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4期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0年12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0No.4 Dec.2020
文章编号:1673-0453(2020)04-0012-0008
钱海岳《南明史・诸王传/表》补证
王浩淼,陈金凤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钱海岳先生所著的《南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是研究南明历史的权威性著作,其中的《诸王传/表》对明代藩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诸王传/表》仍存留若干不周全的信息。现利用相互印证提疑的方式提出《诸王传/表》中的28个实质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补证说明。
关键词:《南明史》;《诸王传/表》;补证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
钱海岳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成的120卷《南明史》由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2016年重版),出版后受到学者的诸多好评,认为其有力推动了南明史研究,笔者也在学习过程中深受启发。但是,钱氏《南明史》亦存在不少错讹之处,这在其《诸王传/表》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关于明史史料中对诸王的考据,学者主要聚焦于张廷玉所撰的《明史•诸王世表》,而对之后的南明史籍疏于考虑和辨析。最早对南明诸王有所梳理的著作是徐漏的《小腆纪传》,整理效果最佳的是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由于《南明史》成书坎坷,目前学界对其重视不够,因此尚未有学者参与校注诸王信息。对钱海岳《南明史》有所关注的有:李淑艳的《〈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m《〈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考异》也和《〈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对本著经部进行了整理和校注,王艳在《钱海岳〈南明史•本纪〉札读札记》中对本纪进行了校注⑷,还有部分论文对《南明史》稿作了回顾①。经过仔细研读,笔者在《诸王传/表》中发现28处问题,现尝试对其进行补校,以期为《南明史》的完善作出一点贡献,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斧正。
1.(周王朱恭籽)孙伦奎,弘光时袭
封,居苏州城外,复移湖州……福京亡,
走广州。城陷,与世子遇害演武场薨。
诸王世表周府下有下“□王恭籽”下一格
为“□王伦奎”。(《周王恭楞传》卷二十
七第1434页,《诸王世表一》卷十五第
830页②)米雪个人资料
按:林时对《荷脯丛谈•蠡城监国》记载:“时周王寓萧山,惠王寓会稽,崇王寓钱塘,鲁王寓临海,贝勒遣骑修书……周、惠两王渡江偕崇王赴召。”林认为周王朱恭桿被清军所执,顾诚先生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被执北上的是朱恭桿尚未被册封周王的第五子[5]147«在清朝的史书中,死于广州的周王叫朱肃衆⑷1。6,与《南明史》中“朱伦奎”的说法相悖。清豫亲王多铎曾奏称“遣人至湖州萦系周王眷属”刀,而未提及萧山的周王,顾诚先生提及的周王朱恭桿第五子是在湖州被俘,也没有谈到萧山,可见清军抓住的是周王家属(包括朱恭椁第五子)而非周王(或继承者)。当南明三案相继发生,崇王为了避开弘光政府对宗室的猜忌,主动迁徙至闽地福州,朝廷欣喜,“风励各藩”,要求“诸藩处吴中者俱别徙”⑷。可见,当清军入浙之际,崇王早已不在绍兴府或杭州府,更不可能与周、惠二王偕行。萧山属绍兴府管辖,南明史册
收稿日期:2019-11-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代开国功臣家族研究"(18WT59)
作者简介:王浩淼(1994-),男,江苏无锡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陈金凤(1969-),男,江西万载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①主要著作有:柳义南《柳亚子〈南明史纲•史料〉稿的失而复得记》,《图韦馆杂志》1995年第3期;张知常《〈南明史〉120卷手稿入藏江苏无锡市档案馆》,《兰台世界W011年第4期。
②笔者将在钱氏《南明史》中发现的问题所在卷数、页码置于后方,以方便审阅,后同。引文中缺失的字用代替。
第4期王浩淼等:钱海岳《南明史•诸王传/表》补证13
均称呼在清军入浙前的周王继承者为周王,所以《南明史》的记载皆有依据,且弘光政府曾要求周王(或继承者)迁赣、鲁王迁闽,下诏时间与清军入浙相差约一个月,因而周王有充足的时间抵达江西地区。又萧山属绍兴府管辖,在清史记载中,当多铎的命令传达到浙北诸郡时,绍兴府的淮王首先响应。实际上,由于当时的赣东地区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淮王朱常清一直居于饶州府,而当时寓居在绍兴府会稽的藩王应该是惠王朱常润。无论如何,多铎不曾谈及抓获周王(或继承者)之事,而在顺治三年(1646)五月清廷杀明藩王的事件中,所有资料也只提到荆王、德王、衡王世子、潞王、秦王、王之明等,唯独没有谈到周王这位大支宗王。因此,笔者认为周王没有在浙江被清军俘虏。在清军史册中,死于广州的周王朱肃杲恰好与南明史料中的东会王朱肃濛姓名形似,且没有提及东会王皈观,
因而清军的奏疏很可能是将周王与东会王姓名重合。《明史》言“久之,王(朱恭桿)薨,赠谥未行,国亡。其孙南走,死于广州”3伽寫同于《南明史》。《国榷》作为正史的辅证,提到“许周王世子绍□寓苏州”「遡,谈迁很可能将世孙误认为是世子。故原文不变,诸王世表中的“□王伦奎”下降一格以表示“□王恭桿”之孙。
2.宜川王敬鑼,宜川思裕王秉耦曾
孙,太祖九世孙。同书《诸王世表一》宜
川王府言“思裕王秉耦”。(《秦王存枢
传》卷二十七第1432页,《诸王世表一》
卷十五第819页)
按:《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一》宜川王府言“思裕王秉桶”⑷,《明孝宗实录》卷六十八言“赐秦府宜川王诚灌嫡子名曰秉耦”⑴】,可知原文将“耦”误写成“耦”。
3.原武王肃樹,原武王在钾子,太祖
美空是什么意思
十世孙,不知何年袭。诸王世表原武王
府下第七任、第八任分别为"□□王在
铮”和“□□王肃協”。(《周王恭棉■传》卷
十七第1436页,《诸王世表一》卷十五第
834-835页)
按:《明史》同本书[9]2557~2558,缺谥与卒年。《明神宗实录》言“原武王在铮谥曰'昭宪,,,M11285,《明熹宗实录》言“周府原武昭宪王在铮嫡二子肃湧袭封为原武王“册,学者孙凯已说明这一点「⑷。由此可知,原武王朱在钾的部分信息可以调整,需另增一任。按照书写习惯,前任郡王为原武王肃湧(同“涌”),则原文要以朱肃湧弟弟的名义介绍原武王肃谢,即“在锂子”应改为“肃湧弟”。诸王世袭表修改如表1所示:
表1原武王府世袭表(部分)①
原武王本支原武王分支
温穆王朝境
昭宪王在钾,温穆庶一子,万历十六年封长孙。二十年改封
长子。三十八年袭封,薨
□□王肃湧(涌),昭宪嫡二子,天启六年封。薨□□王肃谢,昭宪□□子,袭年不知,永历二年正月薨
4.汝宁王肃漢,汝宁王在洽子,不
知何年袭。(《周王恭棉■传》卷十七第
1437页)
如何缓解考试压力按:周府世袭,“在”辈应与“金”行相配。本书卷十五《诸王世表一》汝宁王府下皈蹴、《明史•诸王世表一》汝宁王WT E9]3597-3598、《明神宗实录》皆为“王在喙”⑴的9,故原文使用“检”似有不妥,“险”应是“瞼”之讹。
5.保宁王绍忙,保宁王恭甲子,不知
何年袭。诸王世表保宁王府下有“□□王
恭口”。(《周王恭精■传》卷二十七第1437
页,《诸王世表一》卷十五第854页)
按:《明史》卷一百保宁王府下言“□□王恭□,肃滇庶一子,袭封,薨,,ra2600o《南明史》承袭《明史》,均未说明前任保宁王是谁。《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五言“差户科给事中许宗礼、行人司行人梁天奇(册封)周府保宁王恭榆、顺庆王肃澈妃李氏wtl3]1805,卷七十二言“保宁王恭榆选到祥符县民陈自道长女陈氏,封为保宁王妃ME13]3488o由此可知,原文应是“保宁王恭榆子”,诸王世表第四任保宁王的第三个“□”可以进一步确定为“榆”。
6.荥阳王蕴铃,荥阳王显休曾孙,太
祖九世孙。(《楚王华壁传》卷二十七第
1442页)
①本文的表格信息主要还是继承《南明史•诸王世袭表》,笔者只是对其中的错误予以修正或补充,以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同.
14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按:荥阳在河南,其治所不在楚府所辖地。在蕴铃同宗所封中,朱孟熄封于巴陵(今湖南岳阳,时属岳州府),朱孟炯封于永安(今福建永安,时属延平府),朱孟焯封于寿昌(今浙江建德,时属严州府),朱孟爐封于通山(今湖北通山),朱孟焰封于景陵(今湖北天门),朱孟權封于岳阳,朱孟炬
封于江夏(今属武汉市),不曾有就封河南的记载,而荥阳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就被封给了徽恭王庶六子朱载増,《明史》校勘亦称“崇阳在湖北,与楚府封地合,,[9]2713…故原文的“荥阳”应是“崇阳”之讹。
7.通城王朱英烙,通城怀简王朱显
柜子,太祖七世孙,不知何年袭。(《楚王
华壁传》卷二十七第1442页)
按:《明史•诸王世表二》无通城王府世系。《明神宗实录》卷四十九有“楚府通城王长子华城、德府建德安简王庶长子载嫌各袭爵,,[12]1135语,卷四百八言“楚府通城王华谢庶长孙盛浮为通城王”购762。,王世贞《算山堂别集》言“长子显柜先卒,寿四十,追封怀简王,子王英恪嗣,薨,寿七十二,子今王华谢嗣,,E15]o按王世贞成书于万历十一年(1583)、北京沦陷时间为崇祯十七年(1644)计算,其间有61年之差,英恪、华射更何谈活至永历时。故该通城王不是朱英恪,也不是朱华城。从《明神宗实录》中得知,万历三十三年朱盛浮继承了祖父朱华谢的位S[12]7629,故在崇祯后期的通城王应是朱盛浮或与之血缘最亲的某人(如子、弟或侄)。故本处应改为“通城王某”。
&蕴罗,楚王裔,举于乡,蒲江知县。
(《楚王华壁传》卷二十七第1444页)
按:“蕴”辈应配“金”行,清乾隆版《蒲江县志》言“朱蕴锣,崇正(祯)末年任,见名宦”口心,故原文“罗”应改为“锣”。
9.翼王议》力,字治海,宁瑞昌王拱擀
四世孙统饪子,太祖十世孙。(《翼王议
》力传》卷二十七第1461页)
按:明朝宁府字辈顺序为“盘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E9]2504o第一种世孙算法是以儿子作为一世孙,则“拱”辈四世孙应为“议”辈而非“统辈”;另一种算法是以孙子为一世孙,则“统”辈可被看作是“拱”辈的二世孙,但不应是四世孙。按照钱先生的算法,宁府“统”辈、庆府“倬”辈、代府“鼎”辈皆为太祖十世孙,均依第一种算法,原文认为“统”辈是“拱”辈四世孙。实际上对于“拱”辈而言,“统”辈应该是其三世孙,钱先生大概想说明“议”辈为“拱”辈的四世孙,却误加在“统”辈上。故原文可改为“翼王议決,字治海,宁瑞昌王拱擀三世孙统锤子,太祖十世孙”。或通过增加标点的方式更改为“翼王议彷,字治海,宁瑞昌王拱擀四世孙,统锤子,太祖十世孙”。
10.朱谋镣,宁王裔,廩贡,西乡知县。
(《翼王议油传》卷二十七第1464页)
按佇府“谋”辈应配“土”行,“统”辈配“金”行。清道光版《西乡县志》记载的县令有“朱谋壕,江西南昌县,廩贡举,崇祯间任”血,可知原文“镣”当为“壕”。
11.朱统鑒,字梅园,石城镇国将军,
灵山知县。(《翼王议油传》卷二十七第
1468页)
按:《明史•诸王世表》言石泉安恪王因无子而国除,学界已对此作了考证并得出安恪王有子嗣的结论。本书言朱统鑒是石城镇国将军,但是石城王爵已于嘉靖后期废除,此后由摄府宗室管理王府。明朝廷对宁府有严苛的要求,不许摄府宗室加爵管理,如镇国中尉朱谋炜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原爵管理。所以,朱统鑒若是安恪王直系子孙,安恪王子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朱统鑒的爵位正好只是镇国中尉,而不可能是镇国将军,同时他又是灵山知县,这也更符合他的中尉身份。故原文的“镇国将军”应改为“镇国中尉”。
12.朱议漩,字润生,乐安中尉朱谋
臥子,副贡,授安县知县,调句容。(《翼
王议:;力传》卷二十七第1469页)
按:《明史•诸王世表》宁府下乐安第六任王为朱谋臥,非文章所谈乐安中尉,但确认朱议漩是乐安府宗室,清乾隆版《句容县志》言其为江西新建人匚如。正文既然列出乐安中尉,极有可能为了强调朱谋漩是中尉爵位,而非“朱谋颤”。再看宁府宗室字辈中,“谋”后为“统”“议”,因此朱议漩不可能是“朱谋颤”之子,二人如果是亲属关系,最亲莫过于祖孙关系,故此句有误。在明朝的分封中,郡王以下“嫡长子为郡王世孙,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奉国中尉,,E9]3557o一般情况下,如果祖父是乐安王朱谋顿,朱议漩作为其孙子,按照爵位降级的规则也不可能是中尉,他与朱谋臥只相差一代,最多是辅国将军,因此他的祖父不会是乐安王朱谋臥,原文有误。笔者认为,按照世袭推算,
第4期王浩淼等:钱海岳《南明史•诸王传/表》补证15如果朱议漩祖父朱谋□是某中尉,则朱议漩永远
是奉国中尉;如果朱谋□是某将军①,则朱议漩仍
属于乐安某中尉,而且他还是以副贡任知县,按明
万历十八年正式为宗室开科匚询,尽管明朝相继允
许中尉、将军参与科举,但从明末宗室爵位和官职
可以推断出一个特点般通过科举当知州、
知县官职的宗室多为中尉者,其爵位会同时被撤
销。《爛火录》记载了朱议漩呈给弘光帝的奏疏:
“臣系江西乐安府辅国中尉,于崇祯九年叨中乙榜
副贡。十年,赴京廷试。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除
授四川成都府安县知县。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到任……”跑因此,可以将原文的“朱谋暫子”去
掉,以表示朱议漩有很大可能不是乐安王朱谋顿
之孙,而只是乐安府一个普通的(辅国)中尉。
迈克杰克逊之死
另外,有补本书卷十六及《明史》卷一百二乐
安世袭表遗漏之处,具体见表2:
表2乐安王府世袭表(部分)
乐安王本支乐安王分支
端简王拱楞
敬裕王多煩②
康懿王谋颤③,天启二年袭。口
□王统□④
□□王议湖,袭年不知。永历八年起兵江西,不克,薨⑤□□王议浚,永历十一年十月袭封,后降大清
电视剧北京青年演员表13.议彬,宁王裔,岁贡,养利知州。
(《翼王议汤传》卷二十七第1471页)
按:“议”辈应配“水”行,“中”辈配“木”行,又《康熙养利州志•职官志》言“朱议淞,江南宗室,拔贡,崇祯十六年任,升兵部员外郎”⑥,可知应是“议彩”。
14.长沙王璟浚,长沙王朗銃子,天
启二年袭封。永历十八年五月,降清。
(《韩王亶掩传》卷二十七第1476页)
按:长沙府在湖南,而韩府郡王大体名称以山西、江苏、福建地区为主,如昆山王朱融恢、长乐王朱融惇及下一支系高淳王朱谟燼、休宁王朱谟琳等。而长沙府起先封给潭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潭王朱梓因涉胡惟庸事自杀,遂废。靖难之役后,谷王朱穗被迁徙至长沙,因不道之行被废为庶人,长沙寻封予襄宪王朱瞻壤。襄王于正统元年(1436)迁出长沙至襄阳,长沙府于是在成化十三年(1477)被封予吉王朱见浚,直至明亡。而本郡第一任郡王朱融按自正德二年(1507)起封,长沙府不可能是非同一支系的亲王与郡王共治之所,且吉府下已有长沙府系,该长沙郡国第一任郡王为朱翊鍵,且《明熹宗实录》记“封韩府长洲王王璟滾并妃宋氏、西德王璟濡”问劇,而在《明史•诸王世表》中,韩府下只有长洲王,且朱朗銃继任者为朱璟浚。故长洲更符合韩府郡王封地,“长沙”当是“长洲”之讹,“浚”应改为“滾”。
15.内丘王迥滝,内丘王效锂子,万
历四十三年袭封,以恣睢废为庶人,安置
高墙。(《沈王迥洪传》卷二十七第1476
页)
按:《明熹宗实录》卷十九言“沈府内丘王理填薨,遣行人林咨益治丧祭如例,,E13]983o可知天启二年(1622年)内丘王理壤方去世,其长子不久袭封,长孙迥漉袭封也应该是天启二年以后之事,不可能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袭封,故原文有误。《明史•诸王世表三》内丘王府言“王迥濾,效锂嫡一子,万历四十三年封长孙”⑷"",其意指万历四十三年朱迥漉被册封为长孙,而他的祖父朱理墉当时未薨。在《明史•诸王世表》中,修撰者本人如果不确定诸王袭年时间,就简以“继而袭封”或“寻袭封”带过,甚至不谈袭封之事。但《南明史》有时将“寻袭封”和“即日袭封”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二者很可能
①笔者认为应该不是镇国将军。《明实录》中未有敬裕王朱多煉他子的信息,《宁府朱氏八支宗谱》直言敬裕王只有一子。
②《宁府朱氏八支宗谱》言:"朱多:K,号遐源,初封镇国将军,袭封乐安王,谥曰敬裕,明嘉靖三年甲申九月廿一日寅时生,明嘉靖四十年辛酉,袭封王,毙未详,葬西山蛇形,姒氏王……子一,谋颤。”
③《宁府朱氏八支宗谱》言:"朱谋颤,字德配,号小遐,袭封乐安王,谥曰康懿,明嘉靖廿四年乙巳四月十五日申时生,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封世子,嗣封王,薨葬未详。姒氏李……子一,统鑒。”
俞灏明烧伤前后图片
④《宁府朱氏八支宗谱》言:“朱统嬰,号懿初,袭封乐安王,明隆庆元年丁卯十二月十八日申时生,清顺治元年甲申四月殉节浙江台州府,享寿七十六……子一,议谧。”后又称其子名"议溢”。此说有关身份的信息不知孰是,顺治元年清军未曾南下江南。而关于有唯一子嗣则不足信,根据封建社会的祠规,凡凶死之人的牌位不得进人宗祠,名字不能上族谱,因此除非不上谱,凶死者若要上谱,必须被谎报死状。详见范荧、俞钢《中国历代悬疑系列:明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304页。朱议湖死于抗清运动,不上谱的同时将他的活动附着于其父的可能性很大。《宁府朱氏八支宗谱》言“乐安系:统嬰之子,议谧,号盈軒,封镇国将军,徙居浙江,生卒葬未详”。《南明史》称朱议測在江西起兵失败而死,其弟朱议浚袭爵。
⑤据《南明史•诸王传》。清朝史册言:"顺治三年克衢州,杀蜀王朱盛浓、乐安王朱谊石。”
⑥详见傅天宠《康熙养利州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第33页。
16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不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因为在朝廷册封世子或世孙后,世子、世孙需要一段时间摄府,直到服满才能袭爵。故应将“袭封”改为“封长孙,寻袭封”。
16.靖江王亨嘉,靖江荣穆王履祜
子,太祖兄南昌王兴隆十一世孙。(《靖
江王亨嘉传》卷二十七第1479页)
按:靖江府字辈不按五行,但太祖十分注重靖江王的支序,将其按诸子制对待,定其顺序为“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声芳名,,[9]250\《明史•诸王世表三》靖江府朱守谦条称“守谦,太祖嫡兄南昌王兴隆子文正嫡一子,隆武三年封”⑷沁,那么作为开国功臣的朱文正即为南昌王的第一世孙,朱守谦为第二世,“赞”辈为第三世,以此类推,则朱亨嘉当为第十二世孙,原文忽略了南昌守将朱文正这一代。
17.平乡王某,平乡安庄王载址子,
成祖八世孙,不知何年袭。(《赵王由棧
传》卷二十八第1485页)
按:《明史•诸王表》言“安庄王朱载垢十一年革爵,半禄,子孙奉祀,除,,E9]2845-2846,至南明时又有平乡王,说明平乡王府奉祀的摄府宗室获得了南明朝廷的认可并被推为郡王。龙振山经过实地的墓志考察,在《明代彰德赵王府纪事》一书中记载了“平乡王朱翊铃,安庄王庶四子,崇祯四年礼科拟其嗣封事宜,后袭封,崇祯十七年十二月清致北京”①,该语与此处相符,故可以将“朱翊铃”添于《明史》
和《南明史》表、传中。
1&荆王慈某,荆定王由樊子,王慈灵弟,仁宗十世孙,不知何年袭。(《荆王
慈某传》卷二十八第I486页)
按:本书卷十七《诸王世表三》荆王下称“慈煙”0脚9,《明史•诸王世表四》亦是“煙”,而《明史•荆王瞻堀传》作“雯”⑷3632,通“窒”,即“煙”为“烟”的异体字。“烫”尽管近“渎”,但不是同一个字,“烫”同“瞟”,又从“烫”“熒”,《说文解字》作“火飞”,音“biao”,又有“盖”之意,音“e”,均与“烟”不互通閻应3。因此笔者推测“烫”应为“烟”“宴”之误。
19.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破汝宁,掠
(朱)由橫及弟河阳王由材世子慈輝以
行,薨于道。(《崇王慈鳩传》卷二十八第
1489页)
按:原文大体之意似乎表达李自成挟持的是崇王朱由槓及其侄子朱慈輝。学者王兴亚曾考证崇王世子
是朱慈履而非朱慈輝〔旳。《明史•诸王世表五》言“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闯贼陷汝宁,王及世子慈輝俱被执,,E9]2917-2918,即朱慈輝非朱由槓侄,而是其嫡长子;计六奇言“闰十一月,贼拔营走确山,向襄阳,掠崇王由横及世子、诸妃嫔以行”「旳。由此可见,世子是崇王之世子,原文因缺少标点而造成了歧义,故将弟与子的位置交换似乎更明了,所以原文应在“由材”后加顿号。
20.怀安王由札,怀安王常涧子,英
宗七世孙,天启元年袭封。北京亡,留河
南。隆武元年九月,隆于清。(《崇王慈
燼传》卷二十八第1489页)
按:本书卷十八《诸王世表四》怀安王府下为“王常澗,,E21]1011,«明史》卷一百四《诸王世表五》怀安王府下为“常澗,怀安嫡一子,万历三十年封长孙”g。“萸”之意为“东齐海岱之间”,谓“相汙”,或表“水进”之意,有时通“爛”或“就”。“涧”表示山间的流水,《字源》言该字在战国时表示从水在两阜之间的会意,《说文解字》认为是“山夹水”,后泛指山间的水道滋〕。二字不互通。“涧”字当为“澗”字之误,“隆”字当为“降”字之讹。在《淮王常清传》中有“常清遂入阁”一言[21]1487,结合上下文可知,“阁”为“闽”之讹。
21.吉王慈某,吉贞王由栋子,英宗
八世孙,崇祯十二年袭封。张献忠至,与
惠王常润、桂王常瀛走梧州。十七年六
月薨,葬苍梧无量山。十月,弟慈燈袭
封。吉王世表与传同。(《吉王慈某传》
卷二十八第1489页,《诸王世表四》卷二
十八第1013页)
按:《明史•诸王世表五》吉府言:“王由楝,常淳嫡一子,天启元年封,崇祯九年薨。”《明史•吉简王见浚传》言:"宣王翊銮于万历四十六年薨。孙由楝嗣,崇祯九年薨。子慈烽嗣。”《明史》记录的宣王翊銮和庶长子常淳均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去世,分别与《明熹宗实录》的“万历四十六年六月丁丑”条和“万历四十六年八月癸亥”条对应,但《明实录》所载的吉世孙即后来的吉世子、吉王叫朱由栋,而张廷玉认为从此时起到崇祯九年的吉王是朱由楝。钱先生认为《明实录》的记载有
①详见安阳殷都区档案馆馆藏龙振山《明代彰德赵王府纪事》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