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成为“清明上河图”的“活本”
2014马景涛吴佳尼年0630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黄正术
  最近,随着古镇黎里保护开发一期的完成,老街顺利“开街”。修复后的古镇,小桥下流水,粉墙上黛瓦,民居边店家,店幡随风展,街、河、店相衔,人、车流连,各本地特小吃激情回归,各种“老字号”意欲强势入驻……人们走走看看,停停望望,品品尝尝,煞是热闹,宛若一幅穿越了的“清明上河图”。
  笔者对古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可能源于当初的专业出身和当年的职业。笔者曾经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干了6年古建保护与考古工作。虽然与老家的古城相比,一个是淮上名城,一个是江南古镇,但古风古韵,热闹繁华相仿,都是“清明上河图”,范儿十足。立春祝福语2023
  作为一位曾经以保护古物为工作的、现在十分热爱江南生活的新江南人,笔者真心希望古镇保护开发,能让江南的这一幅幅“清明上河图”真正“活”起来,活在老百姓的脚下与口头,而不是活在“规划”与“计划”里。
  坚持“有真”。古镇保护开发,多取“修旧如旧”原则,要有“真历史”、“真古建”。那种面对古建筑,认为是一堆破烂,眉头不皱一下,便“拆了老庙建新庙”的做法十分不可取,新的永远是“赝品”,换不起人们的人文情怀。有些地方拆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说,还将世界“名筑”移植过来,搞些所谓中版的“金字塔”、“卢浮宫”,不仅“水土不服”,还被人耻笑。“有真”,是要有古镇现有或者曾经有过的东西,一屋、一桥、一河,哪怕是一块老砖、一片旧瓦、一个石鼓,都能引起人们一片遐想和徘徊。
  实现“有人”。“清明上河图”里最大的看点是人,各式各样的人,忙忙碌碌的人,南来北往的人。我们的古镇开发也需要有人气,白天晚上都需要大量的人,古镇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有些地方,古城古镇开发将原住民迁出去,将整个城和镇圈起来卖门票,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城和镇的“繁华”跟原住民“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古城古镇实际上已经“死”了。“有人”,有本地人,有原住民,是古镇保持独有气质,保持物与人的天然结合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为了“有人”,不可过多地人为阻止人的脚步,能对外免费开放的就不要都圈起来卖门票,游客少花一分门票钱,说不准会多花100元消费,门票对服务业的拉动没有多少“正能量”。拍一拍
合同终止协议
关于林志颖的电视剧  做到“有味”。这个味儿是古镇自身的味道,散发的地方气息,是该古镇特有的“体味”。有人说,江南的古镇“同质化”非常严重,看过一个古镇,第二个就不用去了。江南古镇处于江南文化圈中,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有些“同质化”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到和而不同,不要推行“复制化”。笔者老母亲喜欢吴江的香青菜,买了种子带回老家种,结果长出来的菜,样子还是那个样子,吃起来又辣又涩,全然没了香味儿。江南古镇要放大做强和而不同,就是凸现古镇的独有特、独有文化。
  体现“有容”。不为了保持所谓的地方“味儿”而自我封闭,不为了保持所谓的“古风”而排斥现代的东西,不为了保持所谓的“井然有序”而将流动的小商小贩拒之门外。既要有开门办店的“坐贾”,也要允许“摇船挑担”的“行商”。如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少了大街上“走卖”吆喝的商人,那将逊不少,也许就成了“城管来了”版的“清明上河图”。
  寻求“有伴”。这个“伴”是与周边的“小兄弟”、与吴江的其他资源融合,抱团发展,联合打造旅游目的地。当前,吴江还很难让游客成为“留客”呆上几天,大多与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景点组合,游客在吴江停留的时间还不够长。但是,吴江的旅游资源还是非常丰厚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出可以留住人的“长线”。吴江水陆交通相济,如果旅游像串珍珠一
牛犇个人资料简介样,将吴江的东太湖、大运河、河湖、古镇、生态等点线面结合起来,打造2~3天周期的吴江旅游线路,不知可行性将会如何?
  保持“有度”。开发要有度,掠夺性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盲目开发、过度开发风险很大。尤其是古建筑,是不可再生性的资源,毁了就没了。古镇开发利用其实是倡导一种悠然的“慢生活”。慢慢来,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