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文化解读初探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理论研究
              指导老师:  
学生专业: 新闻学
学生姓名: 苟莉莉  杨桂芳  张恒山
学生学号:S090782  S090776  S090773
真人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文化解读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下收视率最高的省级卫视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从亚文化、女性主义、等维度进行文化解读,表述了亚文化是节目的内在推力、女性主义只是节目的外在表征并非实质内核等观点,并力图通过探究如今火爆荧屏的真人秀相亲节目深层的文化内涵、意义等。
关键词真人秀相亲节目 《非诚勿扰》 亚文化 女性主义
真人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概述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于2010115日开播的一档真人秀相亲节目。从收视率达到4.23%使用这部IPHONE重设您的APPLE ID密码2010感人的爱情句子516日),超过湖南卫视王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等,创造省级卫视近五年来的收拾峰值,到节目中的男女嘉宾被贴上“毒舌”“拜金女”等标签迅速走红、官方贴吧上百万人同时在线参与讨论,再到与湖南台《我们约会吧》节目的版权纠纷,《非诚勿扰》无疑站在了省级卫视娱乐节目的风口浪尖。
《非诚勿扰》节目不仅是真人秀相亲节目的重要典型,也是现如今相亲节目火热电视银屏的一个缩影。目前,各电视台相亲节目陆续上马。截止2010617日,真人秀相亲节目已有《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来敲门》、《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相亲才会赢》、《凡人有喜》等,据《新闻晚报》报道,仅各大卫视的相亲类节目,一周就有7档上星。除此之外,广东台、深圳台等也都在筹备自己的相亲节目。
真人秀相亲节目的火爆程度可见一般,那么是什么深层原因推动节目吸引如此之多的受众?《非诚勿扰》是否因其节目流程是女嘉宾把握选择主动权就体现了女权主义?本文希望通过对《非诚勿扰》进行文化解读,力争由点到面,对整个真人秀相亲节目乃至整个娱
乐节目的文化内涵、意义等进行初步的探寻。
二《非诚勿扰》文化解读
(一)亚文化的盛宴
相亲节目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产物,是与目前存在的社会现象相连接的,其存在和传递的内容及价值与经济、历史和文化无法断裂,它以收视率和商业价值为核心,难免带来节目浓重的商业味,但在娱乐时代和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又带有娱乐至死、文化消费和亚文化的特征,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获得了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心理的和伦理上的冲击。
属于弱势体的剩男剩女随着技术的发展跃入公众视野,《非诚勿扰》的出现一反原来选秀类节目的内敛风格,开始标新立异挑战传统张扬个性,为节目贴上另类意义的标签。本段从文化角度对相亲类节目进行分析,试图对其自身所存在的现象和矛盾进行剖析。
1,节目主旨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英语a级作文万能模板
雷蒙·威廉斯曾经通过“文化与社会”的辩论对文化进行定义,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阐释。我们采用其中一种对文化的的阐述,他认为,文化这一术语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他表达的某种意义和价值不仅来自艺术和学术,而且也来自制度和日常行为。文化分析就是要厘清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定的文化中或隐或显的意义和价值
本段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入手,通过对“特定意义和特定价值观”的分析,试图解释出隐蔽的历史原则,发现日常生活中最显眼的表象背后的普遍原则和宏观的社会趋势。《非诚勿扰》虽然以娱乐为特征,但也紧接时代特征。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传统中,真爱幸福和睦美满等是正确的价值观,节目也体现了这一意识形态,在节目整个环节里都贯彻着“月老”的作用。这个节目暗示了人们:“不用在现实生活中徘徊,走向我们的舞台寻求真爱。”但也暗示了受众:“要在物质和行动上努力奋斗”。它反映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和生存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剩男剩女现象成为一个显性现象,节目对其进行“速配”是为了倡导和完善主流价值观。其所采用的节目形式和倡导的节目宗旨无不是当今历史、文化、社会三个维度的映射。
2,节目内容体现了亚文化特质
《非诚勿扰》女选男的形式虽然颠覆了中国传统的男权意识形态,但也顺应了女权主义的复苏趋势,节目里出场嘉宾的言行和思想也消解了主流价值。
“宁坐在宝马里哭泣”的马诺、到“嫁人要嫁富二代”的闫凤娇,这些以金钱为衡量爱情和幸福标准的言语,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观所摒弃的,和主流文化是冲突的。
《非诚勿扰》对嘉宾的这些言行不加限制反而公然传播,“大大刺激了国人的心”(主流价值)。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以金钱来衡量幸福指数是一个不争得事实,因此也有了“两万元就可娶越南新娘”的婚介机构和新闻报道。
林依晨郑元畅社会现实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经济因素成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是个人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就像列斐伏尔(Lefebvre)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中,物体实际上变成了符号,符号变成了物体,第二种自然取代了第一种自然——全民飞机大战电脑版可被感知的现实表层”。经济因素成为了一个符号,并转而化为隐含的意义,成为了婚姻的一个“障碍与矛盾”( 斐伏尔,1971),阻碍了幸福指数(符号)和幸福本身(物体)之间的循环
《非诚勿扰》传播的是一种被压抑的“亚文化”现象。“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传统或
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从朋克、粉丝文化等,他们都同身处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体的特殊地位、暖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对应,自身具有 “抵抗性”、“风格化”等特征。
  本段略去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和阐述,着重阐述节目所提倡的物质至上的文化形态。“宁在宝马里哭泣”具有极端和越轨的倾向,抵抗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并具有“自我”的“风格”,其理念是一个“边缘化”的价值,嘉宾发言力求“惊人”,挑战伦理和道德底线,对男嘉宾“攻击、谩骂、侮辱”等尖刻的方式成为节目收视率的一大保证。
亚文化是在大众文化中滋生的,而亚文化在“离经叛道”的抵抗过程中总会面临大众文化的“收编”。亚文化消解着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同时又被消解。《非诚勿扰》虽然倡导女权主义和物质至上,但节目本身和嘉宾自身的“风格化”又有可能成为流行时尚和市场同谋,成为大众文化的被消解者。作为为了彰显大众文化的节目它本身就是商品,内容上有亚文化特质,这种矛盾特征反应了在当今的社会和市场经济中,经济因素成为文化和价值在市场上碰撞的重要维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既反映了在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人们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变革与擅变,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载体对其特有的收视人必然会从思想、意识、价值观、乃至行为上产生深远影响。
(二)女性主义外表下的“看”与“被看”
1 女性主义的外衣
最近江苏卫视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成为内地电视节目观众的新宠。究其原因,主要是《非诚勿扰》的节目设置非常新颖,1位男嘉宾同时面对24位女嘉宾,女性先选择男性,每位女性都有淘汰男嘉宾的权力,只有能够留住女嘉宾好感的男嘉宾才能有最后选择的机会,否则很可能没有发言就直接出局。这种游戏的规则设置完全不同于以往男女嘉宾数量相当、从头至尾都是对等交锋的相亲节目,而是首次将女性嘉宾摆在了突出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地位,男性嘉宾反而成为了节目的陪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非诚勿扰》就是一档充满女性主义倾向的电视节目呐?
女性主义,又可以成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其核心思想归根到底就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受歧视和压迫的,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所言的“第二性”。在以往的大众媒介视野中,女性的主体形象往往遭遇被忽略、谴责或贬低。而在《非诚勿扰》里面,无论是女性嘉宾与男性嘉宾的人数比例,还是在整个节目的角地位设置中,女性地位都得到了强化和凸显。
女性嘉宾在节目里可以毫无顾忌的批评评论男嘉宾的任何方面,甚至有人戏称这些女嘉宾为 “毒舌”嘉宾。另外一方的男士则是在扮演和我们生活中对男士印象相反的角,他们为了不被淘汰就要不断的用各种方式取悦女嘉宾,甚至到了谄媚的地步。这样的反常设置确实是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理解,引来了广大受众的猎奇和围观。
2 尚未逃脱“被看”
笔者认为,《非诚勿扰》尚难看成是有女性主义倾向的电视节目。首先,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并非是追求“女尊男卑”,即使是激进的女性主义者也只是认为消灭男权制度是达到男女平等的目标,而非是如《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一样要凌驾于男嘉宾之上。所以,它在核心思想上就违背了女性主义的初衷。其次,女权主义的标准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上去认识世界。根据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诸如美丽和性感这样的流行观念是男性强加给女性的,其目的是形成符合男性审美类型的女性气质。《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嘉宾体也都有社会审美的代表性,他们自身所代表的不同气质不过是通过媒体对女性的“客体化”,将女性分类成为男性的认知类型。
那么,我们就要质问了,《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地位该如何理解?笔者认为,这种女性地
位的获得只是在女性主义外表下的伪装。女嘉宾在节目中飞扬跋扈,对男嘉宾进行围观和批评,她们共同“看”男嘉宾,她们控制话语权。然而在更大的社会层面,她们又不过是社会审美集合的代表,她们的言谈举止是要被广大受众“看”与围观的,这个时候她们又成为了“被看”的目标。格拉菲尔说过,媒介生产或是媒介内容倾向于再现其丈夫、父亲、儿子、老板或是别的男人所界定的年轻的、符合传统审美的美丽女郎,她们的形象被塑造成被动的、消极的、屈从的和依赖的。我们可以套用这句话,《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嘉宾形象也只是男性社会审美取向的转移,如果她们的表现不符合生存在男性社会中的广大受众的期待,仍然会有被节目编导请下台的危险,她们所谓的女性主义也就宣告落幕了。
(三)
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特征的代表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他的《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提到电视的6个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关联。后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在新型的相亲类节目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我们越来越生活在现实的图像或画面之中,而不是直接生活在现实之中
电视的美化现实或创造画面的功能,迷惑了很多观众或参与者。节目的嘉宾在化妆造型、灯光闪耀的作用下显得异常美丽或帅气,容易造成审美假象。就同韩国电视剧中的靓女帅哥,观众见得多了,误以为韩国“遍地是宝”,随时可能有浪漫邂逅的机会。
基于“邂逅”情结,男嘉宾在这种环境下常发生以貌取人的行为:“一见钟情”的词眼常挂嘴边,殊不知现实的女嘉宾和现场的女嘉宾也许判若两人。而女嘉宾也会因男嘉宾的“海归派”“宝马”“百万存款”等因素鲁莽抉择。电视相亲更多的是感性的选择,而婚姻需要理性的思考。好在《非诚勿扰》中的调解员乐嘉时常会以旁观者的身份提醒或劝导嘉宾慎重选择。
什么是娈童2现代文化已达到青睐形式、忽视内容的地步。……这种没有深度、肤浅的文化在电视中得到了反映和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