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怀远
《望⽉怀远》学案
制作⼈:审核⼈:时间: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寿,韶州曲江(今⼴东韶关)⼈。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宗朝应“道侔伊吕科”(唐朝选择宰相的⼀门考试),策试⾼第,位⾄宰相。在位直⾔敢谏,举贤任能,为⼀代名相。曾预⾔安禄⼭狼⼦野⼼,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献。他七岁能⽂,终以诗名。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其《感遇》、《望⽉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20卷传世。《望⽉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思念远⽅亲⼈及妻⼦⽽写的。
⼆、相关链接
有关明⽉寄托相思的诗句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王维《⼭居秋暝》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李⽩《静夜思》
“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杜甫《⽉夜》
“共看明⽉应垂泪,⼀夜乡⼼五处同”——⽩居易
“春花秋⽉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楼昨夜⼜东风,故国不堪回⾸⽉明中”——南唐李
煜《虞美⼈》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苏轼《⽔调歌头》
“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妆镜台。⽟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
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夜》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王昌龄《出塞》)
中考总分多少雪净胡天牧马还,⽉明羌笛戍楼间。(⾼适《塞上听吹笛》)
今⼈不见古时⽉,今⽉曾经照古⼈。(李⽩《把酒问⽉》)
非主流网
⼈⽣代代⽆穷已,江⽉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夜》)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范读。
2、学⽣对照注释⾃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的语⾔讲述诗意。
(注意字⾳和⽣字)
(皎洁的明⽉从海上升起,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
⾝居异地的情⼈,对⽉相思,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屋⾥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步出门庭,⽉明夜深,露⽔湿⾐,寒意袭⼈,
此刻,恨不能捧⼀把⽉光送给远⽅亲⼈。但是⽉光⼜怎么能抓在⼿⾥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相会)。
四、重点鉴赏
1.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望⽉怀远”的?今天小年
“海上⽣明⽉”紧扣“望⽉”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然。
2、⾸联:“海上⽣明⽉,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赏析“海上⽣明⽉,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是诗⼈望⽉怀远之意的表达。⼀轮明⽉从⽆边⽆垠的⼤海上升起,⽉光普照之下,⽆论远近,天涯海⾓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然景象中包含着诗⼈博⼤宽⼴胸襟,意境雄浑阔⼤(海上、明⽉、天涯),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奇,没有⼀个奇特的字眼,没有⼀分点染的⾊彩,脱⼝⽽出,却⾃然具有⼀种⾼华浑融的⽓象。这⼀句
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
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此时”,“我”在翘⾸望⽉,思念着远⽅的亲⼈,⽽伊⼈“此时”也在翘⾸望⽉,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是诗⼈与远在天涯的伊⼈共此⼀轮明⽉;⼆是融融⽉光洒满
⼈间,天下离⼈此时都
在望⽉怀远。“我”在思念谁?可以是⽗母、妻⼦、亲⼈、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4、此句使⽤的艺术⼿法?
即景抒情:由望⽉⽽⽣怀远之情
虚实结合:望⽉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也共对这轮明⽻在怀念⾃⼰,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5.“不堪盈⼿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不得相见,故⾯对⽉华情不⾃禁地产⽣把⽉赠送远⼈的想法。晋⼈陆机拟古诗《明⽉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句,诗中的“不堪盈⼿赠”即由此化出。随之⽽来便产⽣寻梦之想。这是⼀种⽆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思念远⼈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五.总结
诗题《望⽉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句句不离怀远,把⽉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不见感伤。语⾔⾃然浑成⽽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延伸
⽉夜杜甫
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
遥怜⼩⼉⼥,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注释:这⾸诗是杜甫⾝陷长安时所作。文隽博客
这⾸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么抒发的?
答:这⾸诗借⽉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 字⾥⾏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思念之
会计初级职称
苦,对⽉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整⾸诗是⽤妻⼦思念⾃⼰来表现⾃⼰思念家⼈。
《与诸⼦登岘⼭》学案
制作⼈:审核⼈:时间:
⼀、知⼈论世。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唐代著名的⼭⽔诗⼈,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有壮志,然终不被⽤,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在求官与归隐的⽭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的⽥园风光⾥感受到他内⼼的不堪。开元⼆⼗⼋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息。现有《孟浩然集》。
⼆、相关链接:诗歌从内容上⼤致可以分为下⾯⼏种类型:
①送别诗。⼀般是叮咛对⽅,赞颂对⽅,或者表达⼀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
②怀古诗。⼀般有两类:⼀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类是通过赞扬古⼈建功⽴业的事迹,表达⾃⼰建功⽴业的⼼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批评。
③边塞诗。⼤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战⼠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十月一放几天假
④写景咏物诗。它是通过描写⼭⽔⽥园景物来抒发⾃⼰的情感和远⼤抱负。或者通过借景来表达⾃⼰的志向,或通过借景借物表达⾃⼰的品质。
⑤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漂泊凄苦孤寂的⼼境以及对家乡、亲⼈的思念。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范读。
2、学⽣对照注释⾃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的语⾔讲述诗意。
(注意字⾳和⽣字)
与诸⼦登岘⼭
⼈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代接⼀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今我们⼜重新登临观赏。)
⽔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公碑尚在,读罢泪沾⼱。
(⽺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读罢碑⽂泪沾襟⽆限感伤。)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登⼭的原因是什么?
因⼭上有名胜古迹
2.颈联写了哪些景⾊?有什么特点?
⽔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萧条、悲凉、邈远
3.作者读完⽺公碑上⾯的⽂字不觉泪⽔沾湿⾐襟,为何会流泪?
“湮灭⽆闻”正是对⾃⼰遭遇的写照,触景⽣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借古抒怀,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孟诗特点)
4.结合诗⼈的遭际及以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感?讨论后明确:作者求仕不遇,⼼情苦闷。他登上岘⼭,想到⽺祜当年的⼼境,想起⽺祜说过的“登此⼭者多矣,皆烟灭⽆闻”的话,与⾃⼰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闻”正是对⾃⼰遭遇的写照,触景⽣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与诸⼦登岘⼭》是抒发他登临岘⼭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四、合作探究
1.颈联中, 你以为哪两个字⽤得好?
“浅”指⽔,由于“⽔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望⽆际,令⼈感到深远。登⼭远望:⽔落⽯出,草⽊凋零,⼀⽚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
2.颈联的写景,对于表达情感有什么作⽤?
讨论后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萧条、肃杀,⾜见写景是衬托诗⼈的悲情。烘托了作者⼼情的伤感。
3.与诗歌“触景⽣情”的传统写法相⽐,本诗开端有何特⾊?
讨论后明确:诗的⾸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关,实际上是题外⽣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神合。正如前⼈所评“起得⾼古”,有“俯视⼀切,抗怀千载”的⽓概。
5.尾联“⽺公碑”借⽤典故,寓有⽺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讨论后明确:最后两句诗⼈借⽺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死后百姓于岘⼭为他建碑,看了碑⽂的⼈莫不为他的政绩⽽感动流泪,因此⼈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且更有感叹⾃⼰不能像⽺祜那样有⼀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那样长留⼈间。两相对⽐,令⼈伤感不已。真乃对⽐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