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相对于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现实个性而言的。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个性,在审美理想的作用下升华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审美个性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复归。
2、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即意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
3、审美意象
文学形象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审美意识的基本单位。文学形象的创造就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审美意象构造的材料是生活经验即感性意象,它不经过抽象和概念化阶段,而是在审美理想(人的自由要求)作用下,转化为审美意象。
4、审美体验
在文学活动中,由于解除了现实关系,我们能够以自由的审美主体的身份,重新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真谛,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体验是对人生的全身心的体验,具有知情同一性;审美体验是超现实性的,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成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
5、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又必须按照审美理想选择、改造生活中的素材和体验,塑造审美意象。由于审美理性的作用,文学描绘的世界偏离了现实世界。
但文学的虚拟性又给人以真实感。由于审美意识是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主体丧失了理智,把幻象当作真实;又由于主体与客体融合,对象意识成为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才会有艺术同情。
6、原型
原型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所谓原型是指文化-心理原始结构。文学原型即原始文化-心理活动,分解开来包括原始巫术文化和原始意识。文学发源于原始巫术,它是文学的母体、胚胎和前结构。文学意识的前身是原始意识,原始意识结构也成为文学的深层心理结构。
7、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是原始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神话传说以神话故事来表达原始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原始人的百科全书,也体现他们的情感愿望。对原始人而言,神话不是虚构,更不是一种文学活动,而是绝对真实的记述,不容怀疑。神话传说用形象的故事说话,这与原始人的形象思维有关。
梦见狗咬8、巫术礼仪
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是原始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巫术礼仪是原始人的价值规范,它用一套仪式来实施魔法,企图操纵世界,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且用以调整人际关系,维系部族的信仰。
9、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原始劳动演变而来的,是人类自觉的、集体的改造自然的活动。社会实践开始征服自然,人才成为主体。社会实践也使自然人化,成为人的对象。社会实践是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学发生的社会动因。
10、史诗
史诗是从巫术到文学的中间环节,融神话传说与历史纪实、文学创造为一体。
11、文学史悖论
可以说文学有延续性,每一时代的文学都是依据前代的文学资料演变而成的;又可以说文学没有延续性,文学是独立自足的、非连续性的,每一文学形态都是超历史的存在。
可以说文学有发展,它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提高,并体现着人的价值的提高;又可以说文学无所谓发展,每一种文学形态都有自己的标准,互相间不可比较,它们在各自的时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可以说文学变革有规律可循,它受历史规律制约;又可以说它无规律可循,它是自由的创造,只有偶然性。
12、历时性
指文学在历史进程中变化,其思想内容和体裁形式都在历史中变化着。
13、共时性
共时性是事物超历史的稳定性,它是由深层结构的不变性决定的。文学的共时性与审美结构相关,表现为文学的形式结构和文学传统两个方面,也表现为不同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思潮对文学历史的分割、中断。
14、文学革新
所谓文学革新,就是在继承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革和发展传统。
15、审美超越
审美作用即精神的超越作用,它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了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审美超越作用体现为审美批判功能、审美关怀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
16、审美批判
文学作为一种超越的体验,是一种批判的意识,它在自由的高度,彻底批判现实,并深入到生存层次,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文学的审美批判作用使社会意识中多了一个反思的维度,使人对现实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在历史进程中不至于丧失自我,有了克服异化的武器。
17、审美关怀
人除了现实生存需要以外,还有超越的追求,即渴望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获得终极关怀。文学通过审美理想的创造,建立一个审美乌托邦,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终极关怀。
18、审美教育
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文学对现实的人的完善和提高。文学通过审美体验,使人的片面的现实个性升华为全面的审美个性。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当人回到现实中来后,他的现实个性已经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因受到审美个性的提升而变得更美好了。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手段。
19、感性娱乐功能
文学是一种感性化的体验,感性化的文学描写往往突破理性规范直接表达了人的生命欲求,使无意识中的原始欲望得到宣泄,这就产生了感性娱乐作用。
20、美感娱乐功能
在文学活动中,原始欲望转化为审美冲动,人的生命欲求以升华的方式得到实现,无意识与意识的对立不复存在,从而解决了内心世界的冲突,这时就产生了一种美感,即身心和谐的愉悦感。美感娱乐不同于感性的宣泄,它是心灵的净化,更富于精神性。
21、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是原始巫术的产物,它是原始文化和原始意识的一些基本意象,如父亲、母亲、英雄、神灵、太阳、月亮等。它们既是原始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又是原始情感的凝结,积聚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在文明时代,原始意象转换为各种现实的和文艺的形象。
22、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包括政治、道德、法律等在内的社会价值体系,而阶级意识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23、审美超越性
文学的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具有超越性。所谓超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现实(科学和意识形态),二是没有最终答案,只是否定一切现实观念,指向自由。
24、能指
能指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即音形层面。
25、所指
所指是语言的意义,包括指称(外延)和含义(内涵)。指称是语言代表的事实,含义是语言包含的认识、评价和情感。
26、意义
语言的意义属于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自觉意识相对应,是理智的表象或概念。意义是社会约定的,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精确性。
27、涵义
语言的涵义属于语言的中层结构,与非自觉意识对应,是直觉和情感体验的意象。涵义是个体的理解,具有个别性、生动性、丰富性。
28、确指意义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指出,如果第一符号系统(自然语言)成为第二符号系统的所指,第二符号系统就具有确指意义。
29、泛指意义
如果第一符号系统称为第二符号系统的能指,第二符号系统就具有泛指意义,即象征意义。
30、文学角
人物是现实的身份,只是文学形象的材料,只有变成文学作品中的角,才能构成文学形象。文学角以现实人物为基础,受到现实原型的制约,但必须按照新的视点和审美理想加以改造。
31、文学情节
事件是人物的行动,只有在文学叙述中才变成情节。情节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生活的逻辑,才有起码的可信度,但还必须符合作者的叙述逻辑,对生活逻辑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
32、文学环境
背景必须被文学叙述所改变,才能成为文学叙事的要素——环境。文学环境是文学角和
何洁赫子铭情节的环境。一方面要以现实背景为基础,另一方面也必须按照文学形象塑造的需要和文学叙事的法则来重新组织。
33、拟作者
文学叙述主体有两重身份:作者(现实主体)和拟作者(审美主体)。现实主体需要转化为审美主体才能进入文学叙述。拟作者作为艺术个性和审美意识而存在,是真正支配文学叙述的主体。拟作者暗中操纵文学形象和读者,是真正创造文学形象的人,又是真正与读者对话的人。
34、叙述角
叙述角是指叙述者与文学角的关系即谁是发话人。叙述者可以是情节中人物,也可以不是情节中人物。
尼坤和宋茜35、叙述态度
叙述态度即叙述者以什么态度讲述故事。可以是鲜明强烈的,也可以是隐含不露的;可以代表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可以偏离作者的思想倾向。
36、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指叙述的故事是随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也就是由谁的眼睛看到的。一般划分为全知视角(叙述者>角)、内视角(叙述者=职高和中专的区别角)和外视角(叙述者<角)。
37、审美时间
2022年冬至九九表审美时间是文学叙述的时间结构在审美层面上的体现。时间有两种形态,自然科学意义上体现为现实时间,心理上体现为审美时间。审美时间是自由的时间,体现着人对自身价值的充分占有。文学叙述中的事件要成为情节,就必须突破现实时间结构,重新组织事件的过程,从而进入审美时间。
38、概述
概述是对事件的简要交代,区别于具体细致的场景描写。概述时间跨度大,直接是叙述者的声音,因此产生某种距离感和抽象性。概述不宜作主要叙述手段,否则文学就会失去形象性。它仅作为辅助手段与场景描写相配合。
39、场景描写
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具体行动,是发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具体事件。场景描写能消除时间距离,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赋予故事以直接性和现时性。场景描写不仅包括行动及环境,还包括对话及人物心理描写。
40、即时话语
即时话语也称内心独白,是从心理描写中分离出来的新的叙述手段,直接倾诉意识之流。即时话语赋予故事以直接性,可以暗示潜意识活动。
李云迪和郎朗41、叙事文学
文学从功能上可划分为再现性的叙事文学和表现性的抒情文学。再现性艺术具有叙事的时间结构和客观化形式。再现艺术的语言形式就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有小说、叙事诗及剧本文学等。叙事文学的原型是神话传说,中间又继承了史诗传统。
42、抒情文学
表现性艺术具有非叙事的空间结构和主观化形式。表现性艺术的语言形式就是抒情文学。抒情文学包括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抒情文学的原型是巫辞。
43、读本文学
文学从表现手段上可划分为直接阅读的读本文学和供表演的剧本文学。读本文学用语言来描写事件、人物、场面、情节、心理活动等。
44、剧本文学
剧本文学直接面对表演者,要给表演者留下余地,对人物形象、动作,心理以及对事件、情节只作概要的提示,而只对对话详加描写。剧本文学的原型是巫术表演。
45、文学体裁
把功能和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为文学确定较为具体的形式规范,就出现了文学体裁的概念。文学体裁一方面比文学类型的划分要具体,另一方面更侧重于形式特征。同时,体裁比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形式抽象,是共同的形式规范。文学体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又具有民族性。
46、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在与客体产生的审美联系中进行创作实践的人,即作家、诗人。
47、文学创作的客体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作家、诗人在创造美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