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 第4期  开封大学学报 
Vol.19 No.4
2005年12月JOURNALOFKAIFENGUNIVERSITYDec.2005
湖北2019高考分数线
收稿日期:2005-05-09
作者简介:赵雪莹(1956-),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萨姆沃辛顿《柔弱的人》:由悲悯到质疑的超越
赵雪莹
(洛阳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 要:契诃夫的小说《柔弱的人》不仅展示了强权压迫下公理的丧失及话语权利的失衡,表
现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而且以“你为什么不抗议”的诘问对奴性人格作出了有力的批判,从而实现了从悲悯到质疑的提升。作者还以冷峻的笔调让人们看到强权环境中人性缺失的必然性,从而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完善的期待。
关键词:奴性人格;悲悯;质疑;反思;社会公正;人性完善中图分类号:I51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3X(2005)04-0066-03
  契诃夫的小说素以篇幅短、人物少、情节简单而
立意深刻、内涵丰厚著称,《柔弱的人》即是一例。它仅一千字,两个人物,所述故事发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就在十几分钟之间。而就是这篇可以被视为“微型”的小说,对病态人格的揭示和质疑却力透纸背,振聋发聩,再次显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功力。
小说讲述了一位主人在他的家中与他所雇佣的家庭教师结算工钱的故事。主人百般刁难,无中生有,随意克扣;家庭教师无力辩驳,忍气吞声,任凭宰割。而至结尾情势突转,主人把应付的工资全数付给了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吃惊地称谢而去,原来主人并非恶徒,他只是在作一个试验,而试验的结果使他愤怒,既而又转入深思。这篇小说不仅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关怀弱者的悲悯情怀,更为可贵的是,它还实现了由悲悯到质疑的超越,而这种超越不仅属于契诃夫,对于契诃夫时代的俄国文学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一、悲悯———公理的丧失源于失衡的话语权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主仆之间结算工钱展开。整个过程主要由对话表现,而对话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主人的话多而果决,家庭教师的话少而迟疑,事实上很多时候她“一言不发”;另一点,主人始终呈主动进攻的态势,家庭教师则是小心翼翼地被
动防守,与其说是防守,倒不如说是步步后退;最后,
主人的话全部作数,虽然都是随意杜撰,家庭教师的话整个作废,即使全是真实申辩。公理的丧失源于严重失衡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利的失衡又源于二人身份地位的不对等。换句话说,“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使其完全掌控了在这一事件中的话语权利。所以尽管应得的80卢布被盘剥得只剩下11卢布,家庭教师还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了这场“洗劫”。
读完小说的读者意外地发现这只是一个“玩笑”或者“游戏”,但对事件更感意外的还是游戏的主角———小说中的主人,“为什么不抗议”成了他最大的困惑,带着不解,他追问他的“受害者”,得到的回答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之所以对“洗劫”毫不抵抗,是因为“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家庭教师的这句话瞬间放大了这一事件的意义,也使小说的思想由此凸显出来:因为有过“不给”,所以可以少给,以至于最终正常的按劳付酬反而成为难以想象的恩赐,会使家庭教师“大为惊疑”,喃喃称谢。公理就是在这样荒谬的前提之下消失净尽,于是便有了小说结尾主人的慨叹:“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强者对弱者的威压和欺凌,弱者对强者的恐惧和无奈,在这里被作者生动地表现出来。而对强权无所不在的揭示更不能不使人为无数弱者的生存处境而忧虑,于是,悲悯自然成为作者对弱者首先表达的情感。
66
二、质疑———对奴性人格的针砭与批判
这篇小说会使人想到一则著名的寓言———《狼和小羊》。这则古老的伊索寓言为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提供了最初的表现原型———凶残而狡黠的狼和善良而无助的羊;而故事所演绎出的“强权即公理”的破的之语既令人震撼,也让人深感无奈。动物世界象征着人类世界,而人类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具正义的社会。《柔弱的人》可以看作是《狼和小羊》的又一版本,同样的一强一弱两个角,同样的你来我往的对话过程,同样的强者轻松地玩弄弱者于股掌之间的故事。不同的是,契诃夫在将重拳砸向丑恶的狼的同时,也没有放过柔弱的羊,在鞭挞强权的同时质疑柔弱:“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一连串的发问,启发人们重新审视弱者,更深层次地追究他们不幸的根源。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一直是人们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这在现实主义传统悠久、人道主义精神浓厚的俄国文学中尤为突出。自从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里的《外套》开启了描写“小人物”苦难的先河之后,许多俄国作家用自己的作品对生活在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小人物”命运表达了由衷的关切。而在俄国文学中,真正使这一主题得到拓宽和走向深入的是契诃夫,他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怒其不争,以批判的态度剖析国民的病态人格。契诃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一个民族的更大不幸:“他们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格,毫不抵抗地服从暴力,除了害怕挨到更强更无礼的人的鞭打之外就没有任何的感觉。”所谓“柔弱的人”其实就是被强权异化了的人,胆小怯懦、逆来顺受的人,做惯了奴隶、受惯了压迫的人,
统治者的棍棒培养出了他们谦恭温驯的“美德”。他们的确弱小,但他们从来不思强大;他们的确不幸,但他们从来不去抗争。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们的性格导致了强权与不公的变本加厉,导致了他们的灾难更为深重。在《柔弱的人》中,家庭教师的形象可谓十分可怜:“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下巴在颤抖”,“嗫嚅着”,“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上渗着汗珠”。但我们注意到,主人的感受却从“怜悯”渐渐转为“憎恶”,这种感受的描写耐人寻味!谁都不会怀疑契诃夫对祖国人民的爱,但爱却不等于无条件的认同,正所谓爱之深而痛之切。作为一个既有着博大深厚的悲悯情怀又有着敏锐而犀利的思想的作家,契诃夫不可能不对他的同胞精神世界的健康给予关注:当病态的、畸形的奴性心理逐渐固化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性时,当这种本能与习性正在由个体蔓延为一种体性格时,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揭示本国国民的心理痼疾,呼唤人的尊严,正出于作者对民族性格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基于这种立场,契诃夫还写了被想象中的巨大压力吓得一命呜呼的小公务员(《小公务员之死》),写了被昔日同窗的官职地位搞得诚惶诚恐的“瘦子”和他的家人(《胖子和瘦子》,写了默默忍受“快活的老爷”们的呵斥和戏弄的老人姚纳(《苦恼》),这些人物无一不是被统治者的强权异化了的人,而《柔弱的人》堪称向奴性人格发出质疑的力作。它走出惯常的怜悯,抛弃一味的同情,将重锤砸向“柔弱的人”,以催生他们的警醒。这种强有力的质疑态度也引导俄国文学对“小人物”的描写走向更具深度的探求。
升国旗时间
三、反思———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完善的期待
契诃夫在作品中一般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态度和倾向,而只是作客观、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他深深懂得艺术作品耐人寻味的魅力,因此总是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柔弱的人》即是一例。它的主要情节看起来十分简单———只是主人有意而为的一个“玩笑”,或者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小说也结束了;但完全读懂这一作品的涵义并非一蹴而就。阅读的感受是复杂的,对作品的领悟也呈一种渐进渐变的态势。初读作品,读者以为遇到了一个恃强凌弱的恶棍,对“我”充满憎恶,对家庭教师的遭遇深感不安;读至后来,“我”所表现出的善良与正直又使人顿生敬意,为家庭教师的担忧也随之释然。但这种表面上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所带来的轻松只是暂时的,喜剧结束之时,悲剧感重新袭来———家庭教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扭曲和人格畸形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使你不能不为这些“小人物”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同时,掩卷深思,不安和悲剧感还不仅来自家庭教师,小说中的“我”的影子,也让人挥之不去。似乎不应该并且也许确实很少有人去怀疑“我”的形象的正面性———与“别处”“一文不给”的主人相比,“我”无疑是一个好主人;而且,同情受害者,质疑不抵抗的思想都是通过“我”来体现的。但你又很难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轻易地策划和导演了一个“玩笑”、一场“游戏”来戏弄对方,完全无视对方在这一试验性事件中的感受和所受到的伤害的,
67
也是这个主人!对此我们陷入进一步的思考:他为什么可以这样?他比他的佣人多拥有了什么而使得他能够这样?答案扩大了作品的批判意义,也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感,从而将读者推向更深更持久
的压抑和沉重。而正是在此时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这篇《柔弱的人》,同时也真正读懂了契诃夫———针砭和批判的对象不仅是家庭教师,也包括好人“我”。因为强权异化的不仅是弱者,也包括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即使心地善良如“我”的人也未得幸免。貌似高尚的“我”仍然有意无意地站在了他所鄙视的强者的立场上,这一事实提示人们:在一个充斥着强权与不公的社会里,人性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一场“游戏”中居然深藏着如此可怕的悲剧,一篇千字小说竟然容纳了如此深刻的思想,这就是契诃夫。他以冷峻的笔调促使人们反思———反思社会,反思人性;反思他人,也反思自己。结论是:社会的公正和人性的完善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人性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在所谓的美德中发现病态,从平常事件里揭示悲剧,以冷静的描写引发思考,用现实的丑恶激发期待,契诃夫用他的一些小故事将短篇小说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
契诃夫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影响了俄国文学,也影响了世界文学。不用举别的例子,仅从鲁迅先生的创作里便能够发现和证实这一点。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鲁迅冷峻犀利的写作风格以及他所坦言的对于俄国文学的喜爱,都使人很自然地将两位大师联系在一起。鲁迅的作品中有与《柔弱的人》极为相似的表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灯下漫笔》);“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几片肉”(《狂人日记》)。这是智者们洞察生活后的共同感受和体验。
科技知识资料
参考文献:
[1]吴静萍.试论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J].外国文学研
究,1994,(3).
[2]李靖国.描写“小人物”悲剧的“双璧”———契诃夫《苦
恼》与鲁迅《祝福》的比较赏析[J].名作欣赏,1996,
(6).
[3]吴泽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
[J].外国文学评论,2004,(3).拍手
[4]李新宇.在鲁迅的道路上艰难迈进———论新时期文学
中的民族文化自我批判[J].新华文摘,1988,(3).
[责任编辑 张 焰]
丝袜花制作教程
TheWeak:ABreakthroughfromSympathytoDoubt
ZHAOXue-ying
(CollegeofCultureandMedia,LuoyangUniversity,Luoyang471023,Henan,China)
Abstract:TheWeakbyChekhowAntonshowsnotonlythelossoffairnessundertheoppressionofpower,butalsotheunbalanceoftherighttospeakandgreatsympathyfortheweak;Moreover,withthequery"whydon'
tyouobject?",thearticleanimadvertsontheserv-ilepersonalitypowerfullytorealizethebreakthroughfromsympathytodoubt.Thewriteralsorevealstheinevitabilityforthelossofhu-manityinacircumstanceunderpowerfrostily,thusexpressestheexpectancyfortheequalityinsocietyandcompletionofhumanity.Keywords:servilepersonality;sympathy;doub
t;pondering;social;equity;completionofhumanity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