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馆作为集文物征集与收藏、研究与教育、欣赏与展示、保护与修复职能为一体的非盈利性机构,在文化事业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及市民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落实,全国大型博物馆已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现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完成从信息化博物馆到智慧化博物馆的升级或建设,是目前博物馆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现状,总结我国博物馆在进行智慧化升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虚拟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0 引 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在于2006年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1]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主要大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且成果丰硕,形成一套以藏品及管理信息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展示与传播、收藏与研究、保护与修复等博物馆职能。[2]
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VR、AR可视化技术等新兴数字技术发展成熟,并进入应用阶段;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展陈成为了一种主流的观众与博物馆的交互方式。博物馆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如何与当前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结合,如何适应观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变革,如何从信息化向智慧化的道路前进,是目前博物馆急需探索与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优秀案例,从藏品信息采集研究到线上线下交互,博物馆游客行为分析,实体建筑空间的运营维护三方面提供智慧化博物馆建设一些有益参考。
1 信息化与智慧化
小s下巴1.1 信息化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创新结果(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 对于博物馆而言,从理论上讲:博物馆信息化是指博物馆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计算机作为日常工具,建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2] 博物馆信息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将实体转化为信息并形成信息数据库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信息的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是关键。
宋朝官职1.2 智慧化
如果说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建立、挖掘及整合利用。那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则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度分析、挖掘数据价值,自动辅助博物馆进行分析、判断、预测、管理及决策。
暗黑破坏神2圣骑士加点1.3 博物馆信息化与智慧化建设的关系
简而言之,博物馆信息化与智慧化建设的主要区别在于利用信息的方式及主体不同。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阶段,处理信息的方式为挖掘、建立、分析、管理以及传播,利用信息的
主体仍然是人。而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阶段,处理信息的方式应以建立链接、融合与交叉、自动识别、运算分析等的方式进行。此时利用信息的主体应该为机器、程序或者系统。
我国在近20年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博物馆已经基本具备成熟的采集及利用信息的手段,如何利用信息及打通各个类型信息间的联系,使信息与人、物互联互通是博物馆进行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同时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应该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则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
2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现状
出游必备物品2.1藏品信息采集及交互
做梦梦见拉屎文物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核心资源,馆藏藏品的数字化对后续的展示、研究、管理、保护、文创等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国家文物局也2001年制定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为藏品的数字化采集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藏品信息化一般经历建档、测量、拍摄处理等一系列流程。由于受博物馆物理展示空间的限制,只能从藏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进行展示,展示也只能是藏品的浅表性的基础信息(如:名称、功能、形状大小、年代等),完整的、深层次的藏品信息是不能完全表达或展示的(如展品的三维或多维度视觉展示,文物背后故事等),更不要说尚未展示的库存藏品了。从观众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展示表达信息是缺失的、不完整的。那么我们在藏品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化工作要做是什么?所要提供的又是什么服务?笔者认为,除了提供公众最基本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外,信息采集还应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采集每件藏品背后故事、研究成果,以及相互关连、交互的藏品信息,最后传达给公众的应该是完整丰富的、有故事的藏品信息。
朴敏英男友在藏品信息数字化整合与展示的尝试中,上海博物馆的探索颇具参考意义。上海博物馆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为基点,将董其昌画作藏品的基础研究数据与其人文脉络进行联系,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展示,不仅能够辅助研究人员对藏品进行更深入对比研究,还能引导观众对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串联及探索,既把精彩绝伦的故事展现给观众,又在寓教于乐中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这一项目依托上海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础,试图打通藏品基本数据和研究数据壁垒,试探以数字化技术辅助传统的器物研究。
云博物馆或者说线上博物馆的建立也是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中对藏品交互方式的探索方向之
一。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普及率71.6%。近10亿的活跃用户,也许是博物馆发挥传播作用的又一沃土。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云展馆尝试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案例参考及事实依据。2018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了《伟大的变革》展览,线下参展人数只达到423万人,而后续进行的该展览的云端展馆点击量更是突破4亿,接近线下参观人数的100倍。[3] 云展览或是线上展馆突破了时间及地区限制,带来的是指数级别的参观人数提升,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与博物馆内容数字化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云博物馆的建设为公众与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云博物馆的建设重点更多的是关注了建筑实体空间的还原与塑造,利用VR技术尽可能还原实际场馆体验。事实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尝试证明了建设云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但是笔者认为,除了对陈展空间流线,藏品陈列叙事的还原,云博物馆或者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在于信息扩大及可交互性。例如:公众在线下参观展览时,受限于有限的陈列空间及藏品保护的需要,往往对藏品的了解及观察角度都受限制。云博物馆则可以通过对每件展出藏品进行3D图像扫描建模,将藏品多角度,多维度的进行展示,同时还能附带更多的藏品信息,让线上线下获得完全不同的参观体验。实际上。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在其官方网页线上博物馆中有类似尝试,
图(2.1 1-1)为埃及馆的一个刻有古埃及文字的石板,大英博物馆将其进行了3D扫描建模,该模型可让访问游客对藏品进行旋转,放大缩小等操作,同时尽量还原了藏品细节,为博物馆藏品与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目前,国内多家大型博物馆已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如云南省博物馆展览大厅的魔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