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10-2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社科研究项目
“汉魏六朝七夕诗嬗变研究”(2009-ZX -018)。作者简介:张亚军(1972-),女,河南周口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第34卷第1期2015年1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Vol.34No.1Jan.2015
汉魏六朝七夕诗“秋”
、“月”意象脞论张亚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要: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来衬
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
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七夕诗;秋;月;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5)01-0086-04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体现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这一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的爱情故事触发、感动着后世文人,从而产生了众多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具有较强民族文化彩的七夕文学。在汉魏六朝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过程中,七夕诗作为一种重要的题材,在意象使用方面多以牛郎、织女、秋、月、河汉等为主要形式,从而呈现出多种艺术内涵。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节候特征尤以初秋时节为主,借暑消风起之际、弦月初升之时,来描写牛郎织女月下相思、相会的情景,“秋”、“月”意象的频繁使用不仅与魏晋南北朝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有关,而且也是表现七夕诗悲伤怨离情绪的主要手段。
在汉魏六朝七夕诗所出现的意象中,除去人物
形象织女外,节候特征则是以“秋”、“月”情景的描
什么叫房改房摹为主。“秋”属于七夕节令,
是最具时令特征、最为明显也是最能借此抒发离别情绪的词语,以秋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恋之情则显得更加深沉:秋风萧瑟带给人一种悲凉的气氛,在秋天空旷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之下,大自然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带着一种环境自身的悲伤气氛,如满地枯黄的落叶、光秃的枝桠、花儿的颓败、秋雨的连绵等等都会使敏感的诗人产生一种悲伤的情绪,忧虑失落之情也随之
而来。于是诗人把这种悲凉情绪抒发于文字之中,
心情落寞、身世飘零、有愿难遂、有梦难成等万般愁愫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七夕诗中,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在秋日时分的七夕节,牛女之间的相聚短暂而欢愉,但也充溢着浓重的离情别绪,泣涕涟涟、泪眼相望,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始终与悲愁、悲怨、伤心等词语相联系。诗人以牛女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的七夕诗,其伤感的基调是不变的,即以“秋”为大的时间背景,描写与悲有关的分离、不舍、无奈和等待。在汉魏六朝七夕诗中,这些情绪的抒发非常真切,非常感人。见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1]394
牵牛织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无由。
———傅玄
《拟四愁诗四首》[1]574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春离隔寒暑,明秋暂一会。
———晋乐府
《七日夜女郎歌九首》[1]1053
气往风集隙,
秋还露泫柯。———王僧达《七夕月下诗》[1]1240
辍机起春暮,
停箱动秋衿。———谢庄
《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1]1251
解带遽回轸,谁云秋夜长。
———刘骏《七夕诗二首》[1]1221
秋期此时浃,
长夜徙河灵。DOI:10.16276/jki51-1670/g.2015.01.016
———萧纲《七夕诗》[1]195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1]1995汉曲天榆冷,河边月桂秋。
———江总《七夕诗》[1]2587织女今夕渡银河,当见新秋停玉梭。
———江总《内殿赋新诗》[1]2596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柳恽《七夕穿针诗》[1]1675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
——邢邵《七夕诗》[1]2265这些节令诗多以“秋”为核心词,表现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节候特征。两人相会,称为秋期。相会之前,有迎秋;相会之时,有早秋、新秋、明秋;相会之后,有秋风、秋意,萧索的秋景不仅呈现出牛郎织女相聚又分离的令人悲伤的艺术场景,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们对这一场景的多种主观构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秋”一直具有一种浓重的悲情彩,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最容易引发女子相思之情,也最容易触动男子草木一秋的内心感念。“听秋声空际,悲时节摇落,孤枕独倚难眠,愁绪盈怀难遣,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反映离索居者的普遍哀愁”[2],可见,秋景作为一种节候特征,本身就具有一种明显的悲情氤氲。从中国民族文化心理角度来看,“宋玉悲秋”的心境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抒发悲伤、悲凉、悲凄、悲怨情感的母题。而汉魏六朝七夕诗中“秋”意象的使用,正是在牛女故事这一题材中继之而起的创作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曰“时”,七夕时节为早秋,凉风初起,颇觉清冷,这是牛女故事的背景所决定的,而这种秋景最易引起人的悲秋之绪。
fat是什么意思啊
二曰“情”,文人的创作多以此(秋景)为切入点进行表现与阐发,以景引情,由景入情,心目相取,即景会心,更直接地抒发悲怨情感,表达诗人对织女爱情难遂、无奈、悲伤情感的同情。
三曰“习”,即中国古典诗歌中传统的伤春悲秋之创作心理与创作习尚。这是在诗人对事物情感体验的
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是作为审美意象的表现性内涵而存在的认知体验。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创作者主体对客观意象的主观认知、体验、表现的过程。
不可否认,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意象是创作者心理建构的产物,所谓气之动物,物以感人,创作者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感内容。而汉魏六朝七夕诗的“秋”景的集中描绘,不仅为进一步表现故事主角“织女”的所思所想,而且那种由观景而引发的惆怅与愁怨何尝不是创作主体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清醒觉察与融合表现呢?因此,秋景触发了诗人们深沉悠远的多种情感,浓笔增添了牛女故事的悲剧彩,从而使织女的“思妇”、“怨妇”形象以及多种情愫得到了更加准确与真切地表现。
可见,汉魏六朝七夕诗中“秋”意象的使用,不仅贴切地体现出牛女故事所弥漫的悲情彩,而且也赋予了七夕诗独特的艺术内涵,正所谓“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悲愁无形,侔揣称,每出两途,获取譬于有形之事,……写秋而悲则同气一体。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以人当其事而悲秋愈甚”[3]1558。秋景描写不只是作为一种铺叙与渲染的重要艺术手段而存在,它其实进一步深化了牛女故事的悲情主题。
在汉魏六朝七夕诗中,诗人们还往往通过月描写来抒发内心细腻而伤感的情绪,从而勾勒出一幅幅哀婉美丽的艺术画面。比如诗人以七夕节为时间背景,刻画了牛郎织女相聚的喜悦与离别的悲伤。相
安心亚
本科二批会时,月光照耀下的牛郎织女还沉浸在万般喜悦当中,而时间却已悄悄溜走,相聚却总是那么短暂,还来不及细细体味马上就要面临分离,依旧是孤单的又一年,依旧是无限的寂寞和愁苦的等待。可以说,在汉魏六朝七夕诗中,诗人们利用“月”这一意象将牛女情感的纠结和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其诗见如:
岁幕凉风发,昊天啸明月。
朗月照闲房,蟋蟀吟户庭。
———陆机《拟明月皎夜光诗》[1]689轻云飘霏以笼朗,素月披曜而舒光。
———苏彦《秋夜长》[1]924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
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金风起汉曲,素月明河边。
紫霞烟翠盖,斜月照绮窗。
———晋乐府《七日夜女郎歌九首》[1]1053火逝首秋节,新明弦月夕。
小沈阳为什么退出欢乐喜剧人
月弦光照户,秋首风入隙。
———谢灵运《七夕咏牛女诗》[1]1180落日隐櫩楹,升月照帘栊。
———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1]1195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
———刘骏《七夕诗二首》其一[1]1221秋风发离愿。明月照双心。
———刘骏《七夕诗二首》其二[1]1221夕清岂淹拂,弦辉无久临。
———谢庄《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1]1251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
———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诗》[1]1236宵月向掩扉,夜雾方当白。
———鲍照《和王义兴七夕诗》[1]1308月丽姮娥影,星含织女光。
———刘孝威《苦暑诗》[1]1880姮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
———庾肩吾《七夕诗》[1]1998明月照高台,仙驾忽徘徊。
———陈后主《七夕宴重咏牛女各为五韵诗》[1]2517
团团素月净,翛翛夕景清。
———杨广《月夜观星诗》[1]2670在这些诗歌中,“月”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具体的表现形态上看,有明月、朗月,可见月华透彻,映衬夜清灵;又有斜月、升月,可见弯月初上,显现弦辉渐放;而素月高悬,轻云飘霏,更见皎洁明净。七夕诗中,“月”意象使用频繁由此可见一斑。它的出现不仅构化了七夕相会的背景场面,而且在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在诗歌本身的意境创造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苏彦《秋夜长》诗中“轻云飘霏以笼朗,素月披曜而舒光”句,写出了七夕相会时月光的轻柔与姣美,从而渲染出一种温情而恬美的意境。而晋乐府民歌中“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句则非常明显地透示出织女赴会前的向往与喜悦。再如刘宋孝武帝刘骏《七夕诗》其二“秋风发离愿,明月照双心”一句,明月不仅作为七夕相会的情景语言出现,而且是牛女表白心迹、发出离愿誓言时的见证,因此,这一意象的使用已经突破了一般的意义层面,而且具有一种感人而又震憾的力量。因此,如果说素月、斜月、弦月等词语的使用显现了七夕节候特征、同时也构画了牛女相会背景环境的话,那么明月、朗月、月丽、飞月等词语的运用,非常明显则具有创作主体———诗人主观而浓重的加工彩,即不是为表现实际的景象,而是作为意象的基本特征存在,为完成诗人情怀的兴发而主动设计与追求的一种意境。
在古今诗歌作品中,“月”意象经常出现,其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女性,代表了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只有月亮才是闺中女人凄凉的伴侣,
不胜幽怨的精魂”[4]。在汉魏六朝七夕诗中,“月”意象的使用方法有两种:实写和虚写。实写处如斜月、宵月,的确如七夕之夜月亮的实况,弯弯如钩,映照离人心事。而诸如明月、月华处则为虚写,将七夕之月描绘成一轮光亮与明华,是为渲染一种团圆相聚的欢愉气氛,即如“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一般。诚然,月亮带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明净、淡雅、含蓄、柔美,还有清冷,清冷让人感到孤单,并且更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引发创作者内心无从排解的寂寞,这样的意境对于敏感的文人来说更值得描写、抒发与回味,诗人月下萌生的冷清孤单之意,无声的寂寞之影在那样的时刻,也只有月亮可以相随相伴。在这种感情支配下,人们看到月亮便会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凄冷安静、孤单无助中相思之情、思念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并被真实、贴切地加以表现,久而久之,月亮带给人的感觉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定型,月亮冷和美的性质与文学创作“以悲为美”审美标准相契合,从而使“月”这一意象衍生出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寂寞、失意、忧郁、悲伤。正所谓“月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5]。
总之,汉魏六朝七夕诗中“秋”、“月”意象的使用,以萧瑟时景、宵月晚照构造了一种鲜明而清泠的图景,一种静谧而凄冷的意境,烘托出牛女无奈分离、相思又相聚过程中所弥漫的悲情氤氲。
由上可知,汉魏六朝七夕诗的时令虽以初秋为主,但已有凉风暂起,从时光飞逝的悟叹到悲秋情绪的感发,体现出汉魏六朝七夕诗的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特征。而初弦之月,光照离人,孤独与寂寞
的情景氛围同样具有一种浓重的悲情彩,诸此种种,作为一种客观的审美现象而存在,“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在汉魏六朝七夕诗这一较为集中的题材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汉魏六朝诗歌的主旋律充满了痛苦、哀伤与惆怅。无论是汉乐府诗对现实生活的揭示,还是东汉文人诗如《古诗十九首》在人生共有之情的展现方面,都已经奠定了这一悲伤的感情基调。梁代文论家钟嵘对汉魏六朝诗风的评述中,诸如“意悲而远”、“发愀怆之词”、“情兼雅怨”、“多感恨之词”、“长于清怨”等等,无不是对古体诗歌“以悲为美”创作风格的阐释。悲美与悲怨有概念的内涵上有些不同。正如徐国荣先生所云:“悲美,即以悲为美,指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悲怨,即对某种行为和事件的悲愤与怨情。两者都是心理情感,虽然都以悲为底蕴,其实却大不相同。概括地说,前者是一种审美心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审悲快感;后者则是一种创作心理,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灰情绪的文学表述。”[6]15据此而言,汉魏六朝七夕诗正是诗人们以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为基本情感底
蕴,通过各各自不同的理解与创造而形成的作品结果。正因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浓重的悲怨彩,才更容易引起创作者在感情方面的认同与共鸣。
与同属于怨诗题材的班婕妤、王昭君形象不同,织女与牛郎之间爱情故事的固定性、丰富性、悲剧性则更容易披上一层悲情的面纱,由爱情难遂的感伤,到分离思念的痛楚以及相聚于珍贵一刻又不得不
长时间分离的痛苦轮回使得这一故事在题材内容、情感表现、艺术手段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多层次的悲情内涵。也就是说,在诗人取材进行创作时,更容易为牛女故事多方面、多层次的感情内容所吸引,加之,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因此,汉魏六朝七夕诗的盛行与此期“以悲为美”的艺术追求倾向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而言,七夕诗的悲情意蕴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七夕诗中悲情意象的使用。之前,对于“秋”、“月”意象的分析业已证明在牛女爱情故事诗化的过程中,这些词语所充当的烘托与渲染背景氛围的重要作用。
其二,七夕诗中悲情词语的呈现。七夕诗中织女形象更多地具有思妇、怨妇的特征,那么,诗歌所披负的悲怨彩显而易见。有些表情达意的词语非常明显,如王鉴《七夕观织女诗》“牵牛悲殊馆,织女悼离家”[1]854,刘骏《七夕诗二首》“爱聚双情款,念离两心伤”[1]1221,王僧达《七夕月下诗》“来欢讵终夕,收泪泣分河”[1]1240。又,南朝乐府《华山畿二十五首》“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1]P1338,柳恽《七夕穿针诗》“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1]1675等,离、伤、泪、泣、愁等词语无不是感离伤情的悲咽之音。而梁武帝萧衍《七夕诗》有更集中的表现:“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断念,凄悼两情悬。”[1]1535此诗几乎每句都有悲凄之词,传达出凄凉、痛苦的情感特征。
其三,七夕诗中悲情意境的描绘。在诗歌作品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就是意境的体现。“意境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不同审美意象联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韵味。”[7]173而七夕诗悲情意象与悲情
词语的使用,直接促成了悲情意境的形成。诸如王筠《代牵牛答织女诗》:“新知与生别,由来傥相值。如何寸心中,一宵怀两事。欢娱未缱绻,倏忽成离异。终日遥相望,秪益生愁思。犹想今春悲,尚有故年泪。忽遇长河转,独喜凉飙至。奔精翊凤轸,纤阿警龙辔。”[1]2016这首诗取材角度较为独特,是汉魏六朝七夕诗中唯一一首以牵牛的角度来表现牛女爱情的诗歌,着力描绘了生别离、长相思、旧泪新愁、悲喜交加的感情变化。牛郎织女终日遥遥相望,万般愁思、悲哀怅惘均付于银河边这一片静寂。一宵怀两事,如何寸心中?两事,指七夕夜既是聚合,又是分离。牛女离别时盼望难得的相聚,是为一;牛女相聚时忧惧即将到来的分离,是为二。诸此情感通过词语的准确表达创设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意境,致意清远,妙极自然,映衬出七夕之夜牛郎织女喜忧参半、悲喜交加的心理特征。
诚然,汉魏六朝七夕诗的悲情创作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悲怨彩,即以牛女爱情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一悲剧内容决定了创作者在感情层面的选择势必然地倾向于悲情意蕴,即徐国荣所谓的创作心理。二是诗人创作七夕诗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以悲为美”的感情体验与接受过程,在拟想与摹写牛女悲欢离合场面的同时,诗人也经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心理的尝受过程,即徐国荣所谓审悲快感,这是一种审美心理的表现。因此,汉魏六朝七夕诗作为本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其审美倾向更多地与汉魏六朝时期“以悲为美”的艺术时尚相契合。例如汉代辞赋家王褒在《洞箫赋》中云:“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8]354钱钟书解析曰:“奏乐以生悲为善者,
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观王赋此数语可见也。”[9]946又,魏晋作家嵇康于《琴赋》中云:“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8]1318可见,汉魏六朝的确存在“以悲为美”的审美时尚。而扩展到诗歌领域,无论是建安诗风的慷慨悲凉,还是正始诗风的深遂忧愤以及两晋挽歌的悲音盛行,无论是“诗缘情”说[10]99,还是“流连哀思者谓之文”[11]368,诸此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均体现出六朝时期“以悲为美”的审美接受。因此,汉魏六朝七夕诗所呈现这种浓厚的悲怨、悲情彩,不仅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内容所决定,同时,也与这一时期“以悲为美”的创作习尚和审美取向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周淑芳.重阳诗:诗人悲戚与快感的双重倾泻[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1):108-110.
[3]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涂昊.花间集中的月亮意象[J].衡阳师专学报,1995(4):74-79.
(下转第109页)
参考文献:
[1]戴圣著,艾钟,郭文举注译.礼记[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许慎.说文解字[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3]班昭.女诫[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旧约全书[Z].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89.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
Conditions From the Gender Culture
LI Li-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Sichuan617000)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hist
ory of gender culture.The thesis traces to the geographic,economic,extrinsic factors and sociopolitical structure's effects on na-tional culture,consequently reveals the different women conditions which are under Chinese absolutism in patriar-chal clan system,and which are western religious tradition.
Key words:gender culture;national culture;patriarchal clan system;western religion;women conditions
(责任编辑:孔明玉)
(上接第89页)
小学生自我介绍
[5]阮忠.一轮明月启情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1):104-109.
[6]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1]萧绎.金楼子·立言篇[C]//郁沅,张明高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On Images of Autumn and Moon in July7th Psalm
in Han and Wei Dynasties
ZHANG Ya-ju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Henan Uinversity,Kaifeng,Henan475001)
Abstract:In July7th Psalm(a pattern of poems which is popular during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the authors use Autumn and Moon to symbo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s.Some poets employ the clear and cool au-tumn scenery to serve as a foil to the meeting of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girl(a famous love legend in which the two characters can not live together an they can only meet once a year on July7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while some other use plain or bright moon to express their missing feelings,hence a kind of sorrows was created,which reflect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regarding sorrow as beauty"in this kind of poems
during those dynasties.Key words:July7th Psalm;autumn;moon;image
(责任编辑:邹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