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宋茜生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大力扶持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迎接以人为本的“绿GDP时代”的到来,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旅游业作为21世纪最受注目、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因其绿无污染、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已拥有广泛的众基础,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体验和传播佛教文化为主旨的佛教文化旅游事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佛教文化旅游事业兴起的积极意义
首先,传播了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在一般社会公众眼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也带有一定神秘性,因为对其
不甚了了,以致敬而远之,甚至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佛教寺庙一般都在名山大川,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人们前往风景名胜区旅游时,自然被独特、古朴的寺庙建筑吸引,走进寺庙,其实就是走进中国佛教文化的课堂,寺庙的殿堂、楼阁、佛塔、佛像、匾额等等,无不浸润着传承千年的佛教文化内涵,游客通过对佛教物质景观的参观,乃至对佛教生活的观摹,对佛教建筑与塑像的独特含义和佛教的教义、仪轨等有所了解,逐步对佛教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学习和研究佛教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佛教慈悲和谐的道德规范和清新、安详、净化的修持意境。因此说,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彰显。[1]
海岩儿子
其次,提高了地方知名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休闲、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选择。佛教文化及其场所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城市开发旅游的热点、重点,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之核心,而随着旅游观光人数的逐渐增多,也极大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发展。以江苏无锡市为例,无锡是一个传统的轻纺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绿经济,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得有声有,依托祥符禅寺,兴建了以灵山大佛为核心的灵山佛教文化景区,
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几乎成为无锡的一张城市名片。2009年在无锡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来自世界近50个国家的1700多位高僧大德、著名学者、政要和社会各界人士云集无锡灵山,论坛吸引了40家港澳台及海外媒体的关注,相关报道达百余篇,极大地扩大了无锡的国际知名度。在2012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上,灵山胜境更是被确定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这为无锡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佛教文化都市奠定了基础。
再次,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意识到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全世界约有6亿佛教信徒,散布于世界各地,这将成为佛教文化旅游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光佛教四大名山,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外国信众和游人来山朝拜游览,港澳台同胞更是经常组成朝拜团,三步一拜地虔诚朝礼四大名山佛教圣迹。旅游人数的剧增,会带动所在地交通、餐饮、住宿等各行业的发展,由此增加就业人数,地方税收等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李桂红的研究指出,普陀山近十多年来,旅游人数年年超过百万,极大地推动了舟山市经济的发展。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已成为峨眉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力,“依山兴市,靠山腾飞”已成为全市工作的战略方针。九华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客源腹地广,佛教文化
演员姚安濂旅游事业也蒸蒸日上。五台山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成功进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行列,旅游事业亦呈欣欣向荣的景象。四大名山在香会、法会期间,每天来山的香客游人常逾万人,其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都把扶持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2]。而无锡灵山景区,已成为中外闻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自1997年开园以来,每年吸引海内外信众和游客200多万人次,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000多万人次,目前已成为中国5A级景区,也是无锡市的标志性景区,是新无锡形象的代表,成为华东和太湖黄金旅游线的新亮点和新热点,影响远至东南亚各国,也为无锡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地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佛教原本的宗教氛围,对佛教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之所以被人信仰,就在于其深刻的哲理、严格的戒律、独特的修行、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世俗社会的神圣与超越性,佛教旅游开发理应以体验佛教精神、弘扬佛教文化为主旨,然而许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怀着强烈的经济目的来发展佛教旅游,甚至提出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把佛教作为“奶牛”,韩庚解约门
完全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致很多地方往往是先建寺院或大佛,然后将其变成景区,再收门票、建商铺,很多寺院成为纯粹的旅游观光场所,甚至是商业场所,收取高额门票,烧高价香,有些地方出现社会人员承包寺院,大搞抽签、算命等迷信行为,严重败坏佛门声誉。近年寺庙作为资产包装上市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一切严重冲击着佛教的本位,侵犯了佛教的利益,践踏了佛教的信仰,玷污了佛教的形象,长此以往,佛教的神圣性越来越淡化,甚至与世俗社会等同,这不仅危及佛教自身的发展,最终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佛教寺庙的生态环境。高虎老婆
佛教僧人为了便于修行,寺庙一般都建在环境幽静的名山大川,所谓“深山藏古寺,禅房花木深”。佛教主张惜命爱生,认为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因此提倡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经过历代佛教僧众的精心建设与呵护,一些佛教寺庙周围花木常青、绿水常流,成为人间仙境。然而近年来随着佛教文化旅游的迅速兴起,许多地方大兴土木,建寺造佛,不尊重原有寺庙园林格局,破坏了寺庙园林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为开发旅游,有些地方占用耕地,甚至破坏山林,修建宽阔马路和住宿、餐饮、商
铺等配套设施,大量的小商品在寺庙外的地摊上销售并缺乏统一的管理,与佛教景点庄严、肃穆的气氛极不符合。随着游客的增多,汽车尾气的排放,生活垃圾的乱扔,对景区动物的惊扰,这一切都极大地破坏了佛教寺庙原来的生态平衡。
radio star 李孝利
(三)世俗社会对僧人的负面影响增大,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失去。
千百年来,佛门僧侣避居山林,远离俗世,严守戒律,晨钟暮鼓,静心修行,始终保持着对世俗社会的一种隔离与超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观念与方式的改变,佛教已无法象农业社会时期与世隔绝,避世清修。随着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每天大量人涌向寺院,寺庙已无法保持往日的清净与单纯。在过去,一道围墙就能保障寺院的清静;而今天,电视、电话、网络都能突破围墙的阻隔,使寺庙日益与世俗接轨,与社会成为一体。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随着交往的日益增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罔顾道德的社会氛围必然会对佛门僧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人来潮往中,作为僧人修行与弘法场所的寺院失去了往日的清静与庄重,许多功利彩浓厚的世俗风气无形之中浸染了佛教寺院的山林之气。佛门僧侣追求世俗欲望、热衷名闻利养已不鲜见。近年来社会上恶意炒作佛教某些负面新闻,即是佛门受污染现实的一种反映,极大损害了佛教的声誉和清净庄严的形象,社会有关方面对此是负有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