格不但注重现实生活和语言趣味,而且还有着极强的动作性。
提到“无厘头”喜剧,必然想到周星驰。“无厘头”是粤方言,本应写作“无来头”,因粤方言“来”字与“厘”字读音相近,故写作“无厘头”,一般指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周星驰的出现,令香港喜剧电影达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虽然整个香港电影业并无太大起,并有下滑的趋势,但只要是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必定十分卖座。1990年,《赌圣》创下了香港票房历史最高的新纪录,周星驰亦成为喜剧新贵。之后,《赌侠》、《龙的传人》、《无敌幸运星》等片让其喜剧天才一展无余,“无厘头”风格也逐渐形成。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出现,足以让观众重返戏院。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将喜剧过分夸张,过分搞笑。至今周星驰的《鹿鼎记》、《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话西游》仍是“无厘头”风格的代表作。
“无厘头”文化是香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次文化,并长期主导香港娱乐文化。“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喜剧影视作品的流行而发展,并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亦广泛接受其喜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无厘头”将嬉闹与搞笑,夸张与纵乐推至极致。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在评述周星驰电影时谈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
包括出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的最大贡献。”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周星驰电影在娱乐精神引导下所取得的美学财富之一。“无厘头”文化充斥草根式笑话、触动受众神经质的幽默表演,并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出人物出人意表、看似矛盾的行为方式,效果往往滑稽可笑。“无厘头”文化无疑反映了港人的消极态度及九七之后的集体宣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香港人心底里面对回归的那份陌生感和恐惧感。
三、“无厘头”喜剧与香港商业电影文化
众所周知,香港电影走的是商业化道路,具有浓厚的商业味道。在香港,任何文化现象最终会与商业之间存在着联系。“打开文化的外衣,商业常常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有人把这种文化命名为工业文化,当文化被商业渗透的时候,文化就只是形式,似有似无,商业才是目的。”香港电影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试图以娱乐影片作为主打开拓市场,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特点孕育了香港电影商业文化的繁荣。香港电影强调实用化和大众化,商业化的主流使得香港的通俗文艺十分兴旺。香港受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冲击,流行的大多是通俗文化的商品。因此,香港导演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市场、观众永远是香港电影的风向标。正如陈嘉上向《燕赵都市报》记者许岩发做的剖析所言,“香港导演和内地导演的成长经历十分不同,香港导演看电影是到电影院去,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观众的反映。……香港导演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磨砺出来的,所以‘拍电影给观众看’这个概念在香港导演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李念老公个人资料作为类型影片的一种,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被多数观众肯定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在追求喜剧效果时有着鲜明的商业化特点。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影坛,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自然会遵循一条很商业化的道路。周星驰曾经也坦言自己是个很商业的人,商业电影需要迎合大众。因此,对于与王晶、刘镇伟等人的合作影片,周星驰也承认绝大多数是遵循商业模式的运作。周星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电影均以商业化运作和表现。进入21世纪,作为导演的周星驰开始认真地表达自己的一些东西,开始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重视人性本质的表现,为高度商业化的香港电影注入了难得的温情主义。“拍商业片不能只考虑赚钱,正像要达到一个目标,而不考虑目标一样”,所以,拍电影的目的是什么?电影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经常拷问周星驰,也拷问着他的电影。周星驰没有忘记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与社会良心。2008年,周星驰隆重推出《长江七号》。
参考文献:
[]黎民伟.联华影业公司成立宣言[N].玉洁冰清特刊,1926.
[2]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3][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4]卢惠贞.极富喜剧性:内地人眼中的香港文[EB/OL]. ws.qq/a/20070626/000018.htm
[5]高敬德.香港走向文化绿洲[EB/OL].ws. qq/a/20070626/000017.htm
[6]许岩发.香港和内地电影迟早大融合——访第28届金像奖主席陈嘉上[N].燕赵都市报,2009.
[7]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郑淑玉:新乡学院文学院讲师,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与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