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古诗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者:田瑜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林心如怀女娃2012年第06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古诗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有效渗透,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味、丰富其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距离都接近了。学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趋增多,他们不但知道圣诞节,还能说出许多外国的节日。平时,他们有印象的节日,也只不过是六一儿童节、家庭贫困原因说明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如果问: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知道的很少,回答更是五花八门。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古诗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先来说说是什么节日,谁知竟有学生脱口而出是教师节,令人有些哭笑不得。也难怪,古诗的九月九和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是不同的概念。于是,就要借助日历,比较直观地向学生
讲解农历的有关知识,并告诉学生,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诗的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见学生似懂非懂,我又借助多媒体引出另一首诗,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通过诵读,了解诗篇大意,更是让学生知道正月就是农历的一月,正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同学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果然,许多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他们彼此交流,不仅更清楚了农历的概念,还知道了传统佳节多数用农历计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而子时之后也就是大年初一何润东演过的电视剧了,五更分两年嘛。
        香港大学研究生申请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计较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古诗的内涵,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二、古诗中的琴、棋、书、画
        不管是前人还是现代人,如果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么他们在人们眼中就是才
于谦和老婆年龄子才女。因为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今这个年代的价值观,电脑和外语更显得实在和实用,在许多方面能体现出你的人生价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身上还是需要这样一些民族气质,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传承这种气质。
        其实,古诗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体会,其精练的字词,平仄有序,讲究韵律,让人眼前有画,耳边有曲,心中有感。只有中国的古诗是无法用外语来翻译的,因为这种艺术境界其它语言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诵读的平仄,更要根据每首古诗本身的特点,配上与内容、情感相符的乐曲,以古筝和琵琶奏曲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如,王维的《竹里馆》第二句弹琴复长啸,让人耳边响起了一曲娓娩的琴声,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仿佛听到诗人的弹奏,从而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为诵读古诗奠定了基础,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这既是激趣,也是搭建。
        同时,古诗与书法、国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首古诗用一手和书法来演绎,其意义深远;一首古诗配上一幅意境深邃的国画作品,更是不同凡响。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更要注重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让三者巧妙地融
于一体,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品。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美景,但学生看到心中所描绘的景象,就会深切地体会到诗的优美意境。
        三、古诗中的调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
        古诗、诗在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让人感觉华丽,橙是最暖,红、黄是暖,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而冷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蓝紫、蓝绿是冷,蓝是极冷。诗人习惯调动的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两种类似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调。工程管理专业“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客路青山绿水前。(王维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