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
——兼论媒体社会责任
王凤仙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火!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类真人秀节目,自推出以来,因其新颖的节目形式、众多的话题热点、犀利麻辣的语言和漂亮的女嘉宾迅速成为了2010年电视荧屏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创下了4.5%的收视记录,更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
品牌奶茶在广告暴利的刺激下,各地省级卫视争相模仿,纷纷推出相亲节目。一时间,荧屏遍布“剩男剩女”,“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轮番登场。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作出反应,整治电视婚恋情感类节目低俗丑陋之风。《人民日报》、新华社率先发文,批评电视相亲低俗化,央视《焦点访谈》《新闻1+1》栏目更以专题的形式,对包括《非诚勿扰》在内的诸多相亲栏目进行了点名批评。6月底《非诚勿扰》应要求整改,改版后转型走温情路线,请来
qq飞车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坐镇,风格由出位、泼辣转变为温暖、感人。改版后节目收视率明显下跌,但经历了几周的低迷后逐渐反弹。
如何戒烟小妙招
《非诚勿扰》这档节目以为观众服务为初衷,给需要交友的观众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以收视率论成败,那么飚高的收视率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成功”。虽然经历了整改,但从年初至今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如何在节目高收视的行进中,监视并完善脚下的根基,也许对《非诚勿扰》真正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电视相亲真人秀类节目领军人不无裨益。
思考之一:呈现众生百态or以个别极具争议的婚恋观吸引眼球
《非诚勿扰》节目参与者的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体现在在地域、职业、受教育程度、外形、性格上,作为婚恋交友类节目价值观、婚恋观也是其选择的重要出发点。也正是不同价值观、婚恋观的呈现,使《非诚勿扰》饱受争议,将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节目中先后出现了宝马女马诺、豪宅女朱真芳,她们在节目中的以出位、雷人的语言赤裸裸的展现自己拜金的价值观和豪车豪宅的择偶标准。虽然马诺最终牵手成功离开节目、朱真芳不堪网友的辱骂退出节目,改版后节目转型为以温情动人,但还是有网友
将节目戏称为“非钱勿扰”。
根据H·拉斯韦尔的观点,大众媒体具有环境监视的社会功能,它帮助人们了解、把握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在《焦点访谈》节目对观众的随机采访中,绝大多数观众认为自己身边朋友的婚恋观比较“正常”,并不像节目中所呈现的那样拜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拜金的婚恋价值观虽然真实存在着,但一定不代表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观。节目片面地将这些个别极具争议的婚恋观放大,虽然引起人们的批判和讨论,但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流婚恋观的判断。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认为,被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事实。因此,节目中所呈现的拜金主义婚恋观,很有可能引起社会主流婚恋观的低俗化。
思考之二: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vs牵手后成功率低
在《非诚勿扰》节目的游戏规则中,女嘉宾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来了解一位男嘉宾,三关之后如场上仍有许多女嘉宾亮灯,则权力逆转,进入“男
生权力”。男女嘉宾在节目中第一次见面,均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做出选择,而这种主观判断具有不可预知性和偶然性,使节目充满悬念和期待。这种快速的配对,对于男女嘉宾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基于这种情况,将他们的牵手成功称为“邂逅”(正如主持人在节目中说该节目“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是再合适不过的。
8月30日,《东莞时报》专版刊登文章《东莞首个<非诚勿扰>男嘉宾》,被采访男嘉宾称“台上牵手成功的95%以上没后续”、“在节目里到的女朋友不太现实”、“牵手成功了,交换了手机号码就各自散了”。 与女嘉宾马诺牵手成功的男嘉宾,称下节目后两人联系不多,“感觉我俩现在更像朋友”。女嘉宾马伊咪在与男嘉宾牵手成功之后两个月便分手。由此,我们不由得追究起这档婚恋交友节目存在的意义来。节目初衷是为适婚男女提供相亲服务,虽然节目强调“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然而这档相亲节目如此之高的收视率与如此之低的成功率的比对之下,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提供婚恋交友的平台重要还是上演一出出娱乐故事更能吸引眼球?相亲节目不相亲,这不能不说是该节目目前遭遇到的最大尴尬。
弹出拨号连接思考之三:婚恋交友平台or走红跳板
节目的初衷是为观众提供婚恋交友的平台,不少适婚嘉宾成为这档节目的受益者,特别是在节目进行整改之后,甚至出现了整场配对成功的情况。然而,一方面,如前面所述节目牵手后成功率低,出现了“相亲节目不相亲”的尴尬。另一方面,《非诚勿扰》的不少女嘉宾或以出众的美貌或以出位的言论成为网络红人后,有的参与其他娱乐节目频频曝光,有的登上广告进行代言。女嘉宾马诺、马伊咪、潘奕、胡元君应邀参加综艺节目《时刻准备着》,马诺做客女性脱口秀节目《lady呱呱》,谢佳、马伊咪、韦敏作为点评嘉宾登上原创音乐娱乐节目《乐拍乐高》,马诺、那笛、闫凤娇代言网络游戏,女嘉宾那笛和与其牵手成功的男嘉宾刘文共同接拍广告。因在节目中作性格彩分析而引起关注的专家乐嘉也已经陆续出版了《眼看人》、《眼在看人》、《让你的爱非诚勿扰》三本书。更有网友预言“相亲明星”将取代“选秀明星”成为2010年最火草根新星。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究竟是将《非诚勿扰》作为婚恋交友的平台还是走红的跳板?
思考之四:言论自由or语言暴力
《非诚勿扰》主持人在节目中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这种对言论“自由”的支持造就了女嘉宾在节目中的犀利言辞、麻辣言论。一位男嘉宾
身材偏胖,相貌也很一般,好不容易过了一关,一位女嘉宾说:“看他那样子,我怎么就那么想扁他。”男嘉宾面露尴尬,另外一名女嘉宾则继续讽刺说:“看见你吧,我就觉得我来节目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现在梦该醒了。”一位男嘉宾是做外景主持工作的,女嘉宾马诺因看不惯他油嘴滑舌,语出惊人“有鞭子吗。帮我一个”,“导播赶紧放首《解脱》让他下去吧”。由于这些犀利、毒辣的言辞,马诺被网友冠以“毒舌”之号。杭州男嘉宾沈勇的母亲发表了“农民歧视论”,现场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女嘉宾甚至于沈母直接交锋。“《非诚勿扰》式”语言已经泛化延伸到其他娱乐节目,如谢佳等女嘉宾在参加《乐拍乐高》节目时,因这种“出位”的语言风格与其他嘉宾拉开口水战,导致现场场面失控。这类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在节目中制造了不少话题,营造了争论空间,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使得这些“毒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同时,这类语言也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这种在言论自由掩护下的语言暴力,不仅不利于男女嘉宾配对成功,从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不利于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建设。
结语
《非诚勿扰》以新颖的节目形式让观众眼前一亮,以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成为同类电视节目梦幻西游好玩吗
成龙演的所有电影
中的翘楚。同时,不断的话题和争议,也将它推到了风口浪尖,将媒体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议题重新提到我们面前。节目在风浪中成长着,应国家广电总局要求整改之后的《非诚勿扰》已经大有改进,但是距离真正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媒体究竟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呢?据美国学者C.R.赖特的观点,大众传媒具有四项功能:(1)环境监视——帮助人们了解、把握自己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2)解释与规定——对所传达的信息进行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的行为反应;(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就目前十分火爆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而言,要承担好这些社会功能与责任,笔者认为,以下两点至为关键:
一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解决相亲节目不相亲的问题。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应以为适婚观众服务为目的,为需要交友的观众提供平台,提高节目的服务性。经过整改之后,《非诚勿扰》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专场与教师节专场就是为提升节目的服务性所作的努力。在眼球经济的主导之下,媒体的社会信任危机已十分严重。因此,节目制作以服务为导向,而不以“眼球”为导向,对塑造我国媒体社会责任,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二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主流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信息媒介,大众传媒担负着传承社会文化的使命,应当自觉地传播有助于促进积极、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的内容,自觉抵制消极的、不健康的和有害的文化垃圾,这是媒体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具体来说,新闻媒体要传递主流价值观,倡导主流文化形态,关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立场鲜明地揭露并批判社会低俗、愚昧、消极的现象,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为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