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就业前景 摘要 本研究以2011年春季发生的日本地震和云南地震为背景,对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对地震受灾民众的态度进行比较,发现:1)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2)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学生状态共情的程度和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非灾区的中学生,但二者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差异不显著;3)对日本文化的接触程度调节共情与助人意愿的关系,对日本文化接触越多,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可能性越大。
关键词 地震 共情 助人 文化接触
mysummervacation 分类号B844.2
李云迪郎朗感恩话题作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2011年初,日本、缅甸以及我国的云南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捐款捐物等活动频繁在各地举行,捐助者中不乏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受害者。同样经历过地震灾害所带来的痛苦,与非灾区民众相比,汶川地震灾区的民众是否会因为具有更多感同身受的共情体验而表现出更高的助人意愿?另一方面,面对同样是遭受地震灾难
的受灾民众,民众对日本灾区和我国云南灾区的助人意愿有无差异?际划分及对受助者文化的接触是否会影响助人意愿?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对共情与助人的相关关系及其调节变量进行验证和探索,希望通过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民众心理的比较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
1共情、助人和际关系
1.1共情与助人
共情(empathy)是个体面对(或想象)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情绪体验时,在产生与他人共享的情绪情感的基础上,认识到自我与他人有区别,并对他人的总体状况进行认知评估,从而产生一种伴有相应行为(外显或内隐行为)的情绪情感反应。目前一般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共情:第一种是特质共情(trait empa-thy),即共情是一种稳定的、具有预测作用的,且存在个体差异的人格特质;第二种是状态共情(state empa.thy),即共情是在一个特殊情境中对特殊需求的反应。特质共情强调的是作为人格特质的共情倾向,它较为稳定地影响着人们的助人行为,但同其它人格特质一样,特质共情与助人的关系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状态共情反映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反应,它的作用是即刻的。一般
而言,状态共情与特质共情呈正相关,但状态共情与助人的相关更为稳定。 蔡依林纹身
共情既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它符合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受到大众的鼓励和赞扬。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共情与助人的关系,但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研究发现共情与助人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个体在感知到他人的需求之后,会产生感动、关心、怜悯、忧伤、焦虑等共情性情绪,这些共情性情绪促使个体采取助人行为以减少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忧伤;社会两难情境中,在面对自我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时,高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帮助、分享等利他行为;6~12岁儿童的共情反应与其助人倾向显著正相关。而另一些研究的发现却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共情与大多数助人行为只存在弱相关,共情对助人行为并不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中共情与合作之间元显著相关,共情与利他行为并不完全对应。还有研究发现,若助人行为是自发的、非正式的,并且受助者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那么共情和助人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当有计划地助人或者帮助那些不在眼前的人时,例如献血、慈善捐助和志愿行为等,共情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
1.2际划分对共情与助人关系的影响
际划分是影响个体是否最终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研究均认为,助人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体内现象,人们对自己所属体有较强的偏爱倾向,因此更可能对内体产生助人行为。如研究者发现,在内体条件下,共情是助人行为较重要的预测因素,而在外体条件下,人际间因素,诸如吸引力,是助人行为更为重要的预测因素。也就是说,人们似乎总是需要有一些特别的理由(如吸引力)才会去帮助外体成员,但对于内体成员,不提供帮助的行为反而需要得到特殊的理由支持。国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张海彤等2006年的研究表明,体关系在认知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内体中,大学生的认知观点采择与共情反应共同预测其助人行为;而在外体中,大学生认知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不相关;此外,跨体友谊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外体纳入自我的程度,不仅可以预测被试对外体成员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还可以预测其是否在行动上支持和帮助外体成员。众多研究表明,际接触(intergroup contact)能促进际关系的改善,通过跨越体界限的接触,可以减少偏见,改善体间的关系。际接触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对外体新信息的习得是主要方式之一,增加对外体新信息的习得,有助于增进对外体的熟悉度,减少对外体的排斥,促进际间的亲善行为。也就是说,接触外体的积极信息越多,对外体熟悉度就会越强,越有可能拉近与外体的距离,也就是说,际接触会影响跨体的助人行为。
发布评论