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书目
基本古籍
1、(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李荣浩新歌4秒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5、(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6、陈尚君撰《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stand的过去式
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
8、(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唐)韩愈撰《顺宗实录》,收入《韩愈文集》;
10、(唐)杜佑撰《通典》,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11、(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
13、(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
14、(唐)王泾撰《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年;
1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1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
17、(日)仁井田陞撰《唐令拾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陈冠希 吴亦凡
18、(日)池田温等《唐令拾遗补》,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
19、黄正建主编《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
20、(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21、(唐)李泰编、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
22、(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
23、(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24、(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
25、(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26、(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
27、(日)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
28、(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
29、(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
30、(唐)林宝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
31、(清)赵钺、劳格撰《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
32、(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
33、(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
34、(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5、(唐)张鷟著《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
36、(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
37、(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8、(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
39、(唐)赵璘撰《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0、(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
4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
42、(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6年;
43、(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
4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
4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
46、(清)曹寅待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47、(清)徐松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48、(唐)徐坚等撰《初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
49、(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50、(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
5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52、(清)王昶撰《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
5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
5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合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图文本1-4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1992-1996年;
55、(日)池田温撰《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
56、(日)小田义久主编《大谷文书集成》(壹、贰、叁),法藏馆,1984、1990、2003年。
57、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58、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至第五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
59、陈国灿著《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60、陈国灿、刘永增编《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
61、柳洪亮著《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62、刘俊文著《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
63、侯灿、吴美琳编著《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巴蜀书社,2003年;
63、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华书局,2008年。
现当代论著
1、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2、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3、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4、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1988年;
6、唐长孺主编《隋唐五代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7、[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汉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9、黄永年《唐史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年;
10、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1、鞠清远、陶希圣《唐代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5;
12、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
13、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14、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
15、[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
16、[日]堀敏一著、韩国磐等译《均田制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9、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0、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
21、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修订版;
22、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23、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
24、李伯重《唐代江南的农业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
25、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6、魏明孔《隋唐五代手工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27、赵丰《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三秦出版社,1992;
28、卢华语《唐代桑蚕丝绸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9、冻国栋《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30、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年,修订本1999年;
31、张弓《唐代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985;
32、葛承雍《唐代国库制度》,三秦出版社,1991;
33、王永兴《唐代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4、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
35、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6、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厦门大学出
版社,1999年;
37、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8、池田温著、龚泽诜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39、[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0、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2、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唐代政治史论集》,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
化基金会,196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增订本,2004年;
4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4、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5、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46、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7、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
郑爽为什么48、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6;
49、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科学出版社,1957;
50、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51、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
52、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
53、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54、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5、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56、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57、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58、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59、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60、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61、孙继民《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2、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3、程喜霖《汉唐烽堠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1;
64、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
65、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66、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西安,西北大
学出版社,1996年;
67、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
68、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9、韩国磐《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
70、刘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71、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1991年;
72、吴丽娱《唐礼摭遗》,商务印书馆,2002年;
73、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74、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75、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
76、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7、
78、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7
年;
79、牛志平《唐代婚丧》,三秦出版社,1996;
80、高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1988;满汉全席菜名
81、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吴丽娱、冻国栋、黄正建《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2、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3、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4、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
85、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年;
86、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1986年;
88、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9、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
90、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91、张弓的《汉唐佛寺文化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92、翁俊雄《唐代人口与区域经济》,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93、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94、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95、李燕杰《唐人年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96、崔明德《汉唐和亲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
金星手撕萨顶顶97、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98、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99、岑仲勉《突厥集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58年;
100、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中华书局,1958;
101、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2、林幹主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1919-1981)》,中华书局,1987年;103、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10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
105、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
106、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
107、章《唐代蕃将研究》及《续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1990年;108、马驰《唐代蕃将》,三秦出版社,1990年;
109、[法]沙畹著、冯承钧译《西突厥史料》,商务印书馆,1932年;中华书局,1958年;110、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中华书局,1934-1962;
111、[美]劳费尔著、林筠茵译《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
112、[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3、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114、林悟殊《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
115、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6、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
117、[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8、高明士《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9、张跃《唐代后期的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0、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122、范文澜《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
123、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
124、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87新版;
125、谢重光《汉唐佛教社会史论》,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
126、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
127、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128、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师大出版社,1989;
129、张荣芳《唐代的史馆与史官》,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4年;
130、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
13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32、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33、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34、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79;
135、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6、郁贤浩《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7、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8、张忱石、许逸民合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
139、方积六、吴冬秀编《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92;140、吴汝煜编《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41、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142、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