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那么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侗族民族的饮食
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侗家能用生姜制成各种酱菜。可加工成腌姜、鼓姜、糖姜、条姜、五味姜、油姜、姜酒等销往各地。
湘西一带侗族姑娘擅长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鱼鸟花草各种形状,用白糖渍成蜜饯,待客时,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盘中饷客。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宋智孝男友>家族游戏名
李念身高最有特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侗族崇拜龙,天边出现彩虹,称做“龙喝水”,谁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还崇
拜鱼,认同族或认亲时,先问对方是否知道三鱼共头(其先民的图腾符号),若答得出,便认为是同族人。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请客送礼都离不开鱼。
海南水果特产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侗族神话传说故事
相传雷公、雷婆因曾被世人所捉,逃回天上后为报复人类,舀天河之水倾洒,致使洪水滔
天,然而却未能淹死四兄弟,于是天王便放出十二个太阳,以晒干洪水。太阳昼夜照射,洪水慢慢被晒干了,草木也被晒枯了,大地晒裂了。姜良、姜妹酷热难忍,便从葫芦中出来。姜良遂砍来桑木做弓,矢竹做箭,顺着“天梯”向上攀援,挽弓射日,他连射十箭,射落了十个太阳。姜妹见状,赶忙阻止:“莫射了,留一个照哥哥犁田,留一个照妹妹纺纱。”姜良听后收弓插箭,一个太阳被留在了天上,另一个小太阳则被吓得躲在厥芨叶下,昼不敢出,只在夜晚才偷偷露面,有时还只露半边脸,那就是今天的月亮。
拓展
(1)侗族的"豆茶"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将喝"豆茶"标志为"吉祥如意"的"喜茶"。豆茶是用米花、包谷、黄豆、炒米等通过独特加工后和茶叶一同入锅煮制而成,喝之香甜可口。豆茶又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三种。
清豆茶每于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集聚,将各自便宜的豆茶献出,我们一同吃,并边吃边唱边跳舞,成为侗乡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礼时喝。煮红豆茶时还要参加猪血汤。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将一碗碗豆茶放于托盘上,由新郎新娘一起托着,向贺礼来宾献茶。
白豆茶用于长者过世时喝。煮白豆茶时则要参加牛血汤。喝白豆茶时,由死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拜的来客献茶。
(2)侗族的"打油茶"
广西一带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打油茶所用茶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
清明前后,侗族姑娘们成结队地上山采茶。鲜叶采回后,先放锅里蒸煮至叶黄,取出沥干水,参加少量米汤搓弄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人锅中翻炒,至茶叶宣布幽香时参加芝麻。生姜等佐料炒顷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物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但喝油茶时,需留神让滚烫的茶水烫坏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员生计中不行短少的平常饮料。一天到晚可随时制造,随时饮喝。侗族员好客,并总以茶待客、以茶结交。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谦让,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恭。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倒茶给你。侗家男女青年还以喝油茶作为相恋相爱的前言。小s李敖
(3)侗家的"十五茶"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每于阴历十五夜晚,男女青年成结队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则集集合于某一姑娘家,待小伙子们到后以打油茶招待。喝茶前还要先对歌,由女方问,男方答,答对者方能喝茶。女子献茶时先于一只碗上放二双筷,意图是打听小伙子能否有目标。待两边用歌对答后再行第2次献茶。这时,则有碗无筷,以打听小伙子能否聪明。再次答歌后则开端第三次献茶,这时一只碗放一根筷子,是探问男方能否有情于女方。答对后再第四次献茶,这时即一只碗放一双筷,表明成双成对,两心相印。
侗族节日—林王节
节日简介
历史上的侗族先民,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产生了千千万万难以忘怀的英雄。“林王节”就是锦屏县寨母一带的侗家人纪念明代英雄林宽的节日。洪武三十年,林宽在上婆桐举起了义旗。攻下了龙里守御千户所,大挫明军,接着又进新化、平茶,包围黎平府。明庭震惊,派楚王桢和湘王柏率三十万人马前往镇压。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林宽英 勇牺牲。侗族人民尊他为“林王”,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辰日包着又长又大的粽子祭祀。相传这种粽子是林王军队作战当干粮用的。第二天,周围的寨楼、塘栏、便幌、归宿等寨也都同时过林王节。人们到一株传说是林王倒栽的枫树下拜祭。外地客人来到时也到树下悼念英雄后方能进寨。席间,赞美林王光辉业绩的歌声不断传来。更使人们深感对英雄的无比怀念。
装修流程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