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 班级学号 | 专业 | 小学教育 | 指 导 教 师 | ||||
设计(论文)题 目 | ||||||||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选题意义 苏童于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园艺》、《红粉》、《pdf文件不能打印妻妾成》,其中《妻妾成》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 近期,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它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笔者立足于近六年的研究成果,分别对《碧奴》的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碧奴》的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现状 对于《碧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碧奴从凡人到神的进程”和“探索人和墙的冲突”。有学者认为《碧奴》是一次对神话的重述,将孟姜女化身为“碧奴”,千里寻夫历经种种磨难,在泪水哭倒长城中人性美得到升华,体现了由“人”到“神”的转变。其次人与墙本身就是个矛盾体,碧奴要冲破种种阻碍,受尽凌辱与磨难,最后墙倒了,个性得到了解放。正如苏童本人所言的两个主要主题——“碧奴从凡人到神的进程”和“探索人和墙的冲突”。第二,存在。在绝望中坚持信仰,在绝望中乐观而又认真。在一个不允许哭泣的世界里,哭泣正在变异,人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泪泉,泪会在任何时候从身体的任何地方倾泻而出。这是苏童对身体、对存在的一种大胆想象。正是因为存在的意识,造就了碧奴从人性到神 | |||||||
性的过渡,赋予碧奴特殊的人格魅力。第三,寻。一路向北,到千里之外的大燕岭为岂梁送上寒衣。碧奴的寻夫是一个完全绝望的过程,无望和徒然是她自己都十分明了的,但她仍然执意前行,在孤独中坚守,在行走中坚持,像一个战士,也像一个疯子。在碧奴的周围,有很多人都具有奇特的哭泣功能,他们失去亲人的悲伤感并不亚于碧奴。但与碧奴相比,与其说他们缺少的是坚持和坚贞,不如说他们缺少的是上路的勇气。只有碧奴一个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寻之路。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当中,寻并不是克服思念之情的主要方式,而更多的是等待。薛仁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即是明证,碧奴似乎是一个发生在更早的历史时期的特例,一个本身就带有孤独彩的故事,所以它具有更多的神话意味,暗示着“寻”比“等待”更具感动人心的力量。第四,关于爱情。梅秀在《<碧奴>对神话原型的现代化建构》中提到“在苏童的神话重述中,最清晰动人的主线莫过于爱情。人间情爱,正是神话的灵魂所在。”“苏童善于塑造女性形象,但是无论是《妻妾成》中温婉、精致、有才情的颂莲,还是《红粉》中善良、执著、刚毅的秋仪,都比固执、痴情甚至有点愚笨的碧奴显得更加可爱一些。然而,正是在这个女子身上,展现了人世间真正爱情的姿态。一个柔弱的女子,承担了千里寻夫这样一个艰苦而无望的过程。责任的另一头,是质朴的爱情与之平衡。可怜的是, 碧奴到了大燕岭, 发现丈夫杞梁早已尸骨全无。她在大燕岭幽幽的哭,在断肠崖凄凄的哭,一直哭到石头流泪,山崩地裂。‘杞梁杞梁,你不出来就让我进去’,长城轰然倒塌。这是眼泪造就的神话,更是爱情造就的神话”。 执着地追求爱情,这是碧奴用眼泪,用不屈的人格,坚强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性和灵动的生命。第五,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小说语言优美,华丽铺张,大量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碧奴和其他人的描写可以说是宏大的,从文字本身就很是吸引研究者阅读,激发了学者研究的兴趣。第六,从想象空间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碧奴》以瑰丽的想象引起了较多学者的评论,这些评论多从结构和情节这两方面展开。付祥喜便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碧奴》的叙事风格,他的《徘徊在神话的建构与结构之间》一文中指出“‘独特性’成为苏童写作《碧奴》的潜在的标准,也成为阅读《碧奴》的一把钥匙。为了‘独特性’,苏童用‘碧奴’这个名字取代已经符号化的‘孟姜女’,又用全身都会哭却经受住了比神话中的孟姜女更多、更大的磨难来塑造碧奴的形象。姑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否成功地超越了孟姜女这个神话原型,至少应当承认,他对独 | ||||||||
特性的追求,确实使比孟姜女形象要饱满的碧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苏童写《碧奴》,不仅仅是要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简单重述,更是要超越故事,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加入了碧奴在寻夫途中的种种遭遇以及百万青蛙与蝴蝶一起上大燕岭的催人泪下的场景。从情节角度出发的有张绍利的《飞翔的理想瑰丽的想象——评苏童的<碧奴>》。文中指出“文本的独特性在于苏童出地运用了神话中隐含的空间想象,对千里送寒衣和哭倒长城这两个情节进行了渲染。碧奴千里送寒衣使叙述空间的想象不再停留在一个封闭的地方而具有开放性。走向长城的道路就是小说故事开展的空间。”吴义勤在《“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一文中提到“在《碧奴》中苏童显示出了为单薄的故事‘添油加醋’的非凡想象力。在小说中, 碧奴‘千里送寒衣’无疑是主要情节,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但为赋予这个情节以完整的前因后果,作家不惜作了大量的铺陈渲染。信桃君的传说是小说的‘楔子’, 但这个‘楔子’却有多重的叙事学价值, 隐含了其后贯穿小说的多条线索: 它既隐喻性地揭示了碧奴生存环境、生存背景的严酷, 预示了碧奴命运的走向与结局, 暑假去哪玩又以‘眼泪’的禁忌, 开启了小说关于‘眼泪’的神奇想象与叙说”。第七,从意象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神话)的一部分。”周婷婷在《论<碧奴>的叙事策略》中谈到:“《碧奴》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便是碧奴的哭,即‘泪水’意象。‘泪水’意象串联起了整个的叙述内容,也可以说,它引导了故事得以发生的可能。”同时指出“‘泪水’在这里已由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而转化成了一个具有极强隐喻功能的象征体。”“‘隐’”的‘喻体’,既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又可以对其主题意蕴,进行形象化的阐释。由于小说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所以隐喻的‘喻体’一般不会是琐碎、零散的叙事单位,它往往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或者是能够反映小说文本主题的一个固有的环境话语.而贯串于整个小说文本当中。”同时还认为“碧奴的泪水使鹿人们纷纷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无论他们怎样阻止记忆的发生,但遥远的乡村、田里的庄稼、爹娘、兄弟的模糊的脸,都纷纷涌入了他们的记忆,他们丢弃了头上的鹿角,开始哭泣,并纷纷离开,奔向了回家的路。在这里,碧奴的泪水对‘异化’的他们进行了救赎,他们纷纷寻家乡的举动,恰恰说明了碧奴的泪水触动了他们的精神故乡,并进而帮助他们到各自的精神皈依。”“可以说,碧奴的‘泪水’在人中 | ||||||||
掀起了‘忏悔’的高潮。”意象以及隐喻的使用,使碧奴的形象更加丰满与深刻,是碧奴从“凡人”到“女神”的升华,救赎了很多人。第八,从陌生化技巧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丁帆在《<碧奴>:一次瑰丽闪光的叙述转换》涉及到“浪漫神话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还体现在作者试图用一些拟人化的动物描写和意象,以及拟动物的人的描写,来建构一个具有童话彩的浪漫神话世界。那个一开始就陪伴碧奴走上漫漫征途的‘青蛙’,使小说一下子就具有了神秘的象征主义格调”, “而‘鹿’和‘马人’的描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表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将人的世界的话语转换成另一种‘动物语言’,从一个超越人类的高度来表达和审判人类的行为。”第九,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吴义勤在《“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一文中提到“苏童巧妙地施展了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绝活, 他不从碧奴的整体形象入手, 而是把她分解成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动作、一个个意象, 力求全方位地展示碧奴之成为碧奴的‘过程’。”《碧奴》在“哭”和“走”上下了功夫,五次哭泣,在“走”中遇到的种种磨难无不展示了一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定的女子形象,深化了主题。第十,从女性化视角研究《碧奴》的叙事艺术。亦有部分评论者从该角度进行较新颖的研究,如赵彬、苏克军的《名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对苏童新作<碧奴>题名的索解》。文章通过对碧奴二字的拆分组合,凸显女性化彩和深层象征意蕴。 (二)存在问题 1.研究者对《碧奴》的主题蕴涵的探讨尚不深入,作品所拥有的丰厚内容未得到充分剖析。 2.新版红楼梦女演员研究者对《碧奴》的叙事艺术的研究还不充分,有待深入研究。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探讨《碧奴》主题蕴涵和叙事艺术,诠释该作品所蕴含的“爱情”与“人性”这两个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性的主题;品鉴其精湛的语言、陌生化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结构。 二、研究内容 (一)引言 (二)《碧奴》的主题蕴涵 | |||||||
(2)为情千里洒泪水 (3)为义千里历苦难 2.寻缺失的人性 (1)感性与理性的冲撞 ①碧奴与“鹿人” ②碧奴与“马人” (2)善良与丑陋的对比 ①碧奴与赶牛车的驼背 ②碧奴与慢慢失人性的男孩 (三)《碧奴》的叙事艺术 1.精湛的语言 (1)宏大叙事 ①青蛙、蝴蝶哭长城 ②碧奴漫漫寻夫路 (2)奇特想象 ①青蛙通人性 ②“鹿人”、“马人”成兽性 (3)多样修辞 2.陌生化的技巧 (1)独特性的瑰丽想象 (2)超越性的历史重构 3.双重结构 (1)表层结构域深层结构 (2)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 (四)结语 | ||||||||
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 |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法 笔者将大量查阅相关学者对《碧奴》主题和叙事的研究成果,详实、客观和全面的了解关于《碧奴》主题和叙事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本论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可贵的经验借鉴。 (二)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研究成果、资料,通过系统的对比分析、整理,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对《碧奴》主题和叙事做更全面的研究。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准备阶段 1.选题、了解论文设计要求 2.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 3.初拟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 (二)调查研究阶段 1.阅读论文相关资料、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撰写论文初稿 (三)成果形成阶段 1.论文修改 2.论文继续修改、定稿、答辩准备 3.论文答辩 | |||||||
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 一、研究准备阶段 (一)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论文选题 2012年4月27日—5月4日 (二)查阅有关资料、形成文献综述 2012年5月5日—6月20日 (三)拟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6月21日—11月15日 二、论文写作阶段 (一)研读文献资料 2012年11月下旬 (二)撰写论文初稿、完成《毕业论文书》、文献综述 2012年11月22日—2013年1月10日 三、成果形成阶段 (一)论文修改 2013年1月上旬—2月中旬 (二)完成《外文翻译》表、论文定稿 2013年2月中旬—3月中旬 (二)论文答辩准备工作 2013年3月中旬—4月上旬 (三)论文答辩 2013年4月上旬—4月中旬 | |||||||
主要 参考文献 | 唐一菲演过的电视剧 [1]周颖.“突围’“转换"的价值何在——关于《碧奴》的一些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8(4):108-111. [2]梅秀.《碧奴》对神话原型的现代化建构[J].文学教育(下),2009,08(25):122-123. [3]付祥喜.徘徊在神话的建构与结构之间——评苏童的新作《碧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2). [4]张绍利.飞翔的理想瑰丽的想象——评苏童的《碧奴》[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02-204. [5]吴义勤.“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J].南方文坛,2007(3):75-78.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63. [7]周婷婷.论碧奴的叙事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5):109-202. [8]丁帆.《碧奴》:一次瑰丽闪光的叙述转换[J].文艺争鸣,2007(4):69-73. [9]赵彬,苏克军.名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对苏童新作《碧奴》题名的索解[J].名作欣赏,2007(06). [10]李瑞萍.《碧奴》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绎[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11]周涛.注目民间的叙事伦理—由《碧奴》所想到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64-66. [12]张学昕.自由地书写人类的精神神话-读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J].当代作家评论,2007(1):80-84. [13]郑艳.由《碧奴》看苏童小说彩意象的变化[J].文学教育,2009(08):144-145. [14]张俊芳.想象的力量——浅读苏童的《碧奴》[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11):88-89. [15]黄雪玲.评苏童《碧奴》对孟姜女传说的在叙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01-103. [16]付晶晶.女奴的卑苦与女神的愤怒——对苏童新作《碧奴》的双面阐释[J].批评与阐释·文坛,2007(6):105-107. [17]高帅.挥洒“泪水”的浪漫重述——论苏童《碧奴》中“泪水”的审美效果[J].文学界·学评论,2010(10):74-75. [18]王春艳,程丽蓉.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重述——以苏童“重述”孟姜女传说的小说《碧奴》为例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0(20):182:-183. [19]徐书林.从期待视野的角度透视《碧奴》中的文本结构[J].文学研究,2008(05):108-111. | |||||||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 指导教师(签名) 陈小艺刘惠宁 年 月 日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