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xué
文 学
摘要:在莫言的小说中,大量、集中、创造性地描述了一个动物世界,一个和人相厮守的动物世界。莫言赋予了这个动物世界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人的动物化,动物的人化以及人与动物合一”三个方面简要归纳和分析了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内涵。
关键词:莫言小说 文学 动物意象
引言
动物意象,是莫言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像他一样将动物的声音那么明显地凸显出来。莫言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充分注重了人物情感的表达,同时又因为莫言对动物有着深厚的感情,莫言描绘和塑造出了一个复杂而又有深度的动物世界。在他的很多小说里,动物的重要性并不逊于人物,甚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刻描绘出人物性格与精神世界,直抵人物灵魂。
众多极富生命力的动物,从地上跑的牛羊驴马到天上飞的鸟类昆虫以及水里游的虾蟹鱼等,它们出现在
了莫言的各个小说中。这些动物与高密东北乡踏实诚恳、刻苦坚强的人民紧密生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转,它们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复杂联系。
在《红高粱家族》[1]的传奇故事叙述中,莫言赋予了动物极高的灵性和寓意,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神秘而深沉、原始而荒诞的魅力。高密居民与这些动物密不可分,动物的性格和行为与高密居民一样受到这片土地的精神浸染,他们仿佛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动物的介入,促进了小说的风格和主题的形成,阅读《红高粱家族》时,不得不把这些动物的地位提升到与人物形象同样的高度。
在《丰乳肥臀》[2]中,莫言怀着对动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进行描绘和塑造,赋予了深广厚实的生活信息和社会信息,使之透射出素朴自然的审美风韵。 在《天堂蒜薹之歌》[3]中,至少有不低于22种不同的动物用在80处不同的地方作为象征。基本上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甚至是整体的众,有时都用一种动物意象来加以描述。用得最普遍的动物是狼、虎、老鼠、小鸡、猫(各2次)、马、牛(各4次)、狗(16次)。
莫言笔下的动物意象内涵,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归纳和分析。
一、 人的动物化奥迪a4首保多少公里
动物是人的镜像,通过动物看到人的内在思维和外在表象。人动物化了,有了动物的基因了,直白点
讲,是一种退化,一种人性消泯。《檀香刑》[4]中赵甲的傻儿子赵小甲,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人的动物性,人的本质。
“俺姓赵,名小甲,清早起来笑哈哈。(这傻瓜!)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到了白虎到俺家。白虎身穿小红袄,腚上翘着一根大尾巴。(哈哈哈)大尾巴大尾巴大尾巴。白虎与俺对面坐,张嘴龇出大白牙。大白牙大白牙大白牙。(哈哈哈)白虎你要吃俺吗?……”这段话以娃娃腔显出小甲的无知和傻,而这样一个傻人的强调反而能更加贴近事实地说明客观现象。
赵小甲得到“虎须”,看见老婆眉娘是“一条水桶那般粗细的白大蛇”,“俺老婆还不是一条完整的蛇,她只是生了一个蛇头,她有腿,有胳膊,身上还有两个,头上还长着头发”;看见檀香木椅上自己的爹赵甲竟是黑豹子,“几十根铁针一样的胡须,在它的宽阔的嘴边往外奓煞着”;看见钱丁大老爷是白大老虎;袁世凯是一只大鳖;那些清军德国兵则是一些豺狼……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还原。他所看到的那个晚清末年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动物的世界。动物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赵小甲所在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人只有动物性了,而人之所以为人,所有的一切都荡然无存。
赵小甲扮演人命运的审视者和裁决者,由一个傻子来扮演这样的角,透露出极强的荒诞感。这也让人联想无德无能者居于高位的现实。小说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到处都是畜生,你还怎么活下去?”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人的动物性,把人性中恶的部分描绘得入木三分。
二、动物的人性化
动物在古人眼里有视为卑下物种的一方面,所以在生死轮回的观念里,干坏事的人,下辈子基本就是做猪做狗。在《生死疲劳》[5]中,动物意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展开,通过人与动物的轮回,将人性合理地运用在动物身上,动物仿佛具备了人性,通过动物进行主题和内容的展开。梦幻西游怎么改密码
《生死疲劳》主人公西门闹是一个善良的地主,也没有做很多坏事,在1947年土改时被毙掉了。他感觉自己很冤枉,死了以后冤魂不散,在阎王爷面前一次一次地叫苦。阎王爷让他不断地投胎,依次托生为驴、牛、猪、狗来到人间,和家人一起生活,经历了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坎坷、磨难与变革。西门闹的肉体是动物,而具有人的灵魂和思想,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笔墨在亦真亦假、荒诞夸张、幽默辛辣之间游弋,人的痛苦和欲念与动物的身份所造成的局限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整部小说蒙上了幻觉彩。以狂欢化叙事的方式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叙述。动物通人性,具备人的思想,从古到今都不缺例子。“物犹如此”这句话之后往往跟着“人何以堪”,让读者不禁发出人连畜生都不如的感慨。
在《红高粱家族》中,“人与狗的战争带给人的是关于人性本质的思考和启示。以写动物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通过把人的思想传递到动物这个意象上,给读者以新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人生。不仅扩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还带给人们最独特真实的人性体验。将人类社会才会发生的事情,
写到狗的世界里。“我家”的黑狗、、红狗征服狗成为领袖,在与人大战的过程中表现得机智勇敢、互帮互助,但也会有不和谐的情况发生。这部小说里,对动物的深刻描述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画龙点睛的作用,动物有着拟人化的内心活动映射着世间百态,又有着人物的传奇化身。
隙组词语通过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受,得出有一种进步叫退化,有一种文明叫野蛮的真谛。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在作者的描述中却真实地演绎着:战争时期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父辈们骁勇善战,打下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父辈身边的狗类也回动物的野性,向控制他们的人类发出反抗的吼声。当人类处在和平岁月的时候,父亲身边温暖可爱的蓝狗和耿十八刀所要讨回公道的大院里“毛眼油亮的肥胖花狗”的出现,让动物本有的野性消失不见,而与此同时,人类也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一点一点堕落下去。通过历史将人类与狗类形成强烈对比和呼应,深刻反映了野性的消失,奴化的到来。
动物的人性化,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蒲松龄。蒲松龄伴随着莫言的成长,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死疲劳》可以说是莫言致敬蒲松龄之作。这篇小说,从精神上和文化上来讲,莫言跟蒲松龄是一脉相承的。 在《聊斋志异》400多个故事中,伟大的蒲松龄在山东这块土地上借狐仙创造了一个动物性的世界。那个世界和人的世界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在那里,人是上帝,是立法者,人最终还是鬼狐世界的主宰者和评判者。但莫言与蒲松龄不同的地方在于,莫言赋予了这些动物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寓意。人不再仅仅是评判者和主角,人
yw n jiàn shè
郭涛主演的电影有时候跟动物一样,也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莫言突破了传统读书人的思维,在描述乡村的时候,没有静穆的泥土,没有地道的学气,而是将所有空间中的动与静有机结合,将乡下泥土的哲学融入到了时代文化的气息中。莫言了解这种符合自己本意的表达形式,人只有和物共处的时候,才能在世界中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体会生存的意义。
三、人和动物的合一
如何申请出国留学动物幻化成人,出神入化,动物不再是人的世界的附庸,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介入了人的生活。在这里,动物性和人性得到了高度地统一,或者说是二者原本就是寄生在一起的。莫言写出了人和动物的相互交融状态。
莫言的短篇小说《狼》在开篇写道:那匹狼偷拍了我家那头肥猪的照片……上午十点来钟,狼来了。它变成了一个白脸的中年男子……像是一个中学里的数学老师。我知道它是狼……它大叫一声,声音很凄厉。它的尾巴在裤子里边膨胀开来,但随即就平复了……我的狗松开口就跑了。等我回到家里时,那头肥猪已经被狼开了膛。我的狗,受了重伤,蹲在墙角舔舐伤口。
这篇短篇小说已经完全省略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二者合一,可以说是人和动物合一的经典。
在《屠户的女儿》中,人具有动物的外形。女孩香妞生下来没有双脚,却长着一条鱼尾巴。人和鱼结
合在一起,注定了人类世界对她是排斥的,她周围的孩子们都攻击她,歧视她。但是香妞却具备与万物对话的能力。当香妞看到小牛犊时,作者这样写到:
我看到它站在那儿,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仿佛要对我说什么话,但是它没有说话。我知道它不好意思和我说话,它故意不跟我说话,它总有一天会对我说话。
让人反思的是在这个高速发达的工业时代,人类主宰着地球,主宰着万物的命运。人鱼形象包含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类的姿态不再是凌驾于万物,而是将自己放到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人还原为自然的一部分,还原成最原始的状态。莫言向往的是一个人与万物平等交往、和谐共处的世界。
在《红高粱家族》里,动物的命运和人物的结局之间有着种种隐喻。“我奶奶”性情真诚热烈,为了爱情,对“我爷爷”以及他的婚外恋情人开展了一段报复历程。作者将她与纯白的田鼠合二为一。文中写到:“有一只纯白的田鼠蹲在墓穴正中一根漂亮无比的高粱秸秆上掐着爪子算卦”。田鼠灵活敏捷、聪明、敏感、缺乏安全感、机警,而“我奶奶”的性格特征正是田鼠的个性。
“二奶奶”是个“黑皮肤女人”,从而联想到黑猫。“我奶奶”皮肤白皙,是“纯白的田鼠”。猫鼠互为天敌,通过象征的手法,将动物和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野性的呼唤和敬仰。
结语
动物意象,是莫言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莫言营造的乡村世界里,“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动物的声音几乎压倒了人类世界的喧哗。莫言赋予了动物意象深刻的内涵。要读懂莫言的作品,必须要重视对作品里动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3.
[3]莫言.天堂蒜薹之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莫言.檀香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谴责”和“幻想”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内涵解析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郭文平
摘要:本文试图理解《双城记》中作者狄更斯革命暴力的特质内涵,诠释人与人性的关系,并对这些
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重新界定狄更斯暴力革命与人道主义内涵,并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幻想”与“谴责”进行阐述。刑法236条的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人性 幻想 谴责 《双城记》人道主义
引言
《双城记》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唯一一部与革命题材有关的小说。因为狄更斯本人为人道主义者,所以在其作品《双城记》中,通过独特的艺术将他人道主义思想完美表达出来。本文从人道主义立场来理解革命暴力,同时褒贬诠释人与人性,以此来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幻想与谴责进行探讨。
一、关于革命
狄更斯所创作的《双城记》中包含45个章节,有24个左右的章节对革命斗争进行直接性描写,就时间角度而言,自1757年,马奈特医生被强迫看病到入狱开始,再到法国爆发大革命,这段时间一共跨越了37年,由此可见,狄更斯对此情节描写的深入性。但是狄更斯并非有意描写法国革命史,他只是在拜读《法国大革命》后有一定感悟,才有了创作一部极具历史题材的罗曼史的打算。在《双城记》序言中,狄更斯这样写道:“我希望能够加上一些大家感兴趣而且可以接受的东西。以此加深读者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与了解。”由此就可以看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为何不以对法国大革命历史功绩进行描写
作为主要任务,而且也不以社会变更作为《双城记》的写作目的,而是以人民的贫困与贵族的罪恶为叙述的重心,同时又大力渲染了变态的复仇行径[1]。
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正确解释,但这并不是说他认可法国革命暴力。从《双城记》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异常敏感于法国大革命中所出现的问题,透过狄更斯的笔端,读者所感觉到的是不安、血、骚乱以及恐怖。在作品中,法国统治阶级有着一双具有破坏性又近乎疯狂的手,愤怒的火焰将“罪恶的”革命者吞噬,同时也使无辜的老百姓遭受苦难,如果这种现象就是《双城记》局限性的集中反映,那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事情都并非完美,其中也包括革命,尽管革命是新时代的催生婆。我们也应看到,在革命发生过程中也夹杂着人民无尽的痛苦与牺牲。其所呈现出的阴暗面极具真实性。而狄更斯对在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关注的敏感度,充分证明了他是一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而且狄更斯也真正从人道主义角度来对社会问题进行观察,正是他从人道主义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才导致了狄更斯思想的矛盾[2],那就是:对革命必然性与正义性予以肯定的同时,也希望革命者在人道主义中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在对革命初衷是对专制暴政的消灭予以肯定的同时,对人道也进行了维护。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革命过程过于残忍,一些革命者矫枉过正,导致对很多无辜者不人道,有的在做过罪恶之事后,还会用一种人道的眼光对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民投以怜悯的眼光。
二、德发奇太太
《双城记》中的主人公德发奇太太是一个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同情的革命复仇者,狄更斯笔锋的更改带给读者感受的转变。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德发奇太太是一名酒店老板娘,坚定不移、沉着隐忍、敏锐机智地进行着法国革命活动,她每时每刻都在对罪恶者的姓名进行编
2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