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京科举制度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设立科目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科举始创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定型于明清,前后延续了1300余年,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国民心理的影响极为深远。时至今日,从高考第一名仍被称为“状元”并受社会广泛推崇来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科举的影响来自于科举考试的特殊魔力,科举考试不论门第、财产,唯凭知识竞争官职,在古代中国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阶层流动,相当多出身于中下层家庭的举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断地也是极为强烈地刺激着“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一代代学子沿着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往上爬。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条论道:“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可以说,自隋唐以后,不仅所有知识分子的命运受科举支配,而且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文学、社会乃至民俗等诸方面都受到科举的深刻影响。
河北高考成绩查询入口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因其在科举时代特定的历史地位而留下了大量的科举文化遗存。从地域看,市区夫子庙贡院街一带最为集中,现存有文庙、江南贡院、泮池、照壁等,散落
在市区其它地方的还有成贤街、三元巷、状元境、龙门街、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等,是科举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人物看,有宋代的秦氏家族,明代的武科三元尹凤,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清末状元黄思永等,是科举人物的真实缩影。从著述看,清末探花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保存了大量的资料、图片;《景定健康志》、《同治上江两县志》、《客座赘语》、《白下琐言》等地方志和名人笔记也有不少科举内容的反映。
历史上的南京是人才聚集地和科举考试中心,一个个老地名,如同活化石般记录了南京的科举文化历史。南京的科举文化是:“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江南多才子”。故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南京的地名中,就有好几个与科举及第有关,其中四个“状元”。 老南京都知道长乐路上有个秦状元府,如今也是“老城南印象陈列馆”,不过这位秦状元的出生地却在中华路西。位于朝天宫南的朱状元巷,则是因为明代万历状元朱之蕃侍郎故居在此;在珠江路和同仁街之间,原先还有条焦状元巷,据说同样在明万历年间,状元焦竑居在这里。而夫子庙东起贡院西街,西至教敷营,有条只有100多米的小巷,叫“状元境”,它却没有姓氏。不少人认为这是秦桧府第所在地,传说秦桧父子都曾考中过状元,但秦桧人品太差,人们耻于提及其姓氏,习惯直称“状
元境”;也有地名史专家认为,这里与秦桧无关,只是因为明清前往江南贡院赶考的考生都在此买书,为了讨个好彩头,才起了这个名字。不管哪一种,总之都与科举脱不了干系。
    呼伦贝尔旅游线路南京的江南贡院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见证。好孩子自行车怎么样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古代科举考场。最初,江南贡院只供府县学考试之用。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苏皖两省乡试及全国性的会试都在这里举行。江南贡院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十分宏大,有号舍200644间,居全国各贡院之首。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江南贡院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与北顺天并称“北闱”、“南闱”。仅在清朝一代,共举行科考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等都出自于江南贡院。江南贡院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朝末年慈禧颁诏废除科举后,江南贡院结束了历史使命。在民国初期,苏皖两省经过协商对江南贡院的资产进行分割,除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历史古迹之外,将大部分考生号舍变卖为商肆,仅存的部分依然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科举考场。目前,江南贡院是倍受广大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但是南京的科举制度却有点“重文轻武”的意思。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受文科举影响的南京地名有肇事逃逸怎么处罚27个,其中17个原有地名,还有10个是衍生地名。而武科举的地名只有4处,加上衍生地名也不过才7
2. 文科举地名中,涉及人物的常常将姓氏加在前面,以示尊敬。然而武科举地名中,却不到一条有姓氏的街巷。
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文教制度,它通过选士的途径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
科举制度能在封建社会沿用多年,确有其可取之外 。第一,科举制比奴隶社会官职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张国荣自杀现场"任子"制度和后代作为科举制补充的"荫子"制,汉代偶而行之的"举孝廉"之类不经检测的选人制度是一大进步;第二,按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德智体全面考核检测。有严格的政治条件的审查::如唐宪宗时规定"迹涉流狂、兼亏礼教……不得中选 ",宋代规定"不许有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
、淘汰,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中后,要由史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第三,按封建官史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政治理论是最主要的考试科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统治工具,历代都作为必修课、必考科目。文化素养特别是写作的能力是必考科目,同时也注意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分子关心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第四,各级政府重视,皇帝亲自过问,并采取许多防止舞弊的措施。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而泰赞叹说:"人类思想,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样做的政府更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重要的衙门彼此统属,任何事情都在那里决定,而其成员,都是先经过几场严格的考试的",西方称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当然,封建科举制度由于对人们用儒家思想禁锢、阻碍了科技发展,封建王朝的腐败,导致科举制弊端丛生,终因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而被废除。科举考试后对及第者的优待和荣誉,是打动千百万知识分子乃至全社会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
夜,金榜挂名时"成为当时世人对科举制的一种普遍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鼓吹,逐渐形成了世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心态,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读书做官论唐七"的滥觞。
科举制度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推动社会的发展;开启了人性的进步;具有初步的立法功能。
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人是治世的根本,科举制度中通过考试选官任官的制度,为统治者挑选了大批优秀人才,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度。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大多数平民以做官为政治理想,因此,埋头苦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就成了他们的当然选择。这种顺民的思想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
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人亡政息,人存政举。”由此可见,人才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非常之大。科举制度通过公开平等考试,择优选拔官员。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众所周知,科举考试一般都是定期举行,使人才开发、维持和使用的连续性得到了立法保护。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
社会,其治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精英。社会精英的出现则是科举制度竞争择优的结果,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开启作用。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人民大多具有顺从、恐惧、安于现状的特点。但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开放性和竞争性的选官制度,对人性具有开启作用。它开启了人们封闭的心态,促进了人们对公平、公开、竞争思想的接纳和转变。因此,它对人的个性发展有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的立法功能。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法治仅仅是人治的附属部分。但就科举制度而言,它的立法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并长期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际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重读南京,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南京既曾蒙受过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羞辱,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鼎盛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南京开启过我们民族的胜利、复兴、改天换地的时代之门。是这座伟大的城市,目睹过一个民族生存跋涉五千年的艰辛,保卫过这片土地上最伟大的文明,滋养过我们文化中最深邃温婉的那一部分,见证过我们历史上的大转折、
大开端。由此可见,南京之悲,是民族之悲;南京之兴,是国家之兴。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复兴胜利之都。
张婷婷 09医保(1)班  012309142
周一晚上中医文化学
周二晚上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