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变革看高考改革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王后雄
旅游景点介绍(华中师范大学 考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推行和2007年四省区新课程高考方案的实施,既为高考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机,也因此带来一些需慎重处理的问题。课程结构的变革为师生选择性发展、高考科目设置与内容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行和高考深层改革等带来机遇,但同时对高考公平与公正性、高考成本、高中选修课程开设、高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等产生一些问题不容小觑。必须充分认识问题的性质及其本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课程结构;高考改革;机遇与困境

20034,教育部推出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1(以下简称《方案》)以及除思
想政治课程以外的高中各科《课程标准》。20049电影票房排名月,经教育部批准,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对高一新生使用新教材,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到2007年,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将迎来高考。作为国家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首批实验区,四省(区)需要制定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处地位举足轻重,此次改革尤其在课程结构及具体设置上的显著变化更加引人注目。课程结构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课程思想要转化为实践必须借助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实践也需要根据课程结构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设计。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协调课程与高考变革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避免对于各种障碍和困难估计不足或判断失当,促进新课程和高考改革稳步发展。本文仅从课程结构变革的角度对高考的影响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课程结构变革给高考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1.为师生选择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鲜有改革,少有的变革也较多地停留在课程结构的形式化上,而且,
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变革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高中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从而为师生的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学生能够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己的志趣和潜能状况以及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得到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多样化、选择化的高中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
本次四省(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对高考制度的一次改革和完善。广东以“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为目标;海南以“保持国家普通高中课程目标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目标的一致性,按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宁夏也紧密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考虑了“学生自主选课、发展个性特长的需求”制定方案。
四省(区)的高考改革目标,都是要实现正确处理推进新课改与组织参加课改后第一次高考的关系,防止学生偏科发展,防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
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2003~2007年教育行动计划中要求“结合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相符合。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结构还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和探究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潜能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性地重点研究某些学科和某几个模块课程的教学。这不仅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
2.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课改中多样性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现行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有较大的反差。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潜能特长的多样化,都在新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这种多元化要求,需要经过高考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高考的单一性和高招的简单化,使社会需要和学校培养难以正确地对接。2如何达到两个目标的一致,需要改革单一性考试和招生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四省(区)在制定新的改革方案中认真
考虑。
一方面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的多样化、均衡化、个性化和综合化为高考科目设置的多样性、均衡性和综合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要考虑从整体上有助于高中课程改革,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避免出现高考过程与高中教育目标过大幅度的矛盾冲突。
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是课程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设置选修模块突出了高中阶段学习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千人一面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但选修Ⅰ有明道阮经天对比照100多个模块,这些模块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的,不同学校对选修模块的开设、甚至同一学校学生对模块的选修都不一样。对选修课的考核是新高考所面临的一个难点。在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考核中,四省(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的做法是:(1)用科目组的“X”体现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共同要求和个性发展统一的特点,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必考科目和指定选考科目,为考生将来在大学专业学习打下必备的共同基础,专业选考科目的设置,使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的考生,都可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科目参加考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发展的需要,
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是个性与特长的体现。(钟汉良 老婆2)在处理选修模块上,采取了“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新策略,就是试卷提供的考题要对应和满足学校和学生对课程选修模块的不同选择。其间有个量的合理控制,即试卷既要按照选修模块开设的最低要求提供满卷分数的题目,也给选修模块开设多的学校和不同模块学习的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提供了便利
现代科学正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之中,如何根据学科的发展成果替换或增减课程的内容一直是课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递进式课程结构和顺序性的课程组织方式要求课程内容的调整必须兼顾课程的各个方面,这就使课程内容的变革成为一项宠大的系统工程,很难实施。新课程结构中的大部分课程模块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模块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或课程专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学科的进展等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费时少、效率高,而且不会对整个课程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使学科的结构有了新突破,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
20049月开始,试验省(区)开始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使用新的高中教材。新的高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共188个学分,其中有120个学分必修,可跨年级、跨学科选课。与现行的全国课程相比,新课程有很大变化,删除了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增设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对必修课的课程做了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调整,对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正式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体系之中,充实了现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强调对学生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目是内容的载体,课程内容的变革为高考改革本质方向——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炒蘑菇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求既要体现课程的多样化、乡土化、个性化和综合化,又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生多种选择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过去的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评定模式方面,新课程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公正的评价监督机构,对每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实践和地方、学校的选修课的成绩和表现给予合适的过程性评价,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方展,成为心理素质稳定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的综合型的人才。
4.为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创造了条件
新《方案》的意图十分鲜明,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课程,从而改变在高考指挥棒引领下的学习,个性得到比较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是这种良好的愿望和预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是值得怀疑的。高中学生是思想和智慧的成熟接近于成人的体,具有相当的理性和判断能力,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冒着失去或者降低高考竞争力的风险,完全凭借自己兴趣选择课程。更加重要的是,每个高中学生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宠大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血缘、亲缘或其他各种关系都会督促他们以高考得失为标准,对各种选修课做出最有利于高考的选择,就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这种取舍中,个人兴趣的权重是很难与高考得失抗衡的。3高考是一个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选拔性考试,与这种竞争相关,学生在面临类似选修课程的选择时,必然做出十
分现实的决定,他们在发展上某种程度的牺牲和不足也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结果,这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面对和正视的现实。
过去,会考是一个毕业门槛,是一张高考准入通行证。但是,随着高考招生报名制度的改革,这个门槛已经逐渐失去了相应的功能。新课程高考,同样也难以用它来作为门槛和通行证,那么,就必须另求他径。如果这种水平考试的分数不计入高考,没有约束力,很难保证新课程的课程管理和实施。计入总分,就自然产生出一种约束力。
高以翔女友的个人资料
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从课程结构入手,利用课程结构改革条件将必修课程内容都纳入到录取标准中。广东方案的“文科基础”中体现理科知识,“理科基础”中体现文科知识,充分考虑不同考考科的体竞争,将选考科与招生专业相结合。海南省“基础会考”中体现文理互补,是海南省统一命题的一种水平考试,“基础会考”考试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涉及7门学科,且等级分决定学生高考录取结果,这些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考生大面积偏科问题,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和素质教育。应该说这种“水平考试”是对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探索与完善,从而使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具有评价意义,保证开好课、上好课。这是对高中会考改革的具体突破。为各省开展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如何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5.为高考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可能
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都在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呈现多样选择、多次考试、分层测验、综合评价等相似动态。本次课程改革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四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了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