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温碧霞三圾片大全教学步骤
导入:
提到冬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提问学生)你心中的冬天的树林是怎样的?(提问学生)我们已经预习了《云南冬天的树林》,云南冬天的树林很我们心中的冬天树林一样吗?(不一样)那究竟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
作者简介:
于坚,青年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少年时遇学校停课流窜街头,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文本研习
    1、云南的冬天和我们想象中的冬天是一样的吗?我们心中的冬天在于坚笔下是哪里的冬天?云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征?阅读1-2节,划出关键的语句
    ——于坚笔下的云南的冬天是和北方的冬天相对的
        云南冬天的树是“一片苍绿”、“一片葱茏”的,是暖和的,是无需“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的。(具体内容见第一节)
    2、那么,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那里可以看出?
    ----第三节“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
    3、作者在哪几节写了云南冬天树叶的死亡?阅读这几小节,划出他们的关键句
    ----第四节,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不好,可根据后几节的关键句提示)
        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第六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
        第七节,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强调细 节).
    4、通过关键句的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关注的是个体树叶的死亡。那么云南树叶的死亡和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呢?阅读第四节,划出相应的语句回答
    ----云南:“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
“死,永远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
北方:“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
“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个季节的结束”
在北方:落叶以“集体”的状态出现,与季节相关;
在云南:落叶则是每时每刻,但又是“个体”的,非季节的。
5、(1)一片叶子的落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学生齐读第五节)
家长希望与建议
----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
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2)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来写一片树叶落下的过程的?细节描写
(3)作者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树叶的落下?冷静而客观
6、“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
      “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
探讨: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冬天,就想到寒冷;一提到落叶,就想到死亡和凋残?
迭的拼音(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这两首诗中的物象实际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2)于坚:一匹马跑过草原/被诗人捉住/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骏马/死掉的马
                                                          ――《便条385》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马”代表事物本身,“形容词”是人类加诸马身上的种种属性,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
(3)人么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7.
“如果这感动引起了惆怅或怜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树叶。他用北方的心境感受云南了。”
――回到事物本身 脏的拼音
“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去除意义的遮蔽
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活那一片褐黑的” 我们的挑战第三期
8、那么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情感看待落叶的?
----“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
落叶并不象征死亡,绿叶并不象征生命
9、那么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
----“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尊重自然
10、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
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1、朗读第5自然段。
2、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
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
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                                                 
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 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
总结:
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被语言所遮蔽?回到事物本身去看事物,你又得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试着将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写出你对生活中你时常见到却从来没有反思过的事物或是景物的独特感受,可以仿照于坚对冬天树林的描写方 字。200-300式,也可自出胸臆,
>梦见很多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