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设计学院
历史上每⼀次设计改良都伴随着设计思潮的改良⽽进⾏,就有如⾰命⼀般。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的“万国博览会”带给⼈们的是对于机械化产品美学质量的下降的担忧和不满,随之⽽来的艺术与⼿⼯艺运动使设计家能够静下⼼来思索如何才能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是很可惜,这场运动从实质上使反对⼯业化时代的⼤机器⽣产特征的,因此并没有探索出⼀条全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法,后来的⼀些运动也没有很好地探索出⼀种设计改良的⽅法。直到⼀战后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出现才使这种现象有了本质上的改观,艺术家不再单纯是艺术家,⽽⼯业家也逐渐意识到设计对于产品开发和⽣产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些设计探索与纳粹政权的“种族清洗”计划有所抵触,因此在1933年被强⾏关闭。但是包豪斯设计学校在这⽅⾯的探索对于德国以及世界的影却是⽆法估量的,他第⼀次系统地探索了在⼯业化时代中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种理念和具体的⽅法。
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成⽴于德国的魏玛,这是⼀个闻名德国乃⾄欧洲的⽂化名城。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建⽴的学院,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个新的⾥程碑,学院经⼗多年的努⼒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并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了⼀个空前的⾼度。虽然在1933年学院被纳粹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关闭,但是学院创始⼈格罗佩斯所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式却影响了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并且使所有的设计师意识到为⼤众设计和为⼯业化设计才是设计的真正⽬的。
“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治家的意思,以区别于学院式的教育机构。
  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的⼈学也与众不同。招揽的学⽣有刚从战场回来的,有⼯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越三分之⼀是⼥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需形成⼀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业界,否则,⼀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成⽴了纺织、陶瓷、⾦⼯、玻璃等科⽬。学⽣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学习理论课,⼀⾯在车间中学习⼿⼯艺,三年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在设计中注重实⽤需求,摒弃虚浮奢华;讲究材料⾃⾝的质地和⾊彩,反对附加的修饰和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构本⾝的形式美,采⽤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椅⼦就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
初二作文
  有⼈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明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命性的核⼼。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的⾼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它要
让艺术家变成这样⼀种⼈,即能⽤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塑造美、营造舒适⽣活的⼯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个⼈,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农民、⼩职员,都过上“⼈”所应该有的⽣活,让每⼀个⼈都能平等的享有⽣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不认为替普通⼈设计⽔杯之类的⽇常⽤品是雕⾍⼩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是⼀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那么多的精⼒,建⽴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的就是要在更⼤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活的质量和⽔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来 设计⼀个⽔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个普通的⽔杯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活的每⼀个平凡的⽣活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当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们纷纷⾛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也的到了⼴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他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当然,任何象包豪斯这样⼤胆的⾰新⾏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的理解,五届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战爆发前,他被迫关闭了。但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能查禁的。时⾄今⽇,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他不依靠权势和奢华,却往往在⼈们的⼼⽬中留下了更长久的印记。
包豪斯”是德⽂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英⽂译名应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Bauhaus”是格罗⽪乌斯专门⽣造的⼀个新字。”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
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的意思。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从这个新造字的字⾯就能看出,格罗⽪乌斯是试图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个已被长期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更⼴泛地说,艺术与⼯艺应该合⽽为⼀。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
1919年3⽉16⽇,魏玛内务⼤⾂弗列希委派格罗⽪乌斯担任“市⽴美术院”与“市⽴艺术⼯艺校长职务。3⽉20⽇,格罗⽪乌斯建议并获准将两所学校合并,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个重要的起点,在这⼀年的4⽉1⽇创⽴的“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建⽴的学院,为⼯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产⽣的历史背景:
欧洲⼯业⾰命之前的⼿⼯⼯艺⽣产体系,是以劳动⼒为基点的。⽽⼯业⾰命后的⼤⼯业⽣产⽅式则是以机器⼿段为基点。⼿⼯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艺⼈(⼯匠)之⼿,这些⼯匠以娴熟的技艺取代或包含了设计,可以说这时没有独⽴意义上的设计师。⼯业⾰命以后,由于社会⽣产分⼯,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设计因⽽获得了独⽴的地位。然⽽⼤⼯业产品的弊端是: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究其原因在于:技术⼈员和⼯⼚主⼀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他们只关注产品的⽣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另⼀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的⼯业产品。因此,⼤⼯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
⽭盾⼗分突出。19世纪上半叶,形形⾊⾊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业产品带来了华⽽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引发了⼀场设计领域的⾰命,以下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命。
19世纪后期英国⼈威廉·莫⾥斯发起的艺术与⼿⼯艺运动发起⼈威廉·莫⾥斯对当时出现的缺乏艺术性的机械化批量化产品深恶痛绝,他同时⼗分反对脱离实⽤和⼤众的纯艺术。1861年,莫⾥斯与友⼈合作成⽴了⼀家“绘画、雕刻、家具和⾦属制品美术⼯匠公司”,这在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先由美术家亲⾃设计并组织⽣产的机构,但其背离了⼯业⾰命的必然趋势,否定代表新⽣产⼒的⼤⼯业机器⽣产,使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机器⽣产产品技术与艺术的⽭盾。
1900年前后以法国和⽐利时等国为中⼼的新艺术运动
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主要成就体现在家具与室内设计⽅⾯,主要贡献在于继承了英国“艺术⼿⼯艺运动”主张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并使这种新的设计理论和观念在欧洲各国得到了⽐较⼴泛的传播。其局限在于否定了⼯业⾰命和机器⽣产的进步性,错误地认为⼯业产品必然是丑陋的。
⽐利时⼗九世纪末⼆⼗世纪初最为杰出的设计家与设计理论家,⽆疑应推凡·德·威尔德(Henry Vaan
de Velde),威尔德出⾝画家,后来也当过建筑师,1890年他为结婚选购家具时,感到市场的所有⽤品都“形态虚伪“,从⽽开始⾃⼰动⼿设计⼤部分⽤品,这使他⽴志毕⽣从事设计活动和设计改⾰,在这⼀点上,他和威廉·莫⾥斯颇为相似。
威尔德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早在⼗九世纪末,他就曾经指出“技术是产⽣新⽂
奶茶店
化的重要因素“,“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的设计,才是实现美的第⼀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他提出了技术第⼀性的原则,并在产品设计中对技术加以肯定。1902年⾄1903年间,威尔德⼴泛地进⾏学术报告活动,并发表了⼀系列⽂章,从建筑⾰命⼊⼿,涉及产品设计,传播新的设计思想,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反对纯艺术。
1906年他考虑到设计改⾰应从教育着⼿,于是前往德国魏玛,被魏玛⼤公任命为艺术顾问,在他的倡导下,终于在1908年把魏玛市⽴美术学校改建成市⽴⼯艺学校,这个学校成为战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直接前⾝。
威尔德到魏玛之后,思想有进⼀步的发展,他认为,如果机械能运⽤适当,可以引发设计与建筑的⾰命。应该做到“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严格准确,⼯作程序明确清楚“,以这三点作为设计的最⾼准则,达到“⼯艺与艺术的结合“。在这⼀点上,他已经突破了新艺术运动只追求产品形式的改变,不管产品的功能性的局限,推进了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
⼆⼗世纪初的德国⼯业同盟或德国制造同盟
这是⼀个半官⽅机构,旨在促进⼯业产品设计。这也是世界上第⼀个由政府⽀持的促进产品艺术设计的中⼼,在德国现代艺术设计史上具有⾮常重要的意义。中⼼⼈物为海尔曼·穆特修斯。他洞察到英国艺术设计运动的致命弱点在于对于⼯业化的否定,因⽽确⽴了“艺术、⼯业、⼿⼯艺合作⽔平,明确指出机械与⼿⼯艺的⽭盾可以通过艺术设计来解决。英国⼿⼯艺运动认为⼿艺⽐机械⽣产优越,⽽⼯业同盟提倡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别;穆特修斯从设计⽬的热情地为标准化和机械的价值争辩,他认为简单和精确既是机械制造的功能要求,也是20世纪⼯业效率和⼒量的象征。⼯业同盟的努⼒想要把艺术家和⼿艺⼈与⼯业融化为整体,去提⾼⼤量⽣产的功能和美观质量,尤其对低成本的消费产品。
包豪斯的创始⼈格罗⽪乌斯在其青年时代就致⼒于德意志制造同盟。他区别于同代⼈的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致⼒于美术和⼯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格罗⽪乌斯⼒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灵魂”。他认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证明⼯业的倍增是正当的。格罗⽪乌斯关注的并不只局限于建筑,他的视野⾯向所有美术的各个领域。⽂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论达芬奇或⽶开朗基罗,他们都是全能的造型艺术家,集画家、雕刻家甚⾄是设计师于⼀⾝,⽽不同于现代社会中分⼯具体化了的美术家,包豪斯对建筑师们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们是这样“全能造型艺术家“。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他把建筑、设计、⼿⼯艺、绘画、雕刻等⼀切都纳⼊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包
豪斯是⼀所综合性的设计学院,其设计课程包括新产品设计、平⾯设计、展览设计、舞台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甚⾄连话剧、⾳乐等专业都在包豪斯中设置。⽽这⼀教育思想缘⾃德国的缪司运动。
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的崇⾼理想,肩负起训练⼆⼗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
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课程改⾰,实⾏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体化的教学⽅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峰时期。1928年格罗⽪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到政治激进,从⽽使包豪斯⾯临着越来越⼤的政治压⼒。最后迈耶本⼈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斯⾯对来⾃纳粹势⼒的压⼒,竭尽全⼒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
⽶斯·凡·德洛将学校迁⾄柏林的⼀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斯终于回天⽆⼒,于该年8⽉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的时间。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1⽇,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型⼯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的建筑、规划,就是⼀篇⽆声的“宣⾔”,所以他亲⾃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
座被誉为现代建筑⾥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设计。不同的使⽤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宿舍等被⾃由地组合在⼀起,形成⼀个类似风车形的平⾯。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不同,⾼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粉墙加⿊⾊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家具。钢筋混凝⼟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体造型,表⾯⽩⾊,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英尺。
与传统建筑的对⽐:
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
传统建筑中采⽤对称法则,⽽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布局,多⽅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新建筑采⽤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扩⼤了窗户的⾯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
包豪斯教学:
包豪斯的创始⼈格罗⽪乌斯针对⼯业⾰命以来所出现的⼤⼯业⽣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的⼝号,这⼀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综合创造能⼒与设计素质的培养。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多数是艺术家⽽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构成的基础课、⼯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批既有美术技能、⼜有科技应⽤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冲击,提出“⼯⼚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的特长,分别进⼊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研究部”,研究部毕业⽅可获得包豪斯⽂凭。学校⾥不
以“⽼师”“学⽣”互相称呼,⽽是互称“师傅”、“技⼯”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直处于变化发展中。
包豪斯课程
实⽤指导
前方交会法
材料研究
⼯作⽅法
正式指导
观察课:⾃然与材料的研究
绘画课:⼏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
构成课:体积、⾊彩的研究与设计
每⼀门课程最初由⼀位造型教师与⼀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传授技艺与⽅法。
何润东结婚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的相关⼯⼚,既是课堂,也是车间:
练字技巧编织⼯⼚:主要以⾦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
陶瓷⼯⼚:以距离魏玛20公⾥的唐堡陶瓷⼯⼚为实习⼯⼚
⽊⼯⼯⼚:该⼯⼚产品追求严谨的⼏何结构
⾦⼯⼯⼚: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
纺织⼯⼚: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
师资
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
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
包豪斯的教学由⼿⼯艺转向⼯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
基本课程:
康定斯基的课程:1)⾃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
保罗·克利的课程:1)⾃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
联想笔记本电池约翰·伊顿的课程:1)⾃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
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
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
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
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
其他基本课程:⾊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
⼯艺基础课程:⽊⼯、家具、陶瓷、钣⾦⼯、着⾊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
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
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
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知识。
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由杰出的瑞⼠建筑家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开设:结构、静⼒学、制图、建筑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等。他们为迪索市设计的⼯⼈住宅⼩区和为柏林附近的柏诺⼯会学校所做的规划和设计,获得很⾼评价。
鉴于上述包豪斯的师资,使包豪斯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也纳⼊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且还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步形成体系,最后终于促成视觉语⾔的产⽣。正如时⼈所评论的,“包豪斯的⼯作,使⼈理解了隐藏在现代绘画后⾯的新观点。包豪斯的研究基于⼀种对新空间的探索。这种探索最早始于综合⽴体主义,20世纪初期,俄国的⾄上主义、荷兰风格派都是这⽅⾯的反映。是包豪斯将这种地⽅性的视觉语⾔整理提⾼成具有国际视觉语⾔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论。包豪斯的理论性著作--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根据材料进⾏建筑》、《动态的视觉》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纳吉的理论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构筑了20世纪的造型教材基础。包豪
斯之所以能将视觉语⾔体系化,因为:所有的⼈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地⽣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的刺激⽽唤起各种感觉和⼼情。这些从⼈的⼼底⾥涌现出来的感情,必须求得某种表现。因此,视觉语⾔是世界上每个⼈所共有的根本体验。这是⼀种更远⼤、更重要的⽣活设计概念。
包豪斯的原则
艺术与技术相统⼀
设计的⽬的是⼈,⽽不是产品
设计必须遵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