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凯奇
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波及全世界。1961年,他的演讲、论文集以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无言》出版问世;从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一位主要的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的地位。作为“机遇”(chance)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深受远东哲学、美学、尤其是佛学禅宗和中国《易经》的影响。
早年学习绘画,但并不得志,曾在Pamona大学和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但未卒业。后辗转至著名作曲家勋伯格门下学习作曲。凯奇交不起学费,但勋伯格被凯奇欲献身音乐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免费为他授课。但凯奇毕竟缺乏一般意义上的专业作曲家所必需的对和声的感觉,两年后勋伯格劝他不要再致力于作曲。40年代,凯奇在北卡罗来纳的黑山学院听到了日本人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讲课,深受其影响,很快成为禅宗的追随者。他开始把禅学思想运用在对作曲的新尝试中,把音乐想象成“无目的的游戏”,认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从混沌和偶然中寻出什么秩序,由此成为了“偶然音乐”作曲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可以打破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所有标准乐器及其标准演奏法为“音乐”所做的既成限定,用一系列连他本人都没有预料也根本不可能预料得出来的音响效果作为他的作品,给听众营造意境并昭示哲理。例如在钢琴的弦之间夹上异物来创造新的音,在
乐谱中写明各个演奏员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觉来随意打开或关上收音机,请钢琴家在台上泼水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做法使得凯奇从成名时直到今天,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人。但以他的作品影响之大,也已无愧于被载入20世纪的音乐史。1992年8月12日,凯奇在纽约逝世,享年80岁。
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当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当属《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
约翰·凯奇的其他作品还有《方塔纳混合曲》、《玩具钢琴组曲》、《空洞的话语》等。并出版了《关于无的演讲》、《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等很多专著和谈话录。
另外,凯奇也是一个狂热的业余的霉菌学家和蘑菇收集者,并加入了纽约霉菌学会。他还创造了一种叫做Mesostic的诗歌体裁,让大写字母位于句子的正中而不是开头。
约翰·凯奇(John Cage, 1912--1992)是 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翰·凯奇在先锋艺术领域里的地位几乎就是一位领袖或先知。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他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
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
约翰·凯奇出生于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凯奇家族中有好几代人都极具发明创造的天份,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这种家族遗传的天份表现得十分显著。他早年师从亨利·考威尔、阿道夫·威斯、勋伯格等三人学习作曲,其中勋伯格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凯奇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不适应,更主要是与助伯格的作曲思路和方式的截然不同,他前后历时五年的作曲学习以对师门的全盘背叛而告终。
由于对现有音乐材料产生不满足感,凯奇从三十年代末开始首先将探索的突破口放在音和结构上。他通过打击乐创作,尝试新的音响组合,同时并对音乐的结构作了一系列探索,节奏结构”理论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所提出的。所谓“节奏结构”理论就是将音乐结构建立在时间长度之上的简单而有效的组织方法,这种节奏结构理论成为他后来多年创作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凯奇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为打击乐而作的《第一结构(金属)》《第二结构》《第三结构》《风景用爱神》等。这个时期凯奇集音探索与节奏结构理论之大成的作品是为预制钢琴而写的一系列独奏,这些作品通过对钢琴的琴弦进行加工处理,在弦中间加人一些诸如钉子、螺丝、铁片、毛毡等物,使钢琴的某些被预制的音接近于打击乐的音,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音乐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与前奏曲》。怎么制作
接下来,凯奇开始了他更为激进的前卫探索--摆脱前一时期对音乐要素诸如音和结构进行拓宽的思路,而是直接指向改造音乐概念本身。他在四十年代中后期接触并接受了佛教禅宗思想,这种充满思
辩彩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凯奇许多音乐思想和实践的基础,并且是凯奇背离传统音乐道路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空的节奏结构”概念,就是在作曲家划定的时间结构内,任何声音都可以投入到空的时间框架之中。他在著名的“关于一无所有的演讲”中反复强调掸宗中的“空”、“增懂”的境界:“我无话可说但我正说着因此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诗意”。基于这些理论,他构想了一部实验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乐史上首次将“silence (无声)”这个概念在音乐舞台上得以实现。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
五十年代初,凯奇开始强调声音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再是作曲家强加给它们的。由此他开始用偶然的方法来作曲,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还运用了图表形式来创作,也同样强调了偶然性的应用,如《变化的音乐》《威廉混合》和系列图表作品“万千事物”等。
六十年代,他尝试着把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搬进艺术。从他作曲生涯中的又一个划时代作品《0分00秒》开始,凯奇把创作注意力集中到对行为过程的关注。事实上,《0分00秒》没有作为一个作曲的对象而存在,它完全不是一个乐音的系列或集合,而是作为一个行为过程,通过表演者的行为--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一系列行为来构成整部作品。六十年代凯奇作品的性质已经属于行为艺术的范畴,他在作品中极大限度地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拉近和抹平,在这个阶段,他迈出了离传统的音
乐概念最远的一步,他几乎完全取消了原来意义上音乐构成的基本因素——乐音,打破了听音乐的习惯方式消解了观众的审美距离,最大限度地将音乐予以泛化。
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凯奇的创作风格基本上倾向于对传统音乐因素的靠拢和回归。从《廉价模仿》开始,他明显表现出了对传统的可参考性的认可:“有时候我们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有时候我们又试图去分清它们。我们不能一条腿站立,得用两条腿站着。”于是他的作品又回到了有乐谱有音高的形式上来。
官晶晶和朱峰分手了凯奇是美国人文背景中产生的音乐家,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带有典型的美国式特点——开拓、创新和向传统挑战。从某种角度说,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却彻底的毁灭了音乐。
约翰凯奇的音乐
约翰·凯奇
就象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一样,John Cage改变了我们聆听音乐的方式,对于Cage 来说,就是经常重新定义我们所谓的音乐。
这张专辑所有音乐的核心就在于“想法(The Idea)”。想法,对于Cage来说,就是禅的No Idea(无想法)。自从40年代末以来,“玩具钢琴组曲(Suite for Toy Piano)”和“季节(The Seasons)”这样的
音乐勾勒了Cage作曲的非美学方式,他一直致力于颠覆意图、记忆或结构(传统意义上的)这样的外来意识策略,以如“I Ching”中投掷硬币那样的不确定因素取而代之。
在“事先准备好的钢琴与室内管弦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Prepared Piano and Chamber Orchestra)” 中由一种黑的魅力和加麦兰音乐的质感,Dennis Russell Davies 和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以绝妙的配合营造出让人晕旋的精致。同样,钢琴家Margaret Leng
Tan轻巧地踏在玩具钢琴的叮当声上。Lou Harrison将“组曲”改编成的管弦乐曲包含、暗示了一个作曲家的丰富智慧。
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1992年逝世前几个月完成的“74(Seventy Four)”是黑的、静寂的,却奇怪地充满了感情,就象是罗斯科(Rothko)的绘画。
Silence, Chance, Indeterminacy---- John Cage的音乐、思想及影响
前言牛年 取名>让男人下不了床的技巧
回顾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史, John Cage必列名于名作曲家之名单上。他在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及其影响层面,虽尚未能盖棺论定,但其重要性却不可言喻。很少有人的名字,能同时被现代音乐、小众音乐(含地下、实验、另类..等音乐形式)、爵士乐等各类音乐提及并讨论;如果这个人的名字又位列
一年又一年歌词于普普艺术、偶发艺术、行动艺术、观念艺术、前卫剧场、视觉艺术的名人堂上,就更不是件偶然的事。这样的人,我们也许可以称其为Guru。John Cage就是这样的人。 Cage在现代音乐上的成就,并非技法上的突破,而是他对音乐本质及音乐理论上的新看法。以上的说法,大家通常都会表示赞同。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将把Cage一些重要的创作概念及想法,粗略地介绍阐述一番,希望能做到对Cage重要思想没有遗漏且清楚的地步。无可避免的,由于旨在对偶发艺术与Cage的思想之间的相关做介绍,对Cage在现代音乐上的一些概念将省略,这些部分,参考一本关于Cage作曲理论的书即可了解。就算是提及的一些作曲方法,我也将只针对它背后的想法及概念作介绍。Cage最有名的作品4'33"将被我单独提出。我在这部分探讨的,是4'33"所引起的一些讨论。接下来著重的,则是Cage的思想对偶发艺术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观念相通之处。这一部分对我而言,是较没有办法驾御的。由于偶发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引发各种争议,人们也因为对各式各样自称偶发艺术者所混淆,对它产生不好的甚至负面的看法。我将针对偶发艺术源起时的重要想法做介绍,并且将不对今日偶发艺术以及偶发艺术未来的可能著墨
二、Cage的创作概念
以下的段落,依照Cage的创作年代,分成几个时期,并逐一介绍他在那一个时期中的创作概念。
(1) For More New Sounds(1933-1948)
立志成为作曲家之前,Cage曾想过成为一个画家、建筑师等身分,直到1931年,由巴黎回到加州之後,才渐渐往作曲家的路上走。此时的作品较偏向新古典派(neo-classical)的作品。1933年之後,经由 Bohlig他开始与当代的大师们学习作曲、
和弦等。Henry Cowell, Schoenberg,Weiss都是他的老师,在Cowell那儿,他也学习了亚洲音乐及世界音乐。他与Cowell等人走上不同的方向:成为『实验派』阵营,他开始为现代舞蹈制作配乐,主要是有节奏性结构的打击乐。就是在此时期,他结识了Merce Cunninghham,他也列於现代音乐作曲家之名单上。这部作品由16个单位组成,每一单位有16小节,16个单位依4,3,2,3,4分成五个乐句(phrase),形成由64,48,32,48,84小节构成的五大段落。这个作品由一单独的数字序列同时决定了单位中小节的区分及每一乐句包含的单位数。这样子的Micro-Macrocosmic结构是1939至1956年,主要使用的结构。杏梨
1940年,Cage开始使用『prepared piano』创作。源起於必须为一舞者作出『非洲风味』的打击乐,但却没有足够的演出空间可放置乐器,於是他在钢琴弦上加上塞眼、橡皮、竹子、木片、橡皮擦等,改变钢琴的音,使钢琴发出打击乐似的声音。後来搬至纽约,这样的作法成了不得不如此的抉择:他无法租一间大到足以放下他的打击乐器的房间,只能由钢琴创作。
一系列Sonatas and Interludes的作品,Cage使用重覆及规则的停止的方式写作,听者因个人诠释而
有不同偏爱者,而他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是“and their common tendency toward tranquillity.”他在这一阶段作品的深度、艺术性及创造性得以由此证实。
(2)For Sober and Quiet (1946-1951)
1. 东方哲学思考
1940s是Cage作曲生涯的低潮期,纽约人似乎不曾认真看待他的音乐,或是对他的音乐抱著怀疑与敌意,他转入东方印度哲学思想中,求取心灵及思想上的洗涤。这里必须提出一点:东方哲学是二次大战後,美国许多知识份子、艺术工作者用以逃避现实,求得宁静的方法之一。无可晦言的,Cage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分子,不同的是,他是少数把哲学内化成自己思想体系的人,不是只懂一些皮毛、只是为了新奇便大用特用的人。
对东方人而言,中国的道家、禅宗,日本的禅宗以及印度的佛教虽有相通之处,却是不相同的思想体系。西方人接受这些思想时,由於语言翻译上、引介者等各个因素,他们不太容易分辨这些思想的不同。在此,我以『东方哲学』概论Cage受的思想洗涤,一方面因为此,一方面则因他所习得的哲学,并非只是单一体系,而是这些体系交织成的更普遍的思想。
他所接触的思想是由Meister Eckhart、老子、庄子、黄檗等人入门,後来与铃木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