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
吕珍九 金有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包含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教材中出现的小说类型多为短篇小说。茅盾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因而,人物刻画是短篇小说的主要任务。往往在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上,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言行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一侧面。
例如,契诃夫的《变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刻画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统治时期的官吏形象,这是我们可以通过文本阅读得到并进一步总结概括出的。那么得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后,还需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层意义。因而教师可以出示《变龙》问世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社会背景中领悟此文深刻的社会意义。此乃“借一斑略知全豹”,亦即现实主义小说的价值所在。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小弗朗士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他平时淘气、不好好学习,但是今日懊悔万分;韩麦尔
先生对课堂的留恋、充满情感的语言、下课时痛苦的神情,都在向读者表达着他们对于祖国、对于母语的热爱。当然,都德选取了一个特殊的生活片段。在教师向学生出示有关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后,结合对于人物的分析,学生更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爱母语和爱国之情。
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教学,需要立足文本做精细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主要环节便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结合适当的背景资料便可引导学生得出文章主旨。可见,陌生的社会背景并不妨碍学生的正常阅读,关键是对于文本信息的搜寻与概括总结。
但是,传统意义的小说到了20世纪,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即使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说的三要素而言,人物模糊化,没有姓名,没有面貌,没有生活,人物是类型化的,即人物代表了一类人或整个人类;情节没有故事性,更多地转向人物内心,展示人物心理世界——心理活动、情绪或潜意识;环境虚拟,更多表现为一种象征意义。因而,主题也由具体到抽象。不再如同《变龙》等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而是去思考人性本身、个体与命运的斗争、人类的存在等抽象的,甚至终极的命题。20世
纪后的小说,鉴于初中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教材中出现得不多,仅有一篇被称为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老人与海》。解读此文,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是一把钥匙。
《老人与海》写成文字的情节很简单:坚持出海——捕杀大鱼——苦斗鲨,人物也就是古巴的老渔夫桑迪亚戈,他身处的环境就是大海。但是,貌似简单的文字之下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海明威曾言:“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人们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称为“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因而,我们解读《老人与海》的关键在于通过八分之一的文字来解读出八分之七的内涵,这其中多为桑迪亚戈的内心世界。如文中这样一段话:
妖精少女组合“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除了它的上下颚。它的背部和剑鱼的一般蓝,肚子是银的,鱼皮光滑而漂亮。……这种鱼生就拿海里所有的鱼当食料,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壮健,武器齐备,以致所向无敌。它闻到了这新鲜的血腥气,此刻正加快了速度,蓝的脊鳍划破了水面。老人看见它在游来,看出这是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
网络红人程琳个人资料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灰鲸鲨:它很美,游速快,壮健,所向无敌,并且“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本文重点是写老渔夫,此处为何费笔墨描写这条鲨呢?全文是老人海上勇斗鲨的过程,只有战胜鲨鱼才能表现老人的勇猛与毅力,此处为何如此赞美这条灰鲸鲨?作者想要读者体会到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所言。借助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来分析文中那段话便豁然开朗。作者细致描写老人的对手——灰鲸鲨,他的对手愈是完美壮健,愈显出老人的处境危险,愈能令读者体会到老人孤身奋战的勇气和毅力。显然,作者表面上写灰鲸鲨,实际上省略了对老人的担忧、赞美、敬佩等发自内心的深沉的情感。对于桑提亚哥而言,即使身处险境,他也认为这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是海里最快最凶猛的鱼,这才是他的真正对手。只有这般势均力敌的较量才能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尊严。虽然海明威反对有人简单地以象征手法来解读他的作品,但是文中象征的意义显而易见,例如文中的几个段落: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中象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出海前)
在这以后,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出海中)
在路另一头的棚屋里,老人又睡着了。他还是脸朝下睡着,而那个孩子就坐在他旁边,看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出海后)
在出海前后,桑提亚哥的梦境中都出现“狮子”。梦境是人的潜意识的再现,此处“狮子”代表着桑提亚哥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说是一位胸怀梦想的年轻人,或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将其比作“狮子”不足为奇。而这里是一位年过八旬,而且不走运的老渔夫。这样一位老年人、一位普通人,他的内心也是如此浩瀚与伟大。海明威再一次以文学样式树立了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勇敢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和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正是因为作者描写的细致入微、详略得当,桑提亚哥老人硬汉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海明威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老人与海》所思考的人的存在、勇气等问题,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为:“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去迎接那看起来难以应付的现实,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
骆驼赋二、童话
童话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篇幅所占比例较大,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篇幅较长的童话,而在高中教材中几乎没有童话,这取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因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童话,例如《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犟龟》等,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既要突出童话的故事性、娱乐性,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体会童话蕴含的美学特征。其中,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差异。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童话的教学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童话的结构。童话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因而其故事性、娱乐性较强,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结构简单、便于记忆。童话有一个鲜明的结构特点,即“三段论式”,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童话无不采用了这一经典结构范式。如《白雪公主》,白雪公主逃到森林中与小矮人住在一起后,后母三次到来加害于她;《皇帝的新装》中,当两个骗子装模作样
的假装织布时,老臣、官员与皇帝自己共三次前去视察。米切尔·恩德的代表作品《犟龟》虽然属于现代童话,但在结构上依然借鉴了童话的传统范式,以重复手法演绎故事情节。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针对儿童的阅读特征,在重复中加深记忆,获得阅读快感。祝2021年高考成功的祝福语
其次,童话的虚构。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童话的逻辑性建立在假定之上,即作者必须为幻想人物的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然后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合理地自然地发展。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也就是使假戏真做,使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运用童话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变形和机智的反讽,获得荒诞美。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童话中的虚构特征。例如,在《白雪公主》一文中,美丽的公主、凶狠的后母、可爱的小矮人、英俊的白马王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但是奇遇小矮人以及美丽的森林等情节,奇幻、陌生、美妙吸引着小读者,这正是童话虚构特征所带来的荒诞美。
张翰郑爽演过的电视剧
最后,童话的象征性。面对儿童,童话除了娱乐与审美的功效,教育意义也很重要。童话透过表象看本质,在这些奇异的世界中又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童话是最具有象征涵义的文体类型,童话的象征隐喻之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美学特质。童话中的象征在不同的作品中常常呈现两种类型:一种更倾向于具象象征;一种更倾向于总体象征。例如,《丑小鸭》中丑小鸭这一核心人物,代表了生活中不畏困难、勇敢生存、认可自我的个体精神历程的具象体现;而《皇帝的新装》中发生的一切,隐含着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以及自欺欺人、人云亦云的不良社会风气,其象征意义来源于童话的总体形象体系。
三、哲理散文
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既然讲哲理、论道理,就如同议论文,有论点、论证。但是其以散文的语言,甚至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来完成。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以及译作的语言,外国哲理散文常常被教师与学生认为是最难理解的课文。讲解这一类作品,我以为应当从文体特点入手。
哲理散文以优美而充满包蕴意义的语言来讲道理,所以首先应当对难懂的语句咬文嚼字。
只有将个别的阅读障碍清除了,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全文的意思。例如《谈读书》一文,由于作者是16世纪的哲学家,其语言精练、深刻隽永,因而译者对其原文保留了语言的精炼、深刻等特征。开篇首段,便造成了学生阅读的障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能否恰切地理解文意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一般有两个方法:一是将难懂的词句以易懂的词句来解释。如这句“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中,“怡情”、“幽居”是理解句子的关键词语,疏通了这两个难点,此句话便迎刃而解。二是不能止步于字面的解释,还应要求学生能够从抽象走向具体,即在生活中一个实例来印证作者的说法。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了,才证明他们听懂了。注意,是学生自己举例,而非教师以生活例证来讲解课文,否则就会大大降低课文的教学价值。
哲理散文需要咬文嚼字,不能走马观花。但是,全文疏通以后,见了“树木”还需见“林”,需要整体感知全文的结构,并得出文章的论点。如《谈读书》一文,当学生已疏通全文文意,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脉。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
精神上各种缺陷。同时,体会并学习作者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