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顶顶个人资料简介
燧发发
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在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目录
∙•发展历程
∙•与美国历史
∙•明朝军队火器及其编制
∙•相关词条
[显示全部]
发展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转轮打火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这种转轮打火的零件主要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燧发的发展历程分为转轮打火到燧发。转轮打火是人们在克服火绳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但是,火绳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
张小斐是冯巩的什么人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引起德国军方的关注,很快,这种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法国军队仍装备火绳。
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一弹,而以转轮打火为
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这样,转轮打火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然而,转轮打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撞击式燧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
门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已广泛装备法国军队,后来,这种隧发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隧发有步兵隧发和骑兵燧发两种,前者口径19.8毫米,长1560毫米,重5.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毫米,长1210毫米,重4.6千克,弹丸重21.3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与美国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的历史,差点因隧发而改写
在隧发纵横战场的200年间,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与燧发紧密相连,特别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
差点因隧发而改写。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志愿组织成的一支民兵组织向英国殖民主义者打响了独立战争第一。英美双方均使用燧发较量,从1775年4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月,英国政府被迫同意美国独立。在这次独立战争的第3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双方军队在相距100~300码的阵地上对峙,英国殖民军神手福开森少校接到命令,让他干掉一个美国重要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举的总司令华盛顿。有一天,美方阵地上出现了一个衣着随便的军官,连一个卫兵都没有带,身旁仅站着一个副官模
样的人,当福开森端着隧发骂阵时,这个漫不经心的美国人
一直盯着英国阵地,丝毫没有要逃离的样子,福开森认为他不
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这个神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没有
逯恣祯开。后来,福开森得知,此人不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
鼎的华盛顿。试想当时福开森开了,华盛顿也许会失去性命,那样,美国的历史真的可能会是另一个模样。
明朝军队火器及其编制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和战法。(泡泡语:野史记载,台州作战中,倭寇精锐武士7人临阵单挑,明军以火器密集射击毙之,贼大乱,证明中国人也很损。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120米,管用熟铁制作,
关羽刮骨疗毒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管。
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的部队,号称神机营。明式的火绳叫鸟铳,有弧状把手和准星,利于三点一线射击。到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军大致已经有了1万多支鸟铳。嘉靖四十年(1561),明军又在鸟铳的基础上发明了子母铳。1支鸟铳带4支子铳,可依次连续发射,射速大为提高。到了1598年,明代火器研制者赵士桢在土耳其火绳的基础上又改进出鲁密铳。这种火器弹药装填量高、射程远,威力比同期欧洲火绳大,更比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的火绳轻便,因此在明军中大量装备。明支援高丽李朝的战争中打垮丰臣秀吉的日本联军,应该少不了子母铳跟鲁密铳的功勋。戚继光在平倭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从而减少后座力、提高命中率。1炮能打出百多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1568年,戚继光甚至把它装备到骑兵营,作为必备的骑兵炮作用跟现代的小型迫击炮相似。更为闻名的红夷大炮,最初是明代天启年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红夷大炮就是长管加农炮,广泛为英国跟荷兰人使用在战船上。澳门葡萄牙人的30门炮也是从英国船上掠夺而来。明廷得到这30门炮,一部分用于军事仿制,(直到明朝灭亡,共造出大小红夷炮达500余门)一部分则用于实战,布
床戏韩国床戏大尺度置在关外。袁崇焕宁远大捷就是靠这几门从葡萄牙人处买来的
红夷大炮,把自许平生百战无败迹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炸得狼狈
而逃,最后跟丰臣秀吉一样,愤懑成疾,郁郁而终。1635年,
另一个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更发明了燧发。燧发配有火
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
精确度大为提升。相对于火绳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明代燧发的自行研制并不比欧洲人晚多少。
对于明朝在红夷炮上的创新我仅说两点,第一,明朝在1636年围剿张献忠的时候就有人为红夷炮加上了望远镜等光学瞄准仪器,而欧洲要到19世纪才办到,第二,沈阳故宫收藏的一门吴三桂守山海关造的铜壳铁芯炮在17世纪造炮工艺上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明朝在对待红夷炮上来说除了在硬件上的研究外,焦勖在火炮制造、分类方面,孙元化在弹道学方面,宋应星在冲击波研究方面,戚继光在射击学的三点一线理论上都有大量的成果,最为重要的是明朝还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有着自己国家火炮设计比例表的朝代,和当时的欧洲各国处于同一水平。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时,由于还有点明朝流下来的老工匠和一些西方传教士,所以还能造一些性能还过得去的大炮,但已没有明朝乃至西方任何一个强国那种火器理论、工艺、研究全面发展的景象,成为仅仅是"造"炮或者说仅是留有一层"造炮"的壳而已(当然,在个别人眼中只看到花费减少了90%,毕竟研究开发花的钱远非制造费用所能比的)。以至于后来打台湾都是以荷兰舰队当主力,因为清军火器根本不是郑家军的对手,否则也用不着玩迁海三策了。可等到唯一撑门面的那帮明朝遗人死光了满清的火器就更是倒退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如:清嘉庆时曾倾全国之力仿制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机炮以装备八旗炮队,结果所造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战争前,关天培日记中的记载清军当时自制的九千斤大炮(不是臼炮)最大射程只有1200米,要知道明代一千多斤的红夷炮都比这远得多得多;当两次战争时清兵被英国开花炮弹打得晕头转向,对视为神物时,全然忘了他们的努尔哈赤就是让明军给砸死的,而在当时北京八旗炮库内还有大量被蛛网密布的明代造......
神机营是中国明朝永乐前期创建的京军三大营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担负著「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与明初创编的卫所驻军的编制不同,其最高编制级别为营,营编提督内臣2人、武官2人、掌号头官2人;营下编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各设坐营内臣1人、武臣1人,除中军下领四司外,其余各领三司;每司设监内臣1人、把司官1人、把牌官2人。营专习神、神炮。稍后,又得都督谭广马5000匹,称五千下营,附於神机营,设官如神机营以下各军,营下编四司,每司设把司官2人,神机营的任务是主管操练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兵。经多方考证,神机营约建於永乐七至八年(1409至1410)之间。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兵(创建於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自生火铳:
明代末年开
高中写人的作文始试造的一
种燧发。
南京户部右
侍郎毕懋康发明的。它的构造和性能与前述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我国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
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
军事大明神机之明军火器军队编制的详细资料
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顺年间,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时,明军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明永乐八(1410)征交趾时,明成祖还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已成为军队的一个兵种。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
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获太少),以至于可以说是亏本买卖,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军和倭军在朝鲜所进行的战役中,明军的火器质量和使用水平就高于倭军。当时倭军和朝鲜军都甲胄齐全,十分精良,而明军却有不少连盔甲都没有就上战场了。朝鲜军队开始很吃惊,以为是明军神勇,其实是明军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赘。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